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火柴厂的创办和经营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12
颗粒名称: 漳州火柴厂的创办和经营概况
分类号: TQ568.8
页数: 5
页码: 83-87
摘要: 漳州在解放前虽是漳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当时我国正处于半殖地半封建时期,工业品大都由外地输入,市内仅有几家小工厂——火柴厂、烟丝厂、漂白粉厂、玻璃厂和一家用手工生产的小型罐头厂,其中火柴厂算是规模较大的厂。我于火柴厂公私合营前曾在该厂任职,现忆述其创办和经营概况,作为编写地方工业史料的参考。合营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工人觉悟提高,生产积极,火柴年产量由私方经营时的六百多件提高至二千多件,且不断在增加。但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扩大生产。经过整理内部后,决定增添排列机八台,连同旧有者合计十台进行生产。一九五五年夏,经理陈文通因患癌症不治死亡,该厂负责人仍由公方委派干部接充。
关键词: 漳州 火柴厂 经营概况

内容


  漳州在解放前虽是漳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当时我国正处于半殖地半封建时期,工业品大都由外地输入,市内仅有几家小工厂——火柴厂、烟丝厂(厂址:大岸顶)、漂白粉厂(厂址:官园底、厂主:上海人叶芳芹)、玻璃厂(厂址:下沙、厂主:洪汉忠)和一家用手工生产的小型罐头厂(厂址:下沙),其中火柴厂算是规模较大的厂。我于火柴厂公私合营前曾在该厂任职,现忆述其创办和经营概况,作为编写地方工业史料的参考。
  办厂前本市火柴供应情况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市面上供应的火柴,绝大部分是日本产品,如“月琴”等牌火柴,民间俗称“番仔火”。北伐军进驻漳州以后,上海产品“鹿轮”等牌火柴输入,日本火柴逐渐消迹。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发生后,由于水陆交通破坏,火柴由省外输入困难重重,于是有人在福州创办了一家火柴厂,生产“福建”牌火柴。该厂后来成为福建省专卖局所控制的官办工业。一九三八年,福州沦陷,该厂迁往南平、长汀等地继续生产;但设备差、产量少,不能满足本省市场需要,一时火柴成为奇缺货物。因而有些商人乘机利用种种渠道,由外地或沦陷区走私输入火柴,而省专卖局的少数人,也借此大发其财。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汕头地区生产的火柴大量输入闽南各县,一时市面充满“红叶”、“环童”等唛火柴,因其质量较好,市场畅销,而福州火柴就逐渐被淘汰了。漳州新星火柴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筹办起来的。
  新星火柴厂的创办和添资整顿
  一九四七年春,龙岩籍商人郑萍创办新星火柴厂于本市修文西路游厝祠堂内。初建时,条件很差:(一)资金少:十几个商人(多数系龙岩籍商人)集资仅五、六千元;(二)设备差:厂内仅有一台旧排列机,其他工序都是手工操作;(三)厂房简陋:借用旧祠堂,尽是残墙破壁,无一新物;(四)缺乏熟练的技术指导人员,生产技术仅以书本作参考。在这种设备不完善,生产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办厂,困难接一连二地发生。生产出来的“三星”牌火柴,产量少、质量差,在市场上不受欢迎,没有销路,因而月月亏损。当时月产仅几十件(每十小盒火柴合为一小包,每十小包合为一中包,每十中包为一件),连职工的工资亦难以发给。结果,支持不上半年,就濒临倒闭局面。
  为维持工厂的存在,经股东会议商讨,决定增股添资,整顿内部。招股添资后成立董事会,推选杜日森(龙岩籍人,时任本市新江百货商店经理)为董事长,原创办人郑萍仍任经理。经过改组和整顿内部以后,又继续生产,但因质量仍未提高,产品滞销,大量积存于仓库内。到一九四八年初,工厂又处于无法维持局面,加以经理郑萍因劳致疾,患了严重肺病。董事长杜日森目睹此情,决定停止生产,工人遣散,工厂关门。
  再次添资成立漳州新星谊记火柴厂
  当时龙岩的龙连汀汽车公司刚结束,该公司董事长陈文通带同家眷移居漳州,因他与郑萍原系旧交,在探视郑萍病状时,得知火柴厂的困难情况后,表示有意投资整顿经营。嗣由陈文通出面,分向厦门、泉州等地招集股份,参加者大都是汽车界友人和部分华侨商户。资金总额定为银元三万元,性质是有限公司,厂名仍旧,加上“谊记”以资区别。当即成立董事会,推选陈文通为董事长,聘郑萍为经理、周兆蕙为付经理兼业务主任,增聘陈君园(原在厦门路与人合股经营手工生产火柴)为司药师。经改组整顿后,工厂继续开工生产,将原“三星”牌火柴改名“金星”、“车轮”两唛,产量由原日产十多件增到五十多件,质量虽比不上汕头产品,但经多方改革,已比过去有所提高。同时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推销后,工厂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解放后公私合营概况及停产改为胶合板厂的原因
  一九四九年九月漳州解放后,火柴厂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继续维持生产。当时龙溪县人民政府工商科长张希良经常来厂指导和鼓励;县税务局长贾一平不但时常来厂了解产销情况,且派一名干部驻厂协助生产;县总工会亦派干部来厂建立工会组织。从此,工厂组织日见完善,生产情况日有进展。这时为扩大生产,添购排列机和整杆机各一台,并延聘福州机器厂技工来厂仿制;同时筹划解决火柴药料和枝、盒的自给问题。过去药料系向汕头转手采购,而枝和盒则仰给于浙江温州,经常因青黄不接而停产,为避免生产中断而影响供销,必须自找途径加以解决。后来,在厦门办理套汇手续,向香港采购成批药物原料,又多次由厦门和莆田县涵江购进。在药料解决以后,进一步筹划枝和盒的原料自给办法。一九五一年初,着手筹建枝盒生产车间,租用陈氏祠堂为场地,经四个月的努力,车间全部建成投入生产;所用木材原料向邻近的南靖、平和两县采购;并向龙岩方面招聘一批技工。
  由于妥善处理了火柴原料的自给问题,生产蒸蒸日上,产品有所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而下一步亟待解决的是销路问题。这是难度较大的工作。当时通过多种渠道,在厦门、同安、南安的水潮、晋江的安海等地建立经售代销点,大量推销。这样工厂的经营由亏转盈,工人由三、四十增至一百二十多人,成为漳州解放初期工人数目最多的工厂。
  一九五一年春,经理郑萍病亡,经理一职乃由董事长陈文通兼理。同年底,在工厂转为公私合营前夕,该厂工会在整顿组织时,偏重抓工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加上其他原因,时常停产,以致产量下降。时间一久,出现收支不平衡现象,工资发放有困难,虽曾以借债、预售期货等办法暂时维持,但寅吃卯粮,也影响工厂的信誉,最后工厂又面临无法维持的景况。
  工厂在上述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到一九五二年,这时原市工商局长张希良调任市长,因其平时对火柴厂的情况很了解,又关心该厂的前途,就提出对该厂提前实行公私合营的意见,并于同年十一月通知私方做好合营的准备工作。私方财产清点后,折合人民币五千元入股,由政府投资人民币三万元,合计人民币三万五千元,于一九五三年正式成立漳州市公私合营火柴厂。
  合营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工人觉悟提高,生产积极,火柴年产量由私方经营时的六百多件提高至二千多件,且不断在增加。但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扩大生产。经过整理内部后,决定增添排列机八台,连同旧有者合计十台进行生产。这样在短短期间内,日产量由五十多件增至二百件,全年产量在二万件左右,比合营前增加十五倍左右。一九五五年夏,经理陈文通因患癌症不治死亡,该厂负责人仍由公方委派干部接充。
  一九五六年,本省其他县市,如福州,长汀等地已先后建立火柴厂,不但其设备较为完善,且靠近木材基地。该厂从产销上着想,乃决定改变生产门路,先抽调部分工人从事人造胶合板的试制。经过多方的取经,以及半年左右的试产和改进,终获成功。因此同年年底即停产火柴,改制胶合板,更改厂名为漳州市人造胶合板厂(即现漳州市人造板厂)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天文学家戴文赛传略、神经外科专家赵以成、画家许敦谷生平及其作品、留日杂忆、嘘风学社与《嘘风月刊》、漳州师专沿革概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漳州组织发展史略、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始末、三青团在漳州的组织和活动、漳州解放前的米谷业、漳州火柴厂的创办和经营概况、“漳浦事件”后忆两事、郑成功争夺漳州纪实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兆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