内容出处: |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3413 |
颗粒名称: | 办厂前本市火柴供应情况 |
分类号: | TQ568.8 |
页数: | 2 |
页码: | 83-84 |
摘要: |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市面上供应的火柴,绝大部分是日本产品,如“月琴”等牌火柴,民间俗称“番仔火”。北伐军进驻漳州以后,上海产品“鹿轮”等牌火柴输入,日本火柴逐渐消迹。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发生后,由于水陆交通破坏,火柴由省外输入困难重重,于是有人在福州创办了一家火柴厂,生产“福建”牌火柴。该厂后来成为福建省专卖局所控制的官办工业。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汕头地区生产的火柴大量输入闽南各县,一时市面充满“红叶”、“环童”等唛火柴,因其质量较好,市场畅销,而福州火柴就逐渐被淘汰了。漳州新星火柴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筹办起来的。 |
关键词: | 漳州 火柴 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