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洪汉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50
颗粒名称: 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洪汉忠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9
页码: 61-69
摘要: 我于一九三二年在厦门开设惠德家庭工业社,制造化妆品销售,因需用小玻璃瓶包装,遂与玻璃厂发生关系,且对玻璃的生产情况略有所了解。当时厦地玻璃厂尚在初创时期,规模还小,制造工序也较简单,了解也较容易。一九三八年五月厦门沦陷后,原有的同升等三家玻璃厂全部倒闭,因此,包装化妆品的新玻璃瓶来源断绝,只能收购旧瓶应用。但当时漳州制造化妆品销售的,大小共有五家,只以收购旧瓶包装是供不应求的。若长此下去,殊非久计,为此自忖唯一办法是解决玻璃瓶供应问题,遂千方百计加以图谋。迨一九四○年,得知南靖山城有潮汕难民在其同乡协助下,从事生产油灯、灯筒之类的玻璃制品,以维持生活。由于企业经营尚称顺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关键词: 漳州 玻璃厂 洪汉忠

内容

一、缘起
  我于一九三二年在厦门开设惠德家庭工业社,制造化妆品销售,因需用小玻璃瓶包装,遂与玻璃厂发生关系,且对玻璃的生产情况略有所了解。当时厦地玻璃厂尚在初创时期,规模还小,制造工序也较简单,了解也较容易。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战役发生后不久,我就迁回漳州仍操旧业。一九三八年五月厦门沦陷后,原有的同升等三家玻璃厂全部倒闭,因此,包装化妆品的新玻璃瓶来源断绝,只能收购旧瓶应用。但当时漳州制造化妆品销售的,大小共有五家,只以收购旧瓶包装是供不应求的。若长此下去,殊非久计,为此自忖唯一办法是解决玻璃瓶供应问题,遂千方百计加以图谋。
  迨一九四○年,得知南靖山城有潮汕难民在其同乡协助下,从事生产油灯、灯筒之类的玻璃制品,以维持生活。但因使用龙岩出产的白煤为燃料,且其时公路已被破坏,运输不便,兼之资金微薄,燃料不能多购备用,致常停产,难以维持生活。后经人介绍即招其来漳合伙经营鹤沙玻璃厂,惟仍因白煤供应时有时无,兼之技术落后,事故频繁,产品量少质差,企业奄奄一息,只是勉度难关而已。
  二、一切从零开始
  在当时经营这原始工业,是一切从零开始的,如:吹筒是从旧货摊物色购来的,坩埚要取土自制,白煤要用人工脚踏鼓风;更可笑的连锰粉都不懂,师傅只知道用乌药掺熔,而且要从广东梅县进货;更困难的是耐火砖无从购得,经多方奔走寻找后,得悉民国初年,东美华侨郭春秧曾在郭坑开办过糖厂,因经营失败遗下英国进口建炉灶的耐火砖,乃设法以每块(一枚庄)代价银元一元购买应用。由此可见当时经营玻璃生产的愚昧无知和重重困难。
  三、生产上的改革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潮汕工人纷纷回乡。同时水陆交通逐渐恢复,运输较为便利。原来的生产工序已难适应市场需要,必须加以改进,适值福州来信推销坩埚,并得悉可使用松柴作为燃料以烟囱自行抽风,较人工鼓风既省力又提高工效,因此我决心进行改革。
  正当要进行生产改革时,却发生一件意外的波折:原来和我合伙者早有预谋把原班人员拉往厦门另行经营,因此从一九四六年起该厂由我独资经营。
  为了另起炉灶,我亲自到福州招聘技工,初时他们顾虑重重不愿离乡;因福州玻璃厂雇用技工的办法是旺季生产、淡季自谋出路,针对这情况,我主动提出:雇用期间定为一年,不得停工停薪,工资除供膳外,平均较福州的增加一倍;因为当时币值不稳定,以大米计给工资。当时福州技工每人每月工资一般自一百斤至二百五十斤大米,而资方均参加生产,并自兼师傅头(即现在的生产组长),劳动纪律严,工作精细。但我因未能参与生产工作,一切都得依恃师傅头的安排,这样只有满足其需求,才能促进工作的积极性。为此遂按技术高低定其薪额——除供膳外,工资每月每人为大米二百至五百斤不等,发薪时按当日米价计算。并商定年终时由资方发给还乡旅费。翌年春初由我亲往福州延聘。以一九四六年的实际情况说,全年连奖金计算,每个工人实领十八个月的薪金。三年间(1946—1948年),除个别人因家庭关系不再来漳工作外,人事上没有很大的变动。由于企业经营尚称顺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因而产品蜚声闽南与远销潮、汕一带。
  四、为维持企业而艰苦经营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决定,在企业经营上是尔虞我诈的,因此好景不常。我独资经营的玻璃厂,除我夫妻外,只一个亲戚帮作会计,对他信任自不待言。不料一九四九年春节后,我正拟往福州聘请技工时,发觉会计不来上班,这时才得悉:以他为主谋,早已与旧工友计议以合作形式在厦设厂,技工以工代股。因此我厂除徒工外,主要技工全部被拉走。这个突然拆台,几乎使我措手不及。根据当时情况,只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倒厂,二是不借一切代价维持企业继续生产。
  当时我认为:我是独资经营的,在有劳资关系中,生产力再好也有一定限度;而他们是合伙形式,从技工到学徒,包括会计,出纳等在内,都是以工资入股,生产力自然会尽其所能。这两种方式对比,其生产力会比我厂约高一倍。因其产品搭配较得当。工时可拉长,原材料能节约使用。更因他们早有准备,全班人马提前到厂,马上可以开始生产。等我到福州延请技工,时间得延缓一个月。在这条件优劣悬殊的情况下,我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我往福州前,先把我厂产品价格降低,对先前批发商进货的价格亏损部分,由我厂赔补。牢牢地把批发商掌握在我厂手中,这样批售商就产生了观望的态度,使对方的产品不能及时脱销,资金周转因而不灵。
  (二)提高收购玻璃碎的价钱,使我厂有足够利用的原料;收购价每担原只银元三、四元,提高为美元七元。对厦门各旧货摊,不但预付货款,且派专人驻厦及时收购,有多少收多少。计放款约一千美元,解放后均被倒帐。
  (三)为战胜对方,把产品售价降低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如四号灯筒每打由六角降至二角。这样使对方产品难以销售,不但没有工资可拿,连吃饭也成问题。
  漳州于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解放时,我在厦门,二十日乘最后一条船至浮宫,当晚在该地迎接解放,翌日步行返漳。解放初期我厂的经营情况如下:
  (一)四九年招聘的技工,年终回福州过年后,五○年初又被挖走,因而又去招聘;为计划扩大生产,于四、五月间以美元三百元给师傅头再去福州招聘,结果被其挥霍空手而回,翌年也不再来。五一年初聘请当时任福州玻璃厂工会主席某来漳为我厂生产组长。
  (二)对方在厦门经营失败后,又在漳另组小厂,但不久又跨台,剩下几件破烂家具、模型等,由我厂以银元三百八十元收购。
  (三)为推销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在厦门升平路顶过店面,购置家具约花美元一千元,设立分销处。
  解放后,我为保存企业而力图发展,不少人视我为傻,说“人家关鸡尔放鹅”。本来,我厂五一年招聘的技工,到同年年底回福州后,厂里只剩一些学徒,解雇是容易的,何乐不为,但我有个信念:认为如共产党不好,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八百万大军呢?这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企业积极经营,把原米在台湾、厦门经营商业的资金,集中投入玻璃厂。
  自四九年春节后,我厂会计主谋拉走技工在厦设厂,双方在经营上进行竞争。对方在我厂的压力下,不得不拖长其生产工时,每日劳动在十八小时以上,因而有些学徒在生产中打瞌睡被师傅用吹筒烫罚,事被厦门《江声报》得悉,在报上加以揭发,并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调解。不久,对方派工友来漳配合我市总工会派员参加谈判。对方代表提出每日生产时间定为八小时,我双手赞成,但要求互派代表驻厂监督执行,而对方竞不答应不辞而去。可见对方来漳谈判是企图以工会对我厂施加压力,限制生产,但事与愿违,不能如愿以偿。
  一九五二年五反运动开始后,该会计受其厂技工学徒纷纷质难弃职而逃,双方通过这次运动的教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营的错误手段有所认识,觉得今是而昨非,两厂的斗争得以结束。经过三年多的较量,我厂损失达六、七千美元,但企业得以保全
  五、创造条件争取公私合营
  由于五反运动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私营企业,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已不相适应,必须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公私合营。
  (一)改用玻璃沙试产:抗日战争前,厦门等地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的玻璃厂,都以玻璃碎为生产原料,从未使用玻璃沙,解效后上级有关部门曾考虑:公私合营后必将扩大生产,玻璃碎岂能满足需要?我亦有此同感,由于在抗战胜利后曾经到各地参观玻璃厂,同时参考有关制造玻璃的书籍,对于化砂生产略有常识,遂于一九五三年前往东山、漳浦采取玻璃沙,进行少量试产,一举取得成功。
  (二)试制耐火砖自用:五三年,国内自产耐火砖还在萌芽阶段,供应紧张,我厂为自力更生,遂试耐火砖获得成果,以满足需要。(公私合营后,至五八年大跃进时,乃分出另建漳州耐火材料厂)
  由于上述生产上的改进,取得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九五三年底,我在全省工商联代表大会上发言,申请我厂公私合营。五四年九月十五日正式批准,命名为“龙溪专区公私合营漳州玻璃厂”,任我为付厂长。
  六、合营后的发展
  在私营时期,我虽雄心勃勃地竭力谋求发展,且于抗战胜利后前往上海、杭州、台湾等地参观玻璃行业,对比之下,就中以台湾的玻璃厂较为理想:它以燃烧烟煤产生煤气,然后用煤气熔制玻璃,熔炉构造多用池炉,温度高而稳定,质量好,事故少,炉龄长,劳动强度轻,且可以产量定炉形,可大可小,可说是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自忖有朝一日,我厂也能改用煤气生产,但这在旧社会只是空想而已。
  在暂时困难期间,由于化砂的主要原料纯碱供应不足,各地玻璃厂纷纷自行寻找代用品,如福州玻璃厂采用花岗石加以粉碎代替部分纯碱。我认为花岗石质地坚硬,又需经粉碎,不但成本高,工序复什,且含碱量不够理想,熔化时间较长。因而从平时积累的经验中,认为玻璃原料均为矿物质,我省我区矿藏丰富,如能就地取材,既减轻成本,且可为国家开发资源,创造财富。为此,我在出差时,经常注意可供利用的矿产。先在云霄后在漳浦旧镇附近农村挖取矿土以代纯碱,经试用后,效果较花岗石好。福州玻璃厂得悉后,其领导亲自来漳。同往实地采取应用。在当时纯碱不足的情况下,我厂生产得以不停工待料。
  五四年合营时,我厂仅有工人廿一人,连我夫妇以及由批发商转业者六人,合计二十九人。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设备不断更新,生产不断发展,已由原来的手工生产,发展为现在电子机械化。已达五百多人,为合营前的二十五倍,私营时因只用口吹,产品仅普通家用品,如油灯、灯筒、糖果饼干瓶、扎口小瓶等。大跃进时期,因工厂遍地开花,工业品需用瓶装,玻璃制品逐步增加,年产值逐年增加,现在约为合营前的三、五十倍,这是私营企业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洪汉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