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解放前的米谷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08
颗粒名称: 漳州解放前的米谷业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6
页码: 77-82
摘要: 南方人习惯吃大米,漳州人世代每日三餐以粥饭为主食。清朝末年,漳州商贩经营米谷业有三种类型:一是谷行,二是土砻间,三是白米店。直至一九二五年前后一些谷行、米店老板置备机器碾米,开设米绞,逐渐淘汰了土砻间;但谷行和白米店仍存在,一直延续到漳州解放后,经过人民政府组织米谷联营联销。到了一九五三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私商成为粮食代销店,一九五六年代销店改造为国营粮店。这里将解放前漳州米谷业情况略作介绍,希望知情者指正补充。这个大埕迄今仍称春兴埕。谷行成为牙行,依靠佣钱收入。有时谷价涨跌,谷行看准行情将货主托卖的稻谷于涨价时抛出,跌价时购进,获利更大。
关键词: 漳州 米谷业

内容

南方人习惯吃大米,漳州人世代每日三餐以粥饭为主食。清朝末年,漳州商贩经营米谷业有三种类型:一是谷行(即稻谷行),二是土砻间,三是白米店(即大米店)。直至一九二五年前后一些谷行、米店老板置备机器碾米,开设米绞,逐渐淘汰了土砻间;但谷行和白米店仍存在,一直延续到漳州解放后,经过人民政府组织米谷联营联销。到了一九五三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私商成为粮食代销店,一九五六年代销店改造为国营粮店。这里将解放前漳州米谷业情况略作介绍,希望知情者指正补充。
  洋老洲新桥头一带谷行、米店林立
  解放前九龙江西溪水深溪宽,帆船由洋老洲上可通靖城、山城、小溪、龙山、水潮,下可通石码。自新桥头至石码亦可通汽船。水路运输畅通,上下水装卸方便。因此,漳州谷行、米店麇集于洋老洲、新桥头一带。清末,较大的谷行首推王棕、王智(南靖县水尾人)两兄弟开设的春兴谷行。店址在洋老洲,毗连数间,店前有一大埕靠溪,谷船就停泊埕下。这个大埕迄今仍称春兴埕。还有漳浦人蓝枉开设于杉巷街(厦门路西段)的义利谷行,也是大户,即后来蓝绍庆开设的五成米绞的前身。此外,士绅王振宗和义利合股的金荣隆,由郑天禄(和尚长)当家长(经理)。士绅李总(玉春)为主的庆隆,由黄玖为家长,又有以四诊堂为主的振和成,由李升当家长。后期又有以南靖龙山吴万年、吴水泉开设的金永兴,由戴锦田当家长。其它较小的谷行有十数家。谷行经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向顶溪(即南靖、平和一带)谷贩采购,从中获利;一种是受谷贩委托代卖,从中抽取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佣金。谷行成为牙行,依靠佣钱收入。有时谷价涨跌,谷行看准行情将货主托卖的稻谷于涨价时抛出,跌价时购进,获利更大。
  漳州谷行是专门买卖稻谷,不兼卖米。稻谷卖进有几个途径:一从小溪这一线,来自平和的下寨、坂仔、南胜、山格一带,漳州人称小溪粟。二从南靖的山城、金山、龙山、永丰、宝林一带运入。三是从附近各乡村运入。漳州人称“本地粟”,早谷以后山、古县等乡出产的“茶仔”、“芋种”,晚谷以下南乡、下陈乡的“乌壳尖”等较负盛名。此外,在洋老洲还有一个“摆渡头”,是各村“社头船”载运农民袋装稻谷到漳州出售停靠的码头。如园山麓径仔、草坂、古湖等乡村农民稻谷使用这种“社头船”运输的。天宝渡船也经常载运稻谷来漳州。据不完全统计,各路稻谷每年运漳约60万担(每担平均约160斤),大部分销往石码、厦门转销泉州、安海、汕头一带。长泰县亦盛产稻谷,大都直接由九龙江北溪运销石码,不和漳州发生业务关系。
  漳州米谷除洋老洲、杉巷等处进行大宗交易外,新桥头米市街、浦头周爷庙和早期的龙眼营通元庙亦有少量交易。通元庙主要是顶南乡和沿溪农民到此集市。新桥头是下南乡农民肩挑赴市。周爷庙是土白、土坪、东乡各村米谷的交易点。浦头港为石码鱼货运来漳州的销售点,鱼货船回程时就随带米谷回石码销售。浦头港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前后淤塞,船运不通,鱼货船移泊新桥下,浦头周爷庙的米谷市场随之消失。东乡的米谷就转至岳口观音亭交易。洋老洲、杉巷一带米谷商最盛时达百家以上,新桥头、米市街亦有六、七十家,浦头有三十余家。通元庙系属农贸市场性质,仅有数家米店。
  漳州米谷计量很不一致。如浮山谷(南靖辖)每担为172市斤,天宝谷为170市斤,南靖谷为160市斤,石码谷为140市斤。谷价以民国廿五年(1936年)为例,天宝早谷每担约银元四元八角左右,晚谷每担约五元五角左右。稻谷买卖大都用斗量,不用磅秤。谷行都雇有专门的斗司负责司斗,斗司必须精于弄虚作假,量入多量出少,每斗进出相差二、三两,这样为老板谋取暴利。得到老板重用,因此工资特高。当时的斗司沈长生就很出名。米店卖米通常也以斗量,亦能从中作弊。斗的大小也不一致,浦头用加一斗,洋老洲用加二斗,新桥用加二点五斗,通元庙用加三斗(俗称通元庙大斗)。所以每斗米自十三市斤至十六、七斤不等。
  土砻间、白米店、碾米厂谷行是专门买卖稻谷,不兼卖米,米由米店出售。在民国十九年(1930)漳州未开设碾米厂以前,土砻间向谷行买谷加工成糙米卖给白米店。少数资本较大的土砻间也有直接向小谷贩或农民买进稻谷。土砻间除卖糙米,有的也舂白米自卖。土砻间的挨砻、舂米一般都雇用临时工。而夫妻经营的白米店,资本小,买糙米舂成白米现买现卖,靠舂米工资和微利收入。米店舂米用脚臼,一斗米约渗入一斤左右的“白水火〓”(谷糠灰)与糙米磨擦容易舂白。土砻间、白米店都有兼售碎米、糠等饲料,但米店不兼营其它粮食。小麦、面粉、豆类以及粮食复制品面条、面线、米粉等都是由其它行业经营。
  一九二九年间,厦门、石码、白水营等地先后设立碾米厂,开始用机器碾米。漳州米谷商也步后尘,于一九二五年前后纷纷集资购置机器开设碾米厂。当时首创的碾米厂的有黄锤的文香,刘粿舍的刘双记,郑芥菜的金永发和郑麟士的荣发祥等家。上述碾米厂都开设于新桥头,便于米包落水运销石码、厦门。后来在洋老洲、杉巷等处又陆续开设联隆、义源隆、茂盛、建成、成利、美记、五成、同生、南源等十余家。当时碾米机有皮绞铁绞之分。漳州最先以皮绞碾米的是金永发号。米质皮绞较好,铁绞较差。自从碾米厂设立后,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操作,土砻间及小米店即逐渐被淘汰。碾米厂一般都是合股经营,资本较为雄厚。除收购稻谷加工销售本埠及外地外,有的兼代绞公粮,有的也做买谷青和囤积居奇的生意。有的还批进布匹、骨肥、食油等转销平和、南靖,从中获利。民国廿五年(1936)以前,漳州的谷价,早谷一般一担(170市斤)不上五元,晚谷每担五元五角左右,但当时冬头(稻谷初登场时期)和冬尾(青黄不接时期)谷价相差约近百分之三十,米绞和谷行就乘机囤积居奇,冬头大量抢购,冬尾大量抛售,从中牟利。或乘青黄不接时期,向农民放贷实物,到收成时加收百分三、四十利息。有的还用放谷青(即浮水)办法,谋取暴利。遇及灾年,平和、南靖一带产粮区发生歉收时,漳州米商就向厦门台湾及暹罗(泰国)、安南(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购进一部分米应市,所以漳州有“小笨缺粮大笨补”的谚语。台湾的蓬莱米及仰光米较为洁白,米质较好,用户争购。
  抗战后,国民党政府田赋改收实物,各地设立机构,向农民强征粮食。漳州设立龙溪县田赋粮食管理处,后又设立闽南粮食储运处,並曾一度设立公储局。政府拥有大量粮食,调拨外运以及供应军队、公教人员食米均交碾米厂加工。于是漳州一大部分碾米厂均营钻承碾公粮。其折率每百斤稻谷按白米七十至七十五斤折算。加工手续费又扣二斤,又有伸余的下脚料。碾米厂老板各显神通巴结有关官员,待大批公粮到手后,或利用公粮放谷青,或投机倒把,或任意挥霍舞弊营私的情事时常发生。民国卅二年(1943年)文香碾米厂老板黄鎚就以侵吞巨额公粮罪名被第五行政区专员萨君豫处决,一时轰动。
  米商组织和捐税
  漳州一、二百家米谷商,历史上有行会的组织。初名为新(新桥)瀛(洋老洲)浦(浦头)米途公会。设董事主持会务,对内调解同业纠纷及兴革事项,对外应付官府。先后聘请士绅郑丹、林琯玉等人任董事。米途公会曾取
  “蓝田种玉”之意一度改名“玉蒸堂”。米途公会及“玉蒸堂”经费来源采用“征公”办法,即顶溪每来一船谷,各谷行即轮值派人上船抽取稻谷三斤左右。平时每天顶溪船有四、五十艘,水大时有百余艘船靠岸。每月抽取谷额为数至大,经费充裕。清末民初,祀神农帝(俗称粟宝王),每年农历四月廿六日为神诞,应届当事者发动迎神並大开宴席,借此结交官府,联络同业。每年这一天,所有谷行量器——谷斗都要集中逐一校正,大者削小,小者加大,取得全行业谷斗标准一致,而后在斗上火烙记号。后“玉蒸堂”改为米商公会。历任会长有沈元和、魏钊、蓝绍庆等人。中间曾一度与五谷途合并改名为粮食公会,由张荣贵(少欣)为会长,但不久又分开,仍独立成立米途公会。
  清末以迄民国时代,米谷均有征收捐税。在本市销售的征收坐贾捐,按季度征收。运往厦门、石码等地的征收米捐,米捐局设于新桥下。抗战后,改贾铺捐为征收营业税,值百抽三,並附加地方税,大户还要缴交所得税和过份利得税。米捐为国民党政府的一笔大宗税收。

附注

(本文参考陈西青一九六二年材料整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天文学家戴文赛传略、神经外科专家赵以成、画家许敦谷生平及其作品、留日杂忆、嘘风学社与《嘘风月刊》、漳州师专沿革概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漳州组织发展史略、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始末、三青团在漳州的组织和活动、漳州解放前的米谷业、漳州火柴厂的创办和经营概况、“漳浦事件”后忆两事、郑成功争夺漳州纪实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庆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