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砻间、白米店、碾米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10
颗粒名称: 土砻间、白米店、碾米厂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页码: 80-81
摘要: 谷行是专门买卖稻谷,不兼卖米,米由米店出售。在民国十九年漳州未开设碾米厂以前,土砻间向谷行买谷加工成糙米卖给白米店。少数资本较大的土砻间也有直接向小谷贩或农民买进稻谷。土砻间的挨砻、舂米一般都雇用临时工。而夫妻经营的白米店,资本小,买糙米舂成白米现买现卖,靠舂米工资和微利收入。米店舂米用脚臼,一斗米约渗入一斤左右的“白水火〓”(谷糠灰)与糙米磨擦容易舂白。小麦、面粉、豆类以及粮食复制品面条、面线、米粉等都是由其它行业经营。抗战后,国民党政府田赋改收实物,各地设立机构,向农民强征粮食。政府拥有大量粮食,调拨外运以及供应军队、公教人员食米均交碾米厂加工。于是漳州一大部分碾米厂均营钻承碾公粮。
关键词: 土砻间 白米店 碾米厂

内容

谷行是专门买卖稻谷,不兼卖米,米由米店出售。在民国十九年(1930)漳州未开设碾米厂以前,土砻间向谷行买谷加工成糙米卖给白米店。少数资本较大的土砻间也有直接向小谷贩或农民买进稻谷。土砻间除卖糙米,有的也舂白米自卖。土砻间的挨砻、舂米一般都雇用临时工。而夫妻经营的白米店,资本小,买糙米舂成白米现买现卖,靠舂米工资和微利收入。米店舂米用脚臼,一斗米约渗入一斤左右的“白水火〓”(谷糠灰)与糙米磨擦容易舂白。土砻间、白米店都有兼售碎米、糠等饲料,但米店不兼营其它粮食。小麦、面粉、豆类以及粮食复制品面条、面线、米粉等都是由其它行业经营。
  一九二九年间,厦门、石码、白水营等地先后设立碾米厂,开始用机器碾米。漳州米谷商也步后尘,于一九二五年前后纷纷集资购置机器开设碾米厂。当时首创的碾米厂的有黄锤的文香,刘粿舍的刘双记,郑芥菜的金永发和郑麟士的荣发祥等家。上述碾米厂都开设于新桥头,便于米包落水运销石码、厦门。后来在洋老洲、杉巷等处又陆续开设联隆、义源隆、茂盛、建成、成利、美记、五成、同生、南源等十余家。当时碾米机有皮绞铁绞之分。漳州最先以皮绞碾米的是金永发号。米质皮绞较好,铁绞较差。自从碾米厂设立后,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操作,土砻间及小米店即逐渐被淘汰。碾米厂一般都是合股经营,资本较为雄厚。除收购稻谷加工销售本埠及外地外,有的兼代绞公粮,有的也做买谷青和囤积居奇的生意。有的还批进布匹、骨肥、食油等转销平和、南靖,从中获利。民国廿五年(1936)以前,漳州的谷价,早谷一般一担(170市斤)不上五元,晚谷每担五元五角左右,但当时冬头(稻谷初登场时期)和冬尾(青黄不接时期)谷价相差约近百分之三十,米绞和谷行就乘机囤积居奇,冬头大量抢购,冬尾大量抛售,从中牟利。或乘青黄不接时期,向农民放贷实物,到收成时加收百分三、四十利息。有的还用放谷青(即浮水)办法,谋取暴利。遇及灾年,平和、南靖一带产粮区发生歉收时,漳州米商就向厦门台湾及暹罗(泰国)、安南(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购进一部分米应市,所以漳州有“小笨缺粮大笨补”的谚语。台湾的蓬莱米及仰光米较为洁白,米质较好,用户争购。
  抗战后,国民党政府田赋改收实物,各地设立机构,向农民强征粮食。漳州设立龙溪县田赋粮食管理处,后又设立闽南粮食储运处,並曾一度设立公储局。政府拥有大量粮食,调拨外运以及供应军队、公教人员食米均交碾米厂加工。于是漳州一大部分碾米厂均营钻承碾公粮。其折率每百斤稻谷按白米七十至七十五斤折算。加工手续费又扣二斤,又有伸余的下脚料。碾米厂老板各显神通巴结有关官员,待大批公粮到手后,或利用公粮放谷青,或投机倒把,或任意挥霍舞弊营私的情事时常发生。民国卅二年(1943年)文香碾米厂老板黄鎚就以侵吞巨额公粮罪名被第五行政区专员萨君豫处决,一时轰动。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天文学家戴文赛传略、神经外科专家赵以成、画家许敦谷生平及其作品、留日杂忆、嘘风学社与《嘘风月刊》、漳州师专沿革概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漳州组织发展史略、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始末、三青团在漳州的组织和活动、漳州解放前的米谷业、漳州火柴厂的创办和经营概况、“漳浦事件”后忆两事、郑成功争夺漳州纪实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庆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