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庄的开设和货币的使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46
颗粒名称: 一、钱庄的开设和货币的使用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48-52
摘要: 清朝末期,市场买卖使用的货币,一般是以银元为主,以银毫铜钱为辅币。当有些商店在收入辅币较多时,就感到收藏和使用不方便,相反在辅币收入较少时又感到找另不开。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些人就开设钱店,经营银毫、铜钱的兑换,以调节盈缺。原本银毫十角值一银元,铜钱千枚亦值一银元,但钱店在铜钱换入时,则以一千另三、四十枚为一银元,兑出时仍以一千枚为一银元;银毫兑换进出时,也有些差额,从中得些利润,作为经办兑换手续的报酬,但所得利润最高也不超过百分之十。后来银毫、铜钱逐渐贬值:银毫跌至十二角为一元,铜钱跌至一千三百余枚为一元。可是不管银毫、铜钱如何升跌,钱店在兑换时仍保持有一定的利润。
关键词: 钱庄 开设 货币

内容

清朝末期,市场买卖使用的货币,一般是以银元为主(其间或有以银两计算),以银毫(俗称“银角”)铜钱为辅币。当有些商店在收入辅币较多时,就感到收藏和使用不方便,相反在辅币收入较少时又感到找另不开。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些人就开设钱店(俗称“钱柜仔店”),经营银毫、铜钱的兑换,以调节盈缺。原本银毫十角值一银元,铜钱千枚亦值一银元,但钱店在铜钱换入时,则以一千另三、四十枚为一银元,兑出时仍以一千枚为一银元;银毫兑换进出时,也有些差额,从中得些利润,作为经办兑换手续的报酬,但所得利润最高也不超过百分之十。后来银毫、铜钱逐渐贬值:银毫跌至十二角为一元,铜钱跌至一千三百余枚为一元。可是不管银毫、铜钱如何升跌,钱店在兑换时仍保持有一定的利润。
  铜钱在清朝时期,如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都有铸造,且标明于铜钱的面上。当时市面上还遗留有少数明朝永乐、正德、万历等年间铸造的铜钱流通使用。铜钱形圆中有方孔,可以用小绳贯穿成串,每串为一千枚,所以叫“一吊钱”或“一贯”。当时串铜钱用的小绳,俗称“钱串”。每个帝号铸造的铜钱,其面积、重量、质量等并不一致,而是逐渐缩小和降低的。其中以康熙年间铸造的面积较大、质量较好,所以有“康熙母”之称。从使用的铜钱上,可以看出当时铸造铜钱时,不但没有标准,甚至铸些“呆钱”(即质量低而板面混杂不清的铜钱)渗着使用。所以钱店在兑换时要加以选择分类,订出不同的兑换价格。在当时“当店”(经营典当业务的)进出的铜钱质量和表面最好,所以俗称“典当清”。其他如付工钱、买布疋、粮油盐等,也须较好的铜钱。如买酒、酱油、药帖等就较随便,甚至可以渗收“呆钱”,因为这些生意的利润较高所以如此。
  至清末民初时改铸铜元(俗称“铜镭”)以代铜钱为辅币。原来规定每个铜元当铜钱十文(枚),每十个铜元为一角,但以后跌至一角换得十二个铜元,这样比值沿用颇久,其后又逐渐贬值,大约到一九三○年左右竟跌至一角可换得三十二、三个铜元。
  当时市面流通的银毫大部分是宣统年间福建、广东两省铸造的“龙毫”,有双角(二角)、单角(一角)两种,其他如“江南”和湖南、湖北等省铸造的银毫,在市面流通较小,甚至拒绝使用。后来又有“福建官局造”的铸版,但只有双角而无单角。一九一八年陈炯明率领粤军入闽,建立“闽南护法区”以后,铸造民国八年、民国九年两种双角银毫,质量比“龙毫”差、比值亦较低,而且使用不甚普遍,仅限于其统辖地区。至癸亥(一九二三年)、甲子(一九二四年)年间又铸造“三面旗”银毫,质量亦差,流通范围亦不广。又有广东省铸造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基版的双角银毫,亦流通于漳属一带,数量极少。由于各种银毫的质量都不高,比值就降到十三、四角为银元一元。特别是一九二四年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属以后,为敲剥民财而筹设造币厂(地址在本市竹巷下南方巷右边大厝内),铸造民国十三年版的双角银毫,银质极差,且逐版降低质量。他持其割据地方的势力,擅自规定以十四角五分比值为银元一元,强迫在市面使用,人民慑其淫威而不敢拒用。张还派其爪牙到各银庄将其所铸造的低质银毫强换银元,银庄深受其扰,而张毅却以此发了横财。这些质量较差的银毫,后来由各银庄逐渐按折换入,回炉熔为纹银,运往厦门兑出。
  抗日战争期间,银毫,铜元由国家银行逐渐回收,并印发五角、二角、一角三种钞票代替银毫,铸造五分、二分、一分三种镍币代替铜元,作为辅币流通。
  当时钱庄除经营兑换业务外,还为人鉴别银元的真假,假银元有铜的、铅的、色铜、色铅的等。银元流通的初期,一般小商贩对银元的真伪辨别不清,因而托钱庄代为鉴别,每鉴定一个银元,得付给二、三枚铜钱作为手续费,而钱庄就在银元的版面上打个铁印以示负责。不少银元因多次送银庄鉴定,铁印越打越多,甚至打成凹形。但后来银元流通较多,使用较久,能鉴别银元真伪的人亦普遍,就不必托钱庄鉴别了。此后新铸造而在市上流通的银元,不再打号,且以平版者较为通用,而以前的“花银”(打号的银元)竟得稍为降低价值。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我国自铸的银元极少,只有光绪、宣统年间铸造极少数的一元(俗称“大银”)、五角(俗称“中银”)的银元,而在市面流通的大部分是外国铸造而输入的银元通称“大洋”。其中以日本的“龙银”最多,还有墨西哥的“鹰银”(有直边和鳝鱼骨边两种),以及其他如立身执叉、坐身执叉、妇女执花等等外国银币。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逐步收回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银元,于民国三年铸造袁世凯头像版的银元,其后在民国七、八年间又以原版铸造一部分。一九二六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由国家银行改铸了孙中山头像版的银元,其后又铸出帆船版的银元,但质量都较差。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银元逐渐由国家银行回收,陆续发行钞票流通。但由于物价波动,钞票一直在贬值。
  当时全市钱店计有吕春源的庆源、黄张珍的源丰,以及建隆、金连记、谦记、万选、启瑞、瑞兴、茂美等二十多家,其中以庆源、源丰这两家的业务较为活跃,所以此后银庄的经理和店员大都是这两家培养出来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