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3411 |
颗粒名称: | 米商组织和捐税 |
分类号: | F307.11 |
页数: | 1 |
页码: | 82 |
摘要: | 漳州一、二百家米谷商,历史上有行会的组织。初名为新(新桥)瀛(洋老洲)浦(浦头)米途公会。设董事主持会务,对内调解同业纠纷及兴革事项,对外应付官府。先后聘请士绅郑丹、林琯玉等人任董事。“蓝田种玉”之意一度改名“玉蒸堂”。米途公会及“玉蒸堂”经费来源采用“征公”办法,即顶溪每来一船谷,各谷行即轮值派人上船抽取稻谷三斤左右。清末以迄民国时代,米谷均有征收捐税。在本市销售的征收坐贾捐,按季度征收。运往厦门、石码等地的征收米捐,米捐局设于新桥下。抗战后,改贾铺捐为征收营业税,值百抽三,並附加地方税,大户还要缴交所得税和过份利得税。米捐为国民党政府的一笔大宗税收。 |
关键词: | 米商 组织 捐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