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师专沿革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90
颗粒名称: 漳州师专沿革概述
分类号: G658.3
页数: 8
页码: 49-56
摘要: 一九五九年建制的漳州师范专科学校,是龙溪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创始,它经历了初创、调整、建制、扩充、停办和复建等过程,迄今已二十六年。一九五八年春夏之交,龙溪师范为增设师范大专班,党支部书记梁逸群、校长张方,亲自与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的老师共同商讨办学方案。同年八月,龙溪师范所增办的师范大专班,进行了正式招生。各处室领导人,基本上由四所师专原有负责同志充当。至六六年已初具规模,全院教职工数达三百多人,在校学生数最高达一〇七〇人。“二师院”从六三年秋创办至七〇年宣布撤销,虽历时七年,但实际办学仅有三年多。
关键词: 漳州 师专 沿革

内容

一九五九年建制的漳州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漳州师专”),是龙溪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创始,它经历了初创、调整、建制、扩充、停办和复建等过程,迄今已二十六年。
  各种大专班的筹建与创办
  一九五八年春夏之交,龙溪师范为增设师范大专班,党支部书记梁逸群、校长张方,亲自与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的老师共同商讨办学方案。最后决定由戴深石、洪火与张春壬、郑焕秦等分别负责中文和数学两个师范大专班的筹建工作。经过几周的积极筹备之后,中文大专班先招收了十几名学生搞个试点班;数学大专班也提出了办学和招生的方案。经过上级的批准后,龙溪师范领导作出了如下的决定:大专班的师资由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抽调;办学经费由学校行政费的款项拨出一部份,以勤工俭学的办法解决一部份;上课场所,生活住宿以及教学设备等由学校各有关部门协同解决;大专班的学生可与普师班的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师范大专班就这样地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经费投资和添购设备的情况下筹办起来的。
  同年八月,龙溪师范所增办的师范大专班,进行了正式招生。设有中文、数学、物理等三个科,每个科各招一个班,共招收了一百十四名学生(其中有中文班五十四名、数学班三十名、物理班三十名)。生源来自两个方面:
  (一)从地区高校统考生中招取,(二)从龙师应届毕业生中择优留下一部分深造。任教者由戴深石与洪火、庄维铸与郑焕秦和张祖谋为主,分担中文、数学、物理等三个科教学工作,还有其他的一些教师是兼课的,按大专的专业课程设置开课。
  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大专班正在酝酿筹办,如漳州一中筹设工业大专班,地区卫生系统拟办医科大专班,文化系统也准备在“艺术学校”的基础上,筹办艺术大专班。
  漳州大学的筹设及其停办
  在师范大专班创办后,其他大专班正在筹设的时候,经中共龙溪地委研究决定:由宣教口拟订筹办漳州大学的方案,规划在上述的基础上筹建龙溪地区第一所高等学校。漳州大学由地委书记洪椰子兼任校长,调龙溪师范校长张方任付校长,负责具体的筹办工作。同时决定把已创办和正在筹办的四个大专班归属漳州大学,并改为相应的学院——师范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各院设办公室,由梁逸群、朱国正、李瑞忠、阮位东等分任主任。
  为了加速由四个学院组成的漳州大学的筹建工作,成立了“漳大”筹备组,在本市北京路租用一家旅社(即现乘风旅社)的几间房间作为办公室。旋经中共龙溪地委宣传部和组织部研究了关于该大学的机构设置和人事编制后,即着手调配行政干部和任教人员。张方任筹备组负责人,先后调程镒良(原市教育局负责人)、钱学正(原漳州一中付校长)、黄坚等,分别担任政工、教务和总务等处领导工作。在机构设立、人员初具完备和调配了教学人员后,漳州大学于五八年九月初,正式在龙溪师范礼堂举行成立大会,参加者有四个学院师生和有关领导以及来宾计三百多人。但五九年初,由于形势变化,漳州大学宣布停办。该大学下马后不久,师范学院改为漳州师范专科学校,由张方任校长;其他工学院改为工业学校,由林金秀任校长;医学院改为卫生学校(后改为护士学校)由陈清任校长;艺术学院改为艺术剧院,由阮位东任院长。
  漳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建制
  漳州师专是在漳州大学创办的基础上,于一九五九年春,经龙溪地委报请省教育厅核准建制,并拨款在漳州市郊湖里村蝴蝶山建校。原漳大除了校长和各院办公室主任以外,把其班子成员都原职调配给师专,教师也绝大部分留任。为了抓好师专的建校工作,在建制后成立了基建办公室,由黄坚、郑瑞成、郭文龙等负责。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当年七、八月间就建成了学生宿舍楼和简便的师生膳厅各一座和几间平房办公室,而教室只是竹篷搭盖的简陋房子,并向地区农校的芝山顶借来的一座小楼房作为教师的宿舍。九月间,新的学年开始时,师专正式迁入蝴蝶山新校址。那时全校师生边上课边建校,利用课余时间,大家参加烧砖挑瓦盖房子的劳动,还开垦农场大办农业,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工作与生活是相当紧张的。当时虽然国家正处于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但是全校师生同心协力,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办学。
  漳州师专的学制定为两年,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要教育目标。学生按高师待遇享受人民助学金,专业设置共有六个学科(七个专业):包括中文、外语(英、俄语专业)、政教、数学、物理、化学等,五九年秋正式列入省高校招生计划。生源主要以本地区考生为主,招收高考上线的学生,基本上实现生源地方化。根据省厅意见,也招取一批归侨生与部分外地生,如英语专业基本上都招收归国侨生,只有个别国内生。
  省教育厅为了加强师专的师资力量,自一九六〇年起,连续几年调配了不少高师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前来加以充实。从师专当时的师资力量的情况说,一部分是从中学调来的教师骨干,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漳州师专当时各学科的行政教学负责人如下:中文科戴深石、外语科焦良、政教科何礼宸与陈坤、数学科庄维铸、化学科洪宗禧、物理科林祥卿与张祖谋、体育组罗维金、教育学科杨清顺等。
  漳州师专初办校时,对于如何搞好高师的教育与教学工作,领导和教师们都是缺乏完整系统的办学经验。不管是政治思想工作,教务与总务工作,各处室的同志也都在摸索的过程中,但是大家的办学与教学的工作劲头都是很大的,全校师生的教与学的钻研精神也很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都不错,各个部门各方面的工作是协调一致的。
  一九六〇年秋,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一些调整;调派宋斌为第二任校长、陈君实任教务处主任,梁统业任总务处主任,程镒良仍任政治处主任。新领导接任后即着手抓全面的建校工作,因那时学校新创建,主要是搞基建工程。教学设备也很简陋,故也着手先筹图书馆和理化实验室,为了添购图书资料以及理化仪器设备,抽调赖进宝专门负责图书资料工作。
  一九六一年,在中央高教六十条的教育工作条例下达以后,学校大抓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的“三基”补课工作(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所缺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较好的补习和提高。经过三年(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间的努力,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在这三年中培养了三届毕业生,他们大部分能胜任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些较优秀者现已成为重点校的教学骨干。漳州师专为我省我区中学不断培养充实师资,对于发展中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上述办学的历史经验证明了,从师范大专班到师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其全部办学经验,对于今后发展与加强高等师范教育是十分宝贵的。
  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的成立和撤销
  一九六三年,经省教育厅上报省委同意,把全省四所师专合并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以资集中力量提高中学师资的培训质量。于是决定以漳州师专为基地,将厦门、泉州、南平三所师专归并为“二师院”,并在漳州师专原校址加以扩建。
  同年秋天,“二师院”经过一段筹备后按高师院校的机构建制,经任命张立为院长兼党委书记、林志群等为付院长。各处室领导人,基本上由四所师专原有负责同志充当。六四年春,行政干部与教师基本配齐,“二师院”共设置有中文、数学、英语等三个系,学制定为四年,学院经费和学生待遇均按高师规定办理。至六六年已初具规模,全院教职工数达三百多人,在校学生数最高达一〇七〇人。“二师院”从六三年秋创办至七〇年宣布撤销,虽历时七年,但实际办学仅有三年多。自六六年夏“文革”后即停止招生,以后的时间只把留下未毕业的几届学生肄业到期满毕业就结束了。
  当时“二师院”的校园面积已有几百亩,计有教学楼(包括图书馆与实验室在内)三座,教师宿舍楼三座,学生宿舍楼三座,师生的膳厅各一座,另有不少平屋房子。还附设印刷厂、托儿所、农场等。到六六年秋“二师院”已扩大地域到芝山南麓,将原地区农校的校园(包括全部建筑物)都并归二师院(农校迁往圆山下拨款另建),那时其规模已相当可观,如果没有“文革”这场灾难性的运动冲击,“二师院”可以说现已成为我省中学教师的摇篮之一了。
  漳州师专的复办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帮”以后,龙溪地区为了适应中等学校师资的需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把原二师院的部分教师调集到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举办了有几百人的师训班。招收高考成绩优良的民师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入学,把他们培养成为初中教师。七八年秋把它改为师范大专班,学制定为两年,共设中文、英语、政教、数学、化学、物理、体育等七个专业。由于生源基础较好,而任教者大部分是原二师院的教师,所以七七年入学这届大专班毕业生的质量普遍较好,均能胜任初中教学工作,部分毕业生还担任高中教学任务。
  七九年,地区正式成立龙溪师专筹备小组,负责抓基建工作,并把师范大专班移设于龙溪师范,这时除政教专业外,保留其他六个专业。师范大专班继续招生至八一年秋,又由龙师搬迁到现师专校址(县前直街),地委在师专筹备小组的基础上,配备了领导班子:任命张怀书为党委书记,肖葆华为校长兼党委付书记,陈慧鹏、程镒良、周启谦、赵英俊等为付校长兼分管三处的领导工作。同时学校委派各科室的负责人,并成立基建办公室。
  八三年秋,漳州师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请教育部和国务院审核批准后才正式成立。从龙溪师范大专班到漳州师专,几年来经过领导与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基建工作有较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共培养一千七百八十六名的毕业生,为龙溪地区输送了中学师资,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再次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由张怀书任党委书记,李银钦任校长,陈慧鹏任付校长。师专行政机构分设有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各处下设科室)和专业科(室),另设有基建办公室和校办工厂等部门与单位。
  漳州师专学制已改为三年制,自八三年秋季起招收三年制的学生。专业共设有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五个学科(化学科从八三年起暂不招生)。在校生(包括二年制)共达四百七十人,全校教职工共有三百三十人(其中有专业教师一百二十七位:包括付教授一人,讲师三十五人,教员三十人,助教与见习助教五十多人)。教师中来自原二师院与其他高校者四十多人,另一部分调自中学的教师骨干,他们都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经过调整后仍设有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科;另设有马列主义教研室、教育学科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德育教研室、电子计算机软件研究室和图书馆等单位。
  几年来,师专注意发扬实事求是的办学精神,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全校师生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深入实际的学风。重视科研工作与学术研究,抓好教师的业务进修提高和不断地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工作。
  现在漳州师专校园占地面积一百多亩,已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和办公楼各一座,梯形教学一座,图书馆与各科资料室各一座,各处室办公楼一座,教师宿舍楼三座,学生宿舍楼两座,简易膳厅两座,厨房一座,化学与物理实验仪器齐全,藏书近二十万册,附设化工与电气设备两个工厂和一个托儿所。且将原漳州二中改为附中,作为师专各学科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园地。
  为了适应我省中学师资的需要,于一九八四年底,经龙溪地委研究报请省高教厅同意,在漳州师专的基础上恢复第二师范学院,并改名为漳州师范学院,现已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成立筹备委员会,由地市委领导同志和师专领导同志组成,负责抓漳州师院具体的筹备事宜。漳州师院的建制现已呈报中央教育委员会审核,等批准后才正式成立。目前仍按师专建制招收三年制学生,以培养初中教师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天文学家戴文赛传略、神经外科专家赵以成、画家许敦谷生平及其作品、留日杂忆、嘘风学社与《嘘风月刊》、漳州师专沿革概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漳州组织发展史略、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始末、三青团在漳州的组织和活动、漳州解放前的米谷业、漳州火柴厂的创办和经营概况、“漳浦事件”后忆两事、郑成功争夺漳州纪实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剑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