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57
颗粒名称: 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9
页码: 70-76
摘要: 漳州为闽南重镇,系附近各地的经济中心,许多内地土、特产的外销和沿海日用品的输入,都经此转运,所以商业较繁荣发展。但旧社会政府对有关国计民生的供应情况是漠不关心的,他们对各种业务的经营活动没有很好领导、计划、安排,任凭商人自由操纵,致使大部份人民在生活上受到痛苦。在工业方面丝毫没有创建,旧政府也不想去发动扶植。当时只有一些个别手工业户,专靠手工操作,不会使用机械,更谈不上使用电动来代替劳力,所以生产不能发展,市场商品稀少。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振兴工业,积极领导组织兴办工厂,漳州才有了一些轻、重工业,增加了产品,促进了市场贸易繁盛。
关键词: 漳州 油途经营 纪要

内容

漳州为闽南重镇,系附近各地的经济中心,许多内地土、特产的外销和沿海日用品的输入,都经此转运,所以商业较繁荣发展。但旧社会政府对有关国计民生的供应情况是漠不关心的,他们对各种业务的经营活动没有很好领导、计划、安排,任凭商人自由操纵,致使大部份人民在生活上受到痛苦。在工业方面丝毫没有创建,旧政府也不想去发动扶植。当时只有一些个别手工业户,专靠手工操作,不会使用机械,更谈不上使用电动来代替劳力,所以生产不能发展,市场商品稀少。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振兴工业,积极领导组织兴办工厂,漳州才有了一些轻、重工业,增加了产品,促进了市场贸易繁盛。
  本文就解放前漳州油途的经营状况概述如下:
  油途经营商品一般以生油为主,煤油副之,其他如麻油、茶油、桐油又次之。还有一种黄豆油可与生油并用,本地早期有些豆饼车如丰裕、义利等曾榨豆油,但数量不多,而群众对豆油食用不习惯,所以销路不广。至于菜油本地根本没有生产,群众亦不惯用,所以也不向外地购进。
  一、生油:在外国煤油未销到我国之前,除群众食用及做糕饼、炸油条、豆干、肉皮⋯⋯等以及工业原料如做烟、做烛、舂灰⋯⋯等之外,一部分用于点灯,所以较早叫生油为点火油。城市人煮菜大部份用猪油。农村人较为俭朴,煮菜多用生油。
  漳属生油产地是在漳浦、云霄、诏安,本地虽有产花生,但数最不多,只供食用,很少榨油。浦、云、诏系属我国南方,所产的油叫“南油”。因云、诏靠近广东,生油都销往潮、汕,而漳浦生油就销来漳州。早时运输不便尚未通车,都是以肩挑运来的,也叫“路油”后来虽有公路但货主都是小批贩运,不够装配货车,就改用独轮车或手推车运输。另有一部份靠近海澄白水营地区的漳浦生油,就由白水营装船运至漳州新桥下,(每五日船运一次)各油商到该处采购。
  还有一种生油是北方天津、烟台、青岛、营口等地出产的,俗称“北油”。这些油除烟台质量较好外,其余都不及南油。“北油”多数是外销,但亦有些“北郊”(做北方生意的商行)用货轮运抵厦门销售,漳州较大油商就托厦门出水(经纪商)代办运漳出售,其间亦有漳州五谷商顺便采来供应的。
  早期漳州较大的油商为新桥头蓝尚志的义兴、南市许多金(位北)的永兴、东廓苏茂旋的芳美,当时油途途董为许多金(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属时曾任龙溪县长)。后期较大户的有康吉庆的广兴、蔡伯汉的振成启成、魏世馨的大兴、蔡庆麟的永昌、黄国珍的益记、魏子屏的振芳等。
  虽然漳城油商专业户数不多,但卖油的却比比皆是,一些烟什店、香烛店、篾器店均有兼售生、煤油,他们都是向批发商进货出售的。漳州油途曾有一度几家香烛店参加,所以当时叫油、烛公会,会长为黄文赞、林沛然,后来香烛店全部退出即改为油业公会,理事长为黄国珍理事、蔡庆麟、林锡麟、康吉庆、洪清河等。
  当时生油的价格,一般是在每百旧斤大银贰拾元至贰拾四元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海运受阻,原北方销往欧洲箱装生油(两铁箱合装一木箱)不能外运,乃倾销到南方来,所以油价不断下降,最低跌至每百斤十三元,南油受其影响亦降至同等价格。
  生油除本地销售外,还转销到邻近各县如平和、南靖、长泰等地,甚至远销到闽西龙岩一带。
  在抗战期间北油来源断绝,有供不应求之势,即转向同安方面采购,由角尾用汽船运漳供应。
  抗战时期,生油一度划为管制物资,同时还要供应军油和机关用油,且一律按平价计算,所以设立供应机构,专门办理军油业务,以欧阳文为负责人,亏价部份由油商按大、小户负担。市民就按市价销售。当时一些侦探、便衣就乘机持势强向油商购买平价油,弄得油商几无宁日。生油计算是以每百斤为一担,但使用的都不是衡器而是用量器,每一陶甕(叫一矸)为二十五斤,每四矸为一担,零斤零两用油提,数斤以上用确(陶器),每确为旧称五斤四小两,半确为二斤十小两,都是以此来计算价格,实在是比较复什麻烦,但解放前人们思想守旧,缺少创新精神,却一直沿用而没有进行改革。
  二、麻油:分乌、白两种。乌麻油是以乌芝麻炒熟后榨油的,它有燥补之功效,漳属习惯一般产妇分娩都要用乌麻油煮鸡、猪内脏、赤肉等,作为产后气血两虚的补养。乌麻油亦有温胃功效,还可以配合中草药熬煮膏药治疗伤科。白麻油是用白芝麻炒熟后榨油的,一般用于拌面,拌菜、滴汤,使其增添香昧可口,乌麻油早期巷口宝发油商有开榨,但后来停止生产,而打锡巷合和虽经常生产,可是因系小车,产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所以当时大部分向石码麻油车源建和源昌购来补充。白麻油虽东坂后李振兴有用小磨生产,质量亦比其他好,但产量少,不能满足群众要求,所以也要向石码麻油车进货供应。李振兴白麻油其所以能比其他麻油车好,主要是与大车做法不同,它是用小磨磨制的,先将带壳白芝麻炒熟磨碎后,以开水冲泡,用小槌捣搅,使麻渣及水份下沉,油质浮升上面,把油取出就是清香的白麻油,香味比大车油好得多。李振兴还兼磨麻酱,以白芝麻去壳炒熟,然后就磨成酱,后来又增加以花生磨酱的品种。这些生产方法逐渐传给各手工业小油商。
  三、茶油:我地群众对茶油食用不惯,但它油质滑润不腻,所以适合做梳头油,是大部份妇女所乐用,但亦可配方治病,如小孩胀风则以茶油和石粉,推小孩腹部就能驱风,亦可以用茶油炒面食后能止胃痛,还可以和药散治理外科,能消肿退癀。油商又为了适应妇女需要,就以茶油配合中药香草料浸成香茶油,涂抹头发增加香味,颇受妇女喜爱。当时专业配制的有巷口宝发号,而芳美、启成虽有配浸但只是自销并非专业批售。一般香茶油质量都不如厦门廿四崎脚陈晋兴的产品好。在茶油浸透后,将香草渣滓通过麻油车压出余油,因带有乌色却美其名日“乌沉香茶油”。当时漳城香茶油比较著名的有打锡巷白牌陈荣兴(因其招牌黑底白字故名),后来又有龙岩人在漳州府口经营德的金德发,听说他在茶油中掺些樟脑油比较润滑,所以能够畅销。最后又有上苑的天香,因其配方加上少许高梁酒,香味较浓,亦颇负盛名。这几家是比较有名的香茶油专业户。茶油产地是漳平、华安,但数量不大,需要由浙江温州购买补充供应。
  四、桐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造船、春灰、做伞以及在建筑上配颜料油漆等都不可缺少,特别是农民维修水车、尿桶等农具,防止木料腐朽以期耐用更为重要。桐油产地是平和、漳平等,其质量较好,曾有平和人在漳州设萃和油店,专门供应桐油,得到群众欢迎。但平和、漳平的桐油还是不够供应,亦须由浙江温州购买补充。温州桐油有等级,最好的为1516度,如1505、1495度的则较差。向温州采进桐、茶油的,以巷口宝发较为专营,但还有一些土、特产商配红糖、干果到浙江等地出售,顺便换回桐、茶油来漳售卖的。
  五、煤油:解放前俗称番仔油,自清末民国初年开始从国外运销我国,漳城亦同时有了煤油。先来推销的是美国的美孚,继之有英国的亚细亚,随之又有美国的德士古。美孚有星(扫)标、雉标、日光标等唛;亚细亚有银光、灯筒等唛;德士古有天秤、幸福等唛。煤油原先价格较廉,每珍(桶)五加仑(三十市斤)不上壹元。群众起初用不习惯,因其味极臭,且燃性很烈恐酿成火灾。但洋商很能推销,采取赠送一些物品如月份牌、国画等。后来他们又从油中提出汽油、无机油、臭昧减少,燃性降低比较亦稳,群众就逐渐使用,认为比点生油明亮得多,而且比生油灯简便,所以就慢慢习惯了。洋商经营方法很乖巧,他们看见大家爱用了,就逐步升价,后来竟升到每珍四、五元。原先他们是用白铁珍装,后来为了节用白铁,就采取供应部份大桶散油,每大桶为五十三加仑。末后苏联的光华牌煤油亦运销我国,漳州由庄有元、陈伯世创办的闽南转运公司经销。但质量较差,销路不广。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等三家洋行除倾销煤油之外,还销售洋蜡分白、黄两种,白供做烛用,黄供做红烛及肥皂用,销售数量亦不少。
  抗战期间外商来油告断,厦门一些炼油厂就把仅存的油渣(即柴油)提炼煤油,但因库存不多不够使用,所以有些人就再恢复点用生油,直至抗战胜利后,海运畅通时才继续用煤油。
  解放后在党领导下我国自己开发油田生产石油,从此有了自己的煤油,不再依靠外油的供应了,“番仔油”的名词也就消失了,同时也击破了他们所诬蔑的“中国无油论”的谎言。
  当时美孚的漳州代理商为长美行,后来为洪清河所代替改为大孚行。最后又被杨协成等所代替,又改为美南行。亚细亚的漳州代理商为联成行,因他们与厦门经办人有姻亲关系,所以代理权长期没有变动。德士古的漳州代理商为大同行,后来被曾学鲁、余松山所代替,行号虽仍为大同,但股东和负责人都有变动。
  为何代理权会如此你争我夺呢?因为代理商能得到很大的利润,不但平时可赚到很多的佣金,而且在油价起、落时更有一笔庞大的暴利。洋行有个规矩,凡油要提价时须让出一大批按原价计算给代理商,而代理商虽也让给二盘商一部份原价,但毕竟数量不多,大部份利权是代理商所得。如油价要降时,洋行须将代理商全部存货进行补价,代理商从中多报库存,也就可以更多得利了。所以代理权的逐鹿很厉害。
  在旧社会商人经常施展以次充好,偷斤减两的伎俩,油商亦不例外,他们在销售整桶煤油时,将好油原桶封口烘开,倒出好油装入次油,仍焊密封口。以欺骗顾客:有的将封口缝处钻空倒出油半斤或一斤,然后又将封口焊密,从中牟利。后来洋行为了杜绝这一弊端,桶口改用机器封,这样不但防止偷换、减重,而且封装迅速安全。旧社会政府对物价的升降漠不关心,就以油类来说,价格也不稳定,特别是在“冬头冬尾”(花生登场时和青黄不接时)的差价更为最重,这就给资本家囤积居奇造成更有利的机会,经常每百斤油从冬头到冬尾升价约百分之二、三十,这就使经商者增加了实物数量。甚至有的还购买“油青”(即浮水油)每担亦可赚百分之二、三十利润。所以旧社会确实是大鱼吃小鱼,小商贩生活朝不保夕,大商家却大发横财。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油价在合理的调整下一直是稳定的。
  一九五三年下半年食油实行统购统销,各专业油商就作为国营油脂代销店。供应行业用户。居民供油暂托粮店代销。至1956年改造高潮时全行业一步登天纳入国营油脂公司。当时分设六个门市部,人员十三人全部转为国家干部和职工。至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因粮、油同系统购统销物资,油脂公司并入粮食局,企业和人员都转归粮食局领导。至一九五八年改造扫尾时,又将四家手工业油商(麻油、茶油店)组织为集体,归粮食局管理。
  现在已有不少原“三小”工商业者年老退休,得到政府照顾,安度晚年。还有部份在职职工过着安定幸福生活,他们对党和政府怀着无限的感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庆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