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用“洋纱”织布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60
颗粒名称: 二、改用“洋纱”织布时期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从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漳州由于生产棉纱的输八,“放机店”就逐渐发展起来。仍然集中于接官亭一带。所谓“放机店”是土布行业的俗称,这时经营土布的商店已改变方式。专人挑送棉沙到农村各织布户加工土布。专人即是“放机店”与织布户的中间者,负责放纱和收布的任务而取得一定的报酬。当时大商店放纱和收布者多至五、七人。商店收回布尺后加以分类整理。或经印染作坊加上而后出售。各种染料也随之进口。因而织布的花色和品种也就增多了。经营此行业的后起者有:镇东、经文、协顺拱记、芳顺、斐成、源裕、光裕、成美、振裕、金瑞丰、协顺永记等,不下二、二十家,而且成为漳州的主要行业。由正源号陈子国任此行业的途董。
关键词: 漳州 织布业 发展史略

内容

从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漳州由于生产棉纱的输八,“放机店”就逐渐发展起来。仍然集中于接官亭一带。所谓“放机店”是土布行业的俗称,这时经营土布的商店已改变方式。专人挑送棉沙到农村各织布户加工土布。专人即是“放机店”与织布户的中间者,负责放纱和收布的任务而取得一定的报酬。当时大商店放纱和收布者多至五、七人。一般是按圩期收、放的。商店收回布尺后加以分类整理。或经印染作坊加上而后出售。各种染料也随之进口。因而织布的花色和品种也就增多了。经营此行业的后起者有:镇东、经文、协顺拱记、芳顺、斐成、源裕、光裕、成美、振裕、金瑞丰、协顺永记等,不下二、二十家,而且成为漳州的主要行业。由正源号陈子国任此行业的途董。
  这时期本地所织成的土布。其幅度一般仪现在市尺一尺左石。用古式木织机织布。操作时用左脚踏、右手抛梭、右脚踩。左手抛梭。这样操作是难以加宽幅度的。每尺布一般剪成鲁班尺三文二尺(即现市尺2.56尺)。这种长度可供制成汉装衣裤一套而有余。
  当时漳州的“半林本仔”(南乡有上半林、下半林两村,其所织成的土布,因工手好而闻名)是闻名的土布。当时地方的风习,一般男婚女嫁时必须购制这种蓝、白色土布的“维身服”(新婚和身亡丧葬时必穿的衣衫裤)各一套。
  这些“放机店”,因有生产棉纱和各种颜色的粉状染料的供应,除仍放纱给各织布户加工白土布,又织一种较次的白布专供办理丧事之用;同时把棉纱染成各种颜色而织成多种配色条纹的方格色布。因品种增多不少,需用的棉纱数量也就相应地加多,当时厦门经营棉纱的批发商有同英、同裕、建成等号,而本城经销二盘商有南市街(即现香港路)开春,裕益等号。如此,各“放机店”在购用棉纱时,就受到批发商、二盘商的双重剥削。
  为排除上述剥削和有利于织布业务的发展的需要,经土绅林者仁的倡议,由各放机商号集资组成“以织公司”,直接到上海采办棉纱,专供本途购用。这种联合采办的方法是很好的,可是由于主其事者未能秉公办理,结果创办不久就散伙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