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漳州光复志士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43
颗粒名称: 辛亥革命漳州光复志士传略
分类号: K825.2
页数: 11
页码: 30-40
摘要: 王兆培,福建省龙溪县人。年青时肄业于漳州中西学堂,1907年在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学医时,由施明(亮生)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同时参加的还有周长盛等。在施明直接领导下进行革命工作,利用基督教的招牌成立“自立会”,团结进步青年,传播反清抗外的革命思想。不久,因革命活动引起清政府厦门衙门所注意,就离开厦门赴台湾。同时向台湾同学说明: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台湾,媚外腐败的清政府是无法收复这个国土的,只有我国民众同心协力,彻底推翻清政府,台湾才有可能回归祖国。在兼任法院法医时,秉公鉴定,不畏强暴,坚持正义,不受贿赂。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漳州 光复志士

内容

王兆培(1890——)
  王兆培,福建省龙溪县(现漳州市)人。年青时肄业于漳州中西学堂,1907年在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学医时,由施明(亮生)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同时参加的还有周长盛等。在施明直接领导下进行革命工作,利用基督教的招牌成立“自立会”,团结进步青年,传播反清抗外的革命思想。不久,因革命活动引起清政府厦门衙门所注意,就离开厦门赴台湾。在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学习医学时,秘密在师友和同学间觅寻革命伙伴,宣传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理论,以及同盟会的宗旨,意图在台湾建立中国同盟会的组织。同时向台湾同学说明: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台湾,媚外腐败的清政府是无法收复这个国土的,只有我国民众同心协力,彻底推翻清政府,台湾才有可能回归祖国。一些台湾同学经过这样宣传以后,逐渐由支持革命而参与革命活动,当时就有张聿怀、翁俊明、蒋渭水、张培英等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因而中国同盟会在台湾的组织逐渐开展起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王兆培由台湾返回漳州,参与漳州光复工作,与陈寿西等筹组北伐学生军,代表同盟会参与漳州参事会等工作。
  1912年以公费生前往日本,入东京慈惠会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毕业后,在日本东京慈惠会和东京帝国大学等医院任医师。在日本留学时,由中国同盟会转入中华革命党,参加讨袁(世凯)和反对签订”廿一条”不平等条约等活动。
  1918年回国后,在福建省省会福州开设兆培医院行医并执教,还被聘为福建学院、英华中学等大中院校校医。1919年“五四运动”时,因任福建清乡处医官长,见及驻闽军阀李厚基追捕青年学生,他不顾安危加以收留掩护,助其逃避。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驻闽军队中某部有共产党代表,后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军队被打散,他及时掩护党代表在医院疗治,开给予证件资助其转移上海。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1年福州沦陷时,闭门停止行医,蓄须明志,装病卧床。当时福州一些遗老想利用其旧关系,组织维持会,王拒不参加,亦不就卫生局局长伪职。福州第二次沦陷时避往永太,当时有部分抗日游击队员受伤移往永太,及时赠医送药,免货为其服务。
  福州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垂死挣扎时疯狂追捕党的地下人员,当时有个女同志被捕八狱,要求保外就医,他大胆给予证明,使其能获释出狱。在兼任法院法医时,秉公鉴定,不畏强暴,坚持正义,不受贿赂。在此期间,兼任福州市,医师公会理事长、福建省医师公会监事长、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会长等职务。
  解放后历任:福州市大众医院和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委员会付主任委员、福州市委员会主任安员,福建省人民代表、福州市历届人民代表、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付主任,中国人民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州市委员会付主席,中华医学会福建省福州分会名誉会长,福州市红十字会付会长等。
  (王东英等)
  陈兆龙(1875—1951)
  陈兆龙,字彬侯,祖籍福建海澄县,1875年生于龙溪县(今漳州市)。漳州中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应科试进秀才。
  清朝末年以殴打大岸顶日本布教所教士、日本帝国主义特务阿部贞,不容于地方政府,乃远走安南(即现越南),任安南中华学校校长,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当时在安南同盟会会员有林森、居正、田桐、张继、李烈钧等)。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回国任闽南同盟会会长,主持漳州同盟会活动。漳州光复前曾与苏眇公等密商起义,越日布置部属张国民(张第三)、马伯洲、宋盘、庄用九等,带领民兵入驻漳州城区,宣告漳州光复。后任汀漳龙道参议会参议员。一九一三年初,许南英出任龙溪县知事时,被委为龙溪县禁烟局局长。
  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因往厦门鼓浪屿与宋子靖、许卓然、丘廑卿等密谋讨袁,被袁的密探尾随,返漳后即遭袁的爪牙、汀漳龙道道尹曹本章逮捕入狱。迨袁称帝失败,始蒙北京国会议员林森、居正、田桐、张继等提出要求,由当时继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特赦出狱。获释后应聘赴北京,任华侨招待所(该所系由政府和华侨合办)付所长。两年后,应林祖密(即季商,原系大元帅府参军,后受孙中山先生委为闽南军司令)电邀回闽,任闽南军司令部参谋长,积极参与招抚和团结闽南民军杨汉烈、叶定国等部,为以后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入闽创造条件。同时,因在厦门鼓浪屿与陈智君、杨士鹏等策划并联络闽南民军,反抗军阀张毅统治漳属,致家屋被封,家俱书刊等亦洗劫一空。北伐军入闽后,一度出任云霄县县长,后辞职回漳。先后任漳州丹芝国学讲习所讲师及家庭教师多年。晚年在家专心研究易经、佛经。一九五一年因胃病及心脏衰弱症并发而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陈明)
  林者仁(约1881—1949年)
  林者仁,字袖湖,福建省龙溪县人(今漳州市)。早年进塾馆,又肄业于漳州中西学堂,曾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
  年青时加入同盟会,漳州光复前后参与革命活动,为领导者之一。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护法国会议员,内政部参事。
  一九二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在东路军攻克福建以后,曾任战地政务委员会司法委员,随军北上。其后任福建省高等法院院长、龙溪县县长等职。一九四九年漳州解放前去台湾,现己去世。
  (吴文荪等)
  陈亮(1884—1967年)
  陈亮,字智君,祖籍福建省海澄县人。早年入私塾,参加科试进秀才,后入漳州中西学堂。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并参与辛亥漳州光复活动,为领导者之一。曾留学日本。段祺瑞执政时任参议院议员。二十年代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曾任汀漳龙道道尹。北伐前参与地方民军反抗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属的参谋团活动。国民革命军东路军进占福建省以后,一度任福建省财政厅会办等职。
  解放后,历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漳州市支部主委、漳州市筹委会主委、漳州市委员会主委、省委会委员,政协漳州市委员会常委等职。
  (陈友榕等)
  郑藻山(1873—1914年)
  郑藻山,字勺湖,福建省龙溪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岁试拔置案首(秀才第一名),越两年考中优元(优贡之首),再两载乡试取为正榜举人,拣选侯补知县。旋废科举,自此不复为进取高第操心。平生为人淳朴耿介,不求仕进,而志在兴教化、尽师道,以培植后进为乐,历任汀漳龙师范学堂、漳州中西学堂文史教席,诲人不倦、教导有方,深受学生爱戴。对家中昆仲共有之祖遗巨产(主要为工商企业),向不分心过问,听任其兄独揽,显见利非所好,而以治学与执教为重;遇有邑人因刑事案件或民事纠纷登门恳求为之说情或调停,莫不以乏暇为由婉辞,不愿涉足公门;亦所以专心舒展素志,不欲分散精力;尤为感人者,某夕在台风骤雨交加、溪洪暴涨中,他不听人规劝,仍然赴校授课,归时城厢将成泽国,勉强涉水以行,几遭不测,幸为人营救得以脱险。对学生作文素极重视,认为乃引导学生磨炼文章功力之要课,批改既勤且精,常至夜深始毕,从不积压,虽感劳瘁而不以为意,其对教学的高度负责精神,实为难能可贵。
  他熟谙史鉴,著有《文史讲义录》四卷、《汉书古义钩沉录》一卷,据《龙溪新志》载谓均精审可传。早年向往戊戍政变后的维新措施,后与邑中闽南同盟会会长陈兆龙氏交情素笃,过从甚密,思想行动受其影响,遂不顾身家安危,毅然参与漳州光复活动。一一九一一年十一月间,漳州光复,建立地方临时革命政权时,被选任汀漳龙三属教育局局长、漳州法政讲习所所长,并当选为福建省咨议局常驻议员。
  (郑启垓)
  施荫棠(1862—1942年)
  施荫棠,字拔甘,号憩园,前清恩贡。祖籍四川省石渠县,后迁居福建省龙溪县(即今漳州市)。
  光绪年间南渡周游爪哇群岛(即今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新加坡等地。在华侨聚居地方,组织华侨会馆、同乡会、商会、中华学校等,深入民间,宣传爱国,反对清朝统治,募集巨款献与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当时为避免荷兰统治者的迫害,乃隐名从事革命工作,并暗中宣誓参加同盟会。
  由于多年来往于南洋各地,经常为同胞解决商务纠葛和私人涉讼,深受华侨爱戴。由于华侨的拥戴,被荷兰统治者派充“甲必丹”,即华侨首领,有权管理辖内华侨,凡华侨争讼事项,先由其办理,再经荷兰官员审结。(爪哇国王曾邀请入宫,赐予国宴,并赠宝刀珍品。)回国后,参与汀漳龙暨南局的筹设(局址在漳州北桥街,即今大同路),为华侨组织的创始。
  辛亥革命前,偕同同盟会华侨会友郑绍三、王国荣、林汉魂等返回漳州。漳州光复前,暗中派人通知石码镇崇福社、福浒社方姓和角尾洪岱社施姓农民亲人,约六、七百人,各带刀、枪、木棍、藤盾、鸟枪、单响毛瑟枪等武器,分乘篷船由浦头港进驻施家周围一带,分驻于后巷大庙、凤浦庙、蔡妈庙、新行下街黄氏宗祠、祈保亭、浦头大庙、周爷楼、文昌大帝宫,以及各空房,组织“练勇”,手臂缠白布,日夜巡逻守更,晚提大号灯笼,发出口令,戒备森严。
  光复之日,农民兄弟们手执武器,浩荡地入城游行安民。荫棠手执“宝刀”骑马前行,街上秩序井然,男女老幼,争看革命军。光复后曾任龙溪县参事会参事。
  荫棠归国后,曾在本市新行街创办施氏家族私立启东两等学堂。辛亥革命后历任福建省议会议员、福建省制宪审查会会长、漳州孔教会会长、漳州国学专修学校校长、省立第八中学校长,在龙溪县石码镇创办宗福国民学校,并任董事长,且曾筹划测量清浚浦头溪。晚年在凤霞宫修建“藏经楼”,经常与弘一法师诵经讲经,曾在梅园合摄影像留念。
  (施大晟)
  朱润卿(1872—1912年)
  朱润卿,福建省龙溪县人,世居长福乡(现属龙海县九湖公社百花村),出身贫农。青年时期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结交一些思想进步人士。因家境贫寒,在亲友的赞助下,得以留学日本学习纺织工业。在留学期间参加同盟会,并亲聆过孙中山先生的训诲。归国后与陈智君、陈兆龙等筹划革命工作。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己分崩离析,福建省会福州于同年十一月九日光复后,润卿乃参与密谋漳州起义事。漳州光复前晚(十一月十日,即农历九月二十日),偕同参加光复活动者携带铁烟罐伪称炸药,威胁狱吏开监尽释囚犯。
  漳州光复后,曾在府参议员会(临时组织,兼管龙溪县)执法局担任行政职务。不久辞职,一心想以在日本所学的纺织技艺,用来发展地方工业。在当时本地机器工业毫无基础的情况下,自行设计织布机,按照日本纺织机图样加以仿造,因缺乏金属齿轮,乃雇请木匠凿制木质齿代用,得以制成木质纺织机,在东门街(现新华东路)与友人合资经营织布厂,成为东门街纺织工业的前身。但在当时军阀的统治下,孙中山先生提倡的“民生主义”仅是一种空想,更谈不上发展工业,因而织布厂亦难以维持和发展。以后转入教育界,曾任白鹭洲小学(现漳州桥南小学)校长,终因操劳过度,染上肺疾不治而卒,终年四十二岁。
  (朱渭奇等)
  吴春元(1882—1932年)
  吴春元,字捷南,号时金,福建省龙溪县人,先入私塾,应科试进秀才,后毕业于福州全闽优级师范。辛亥革命前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组织,且与林者仁等联系,并在漳州创设×艺社秘密印刷宣传革命文件,以该社为联络地点。当其任教于汀漳龙师范时,曾以丹霞书院的半月楼作为开会场所。约在一九一○年前后,有一次开会时,得悉地方官府将派遣密探前来缉捕,遂即疏散,避往草仔寮尾下船转往官田,他向其三叔父取得款项,部份分与盟友作为躲避费用,自己前往北京。
  漳州光复后,曾任南靖县县长,不久,乃弃政而投身于教育工作,先后任龙溪县教育局局长、汀漳龙师范学堂、龙溪甲种工业学校、省立第八中学、第十三中学校长、教务主任、教员等职,桃李遍及闽南各地。
  先生擅书法,记得曾写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一联幅,颇得称赞。
  一九三二年因探望病中好友致染时疾而殁。
  (吴文荪等)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