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3356 |
颗粒名称: | 六、合营后的发展 |
分类号: | F127.57 |
页数: | 2 |
页码: | 68-69 |
摘要: | 在私营时期,我虽雄心勃勃地竭力谋求发展,且于抗战胜利后前往上海、杭州、台湾等地参观玻璃行业,对比之下,就中以台湾的玻璃厂较为理想:它以燃烧烟煤产生煤气,然后用煤气熔制玻璃,熔炉构造多用池炉,温度高而稳定,质量好,事故少,炉龄长,劳动强度轻,且可以产量定炉形,可大可小,可说是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自忖有朝一日,我厂也能改用煤气生产,但这在旧社会只是空想而已。在暂时困难期间,由于化砂的主要原料纯碱供应不足,各地玻璃厂纷纷自行寻找代用品,如福州玻璃厂采用花岗石加以粉碎代替部分纯碱。福州玻璃厂得悉后,其领导亲自来漳。五四年合营时,我厂仅有工人廿一人,连我夫妇以及由批发商转业者六人,合计二十九人。 |
关键词: | 漳州 玻璃厂 洪汉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