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与台湾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31
颗粒名称: 漳州与台湾关系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6-11
摘要: 漳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早在三千年以前,居住在漳州一带的居民——古越人,已用竹筏浮海过澎湖、台湾,从事耕种、渔猎劳动。近百年来在台湾台北、高雄、台南、宜兰等地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掘出各种石锛、石斧、石镞??及印纹陶片、贝冢等,与漳属各地发现的遗物形式相似,所以考古学家指出:“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台湾和福建就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台湾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高山族),应是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的一支”。后来简大狮避回漳州,被清政府逮捕送交日军处死。
关键词: 漳州 台湾关系

内容

漳州与台湾的关系悠久而又密切,可从下列各方面得到佐证:
  一、漳州与台湾原始居民的渊源久远。漳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早在三千年以前,居住在漳州一带的居民——古越人,已用竹筏浮海过澎湖、台湾,从事耕种、渔猎劳动。近百年来在台湾台北、高雄、台南、宜兰等地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掘出各种石锛、石斧、石镞⋯⋯及印纹陶片、贝冢等,与漳属各地发现的遗物形式相似,所以考古学家指出:“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台湾和福建就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台湾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高山族),应是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的一支”。
  二、漳属人开辟台湾的劳绩。据志书、族谱记载,自南宋迄元代,漳州居民因逃避政治迫害,摆脱生活困境,相率渡海过台另求生路。至明嘉靖迄天启年间,由干倭寇、海盗的骚扰及严重的旱灾,甚至举家迁离故乡投奔台湾开荒。显著的有: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漳州籍人王锡祺等开垦琪里岸(今台北市北投区吉利);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海澄人颜思齐率众三千人在笨港(今北港)开垦,颜死后,郑芝龙继之。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海上雄师由金门渡海,击败荷夷,收复台湾,当时跟随郑氏远征的漳州人数以千计,如龙溪白礁乡农民三百多人随军东征,当年三月十一日在学甲镇头前寮登陆,往后每年此日,都在学甲举行隔海遥祭大典,以示不忘根本,迄今三百多年未曾间断。又如随郑成功东征任先锋的统领陈泽将军(海澄人),在收复台湾战斗中屡建奇功,后来他的夫人郭氏及胞弟三人也迁往台南屯垦,是为台南霞寮陈氏开山始祖。迨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兵入台湾,郑克塽降,清朝政府统一台湾之后,漳州居民因海禁大开,迁往台湾的有如过江之鲫。如陈圣王(元光)后裔及陈太傅(邕)后裔陈炎、陈高等渡海到台湾彰化、台南等地开基、迄今台湾陈姓居民几占全省人口十分之一,他们自认为陈元光后代。陈氏族人在台北市建有宏伟的大宗祠,其堂号叫“德星堂”,与漳州南山寺内“德星堂”同一模样,说明彼此一祖所承。往普陈氏族人经常由台来漳祭祖扫墓,近年来,亦有台湾陈姓渔民,专诚到漳州浦南祭扫陈元光祖墓,并取回墓土留念。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漳州人张国率众移居台中开垦,成立桥仔头等三个村庄,张国成为台中盆地开山祖,死后,台胞为其建庙宗祀。康熙年间,平和人吴凤随父到台湾诸罗垦狩,开发今云林县竹崎乡,任阿里山理藩通事,后来为团结高山族而献身,现台湾嘉义有“吴凤庙”、“吴凤故居”等古迹,说明高山族对吴凤永久的怀念。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漳浦人吴沙率众入垦蛤仔鸡(今宜蓝县境),前后垦造五个“围”,成为开发宜蓝第一人,后人在礁溪乡圆山建立一座“吴沙纪念馆”。(颜思齐、吴凤、吴沙合称为开发台湾三公),与吴沙同一时期,有漳州人林平侯,少年赴台经商,后经办全台盐务及航运事业,拥资百万,他祖孙三代,多次捐献巨款赈灾,助学、资助巩固台湾海防及抗日民军经费,对祖国多所贡献,为台湾及闽南人民所称赞。(林平侯孙林尔嘉,在厦门鼓浪屿筑有“菽庄花园”,解放后捐献给人民,改名“菽庄公园”)。以上所举,仅荦荦之大者,说明漳州先民对开辟台湾劳苦功高,声誉卓著!
  三、漳州人在历次台湾人民起义中发挥的领导作用。自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独霸台湾,迄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以后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二百多年中,台湾人民为反抗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曾前赴后继地发动几十次起义。其中声势最大,影响最深的有:1652年郭怀一在安平赤嵌(今台南市)领导的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武装起义。荷兰殖民者以惨绝人寰的凶残手段屠杀起义者八千多人,加深了中国人民对荷夷的无比痛恨,激起了中国人民驱逐侵略者收复国土的斗志。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为反对清朝官吏贪污腐化,横征暴敛,号召凤山县群众揭竿起义,高山族人民积极响应,义军不断发展,多至三十万,声势浩大,朱一贵等后为叛徒出卖,被俘就义于北京。但起义军战斗持续二年之久才告结束。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林爽文在彰化大里杙(音意)号召民众“剿除贪官,以保民生”,率众起义,声势浩大,连克彰化、淡水、诸罗、风山等县。众举林爽文为盟主,在彰化建立政权。起义军纪律严明,附近各县相率附从,仅诸罗、彰化两县参加起义军的就不下数十万人,林爽文还争取高山族男女参加起义军共同作战,屡败清军,清政府大为震动,急调四省大军增援,起义军节节败退,至1788年2月,林爽文被俘,后就义于北京。(与林爽文同年在北京就义的漳州籍义军首领尚有刘升、杨轩、林勇、林玉、林水、林候、蔡福、何从龙、王坑郎、简天德、谢桧、庄大韭十二人,其他各县籍十人)。
  公元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台湾人民纷纷起义,共立“平倭团”,简大狮也率领台北一支起义军协同刘永福黑旗军共御外侮。后因势孤援绝,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终告失败。后来简大狮避回漳州,被清政府逮捕送交日军处死。以上所举的台湾四次起义的领导人物,郭、朱、林、简都是漳属人,在起义军中牺牲最多的也是漳州人,说明漳属人敢于斗争,在台湾具有崇高的威望。
  四、台湾与漳州的文化渊源及共同习俗。根据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官方公布,台湾人口中,漳泉两地移民及其后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而漳属移民又居其大半,所以台湾通用语言,多接近漳州方言腔调,如称男子为“查埔”,称女子为“查某”即为明证。
  台湾的歌曲、戏剧亦多来自漳州,如当地盛行的“锦歌”、“杂念仔”、“杂碎仔”、“七字仔”等曲调及“歌仔戏”,解放前后与漳州地方戏曲相融合而成为“芗剧”。至于台湾流行的民间歌谣,如“天乌乌,要落雨,拿锄头,巡水路⋯⋯”;“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南塘⋯⋯”等,也是早年从漳州传播过去的。此外,台湾的许多文化名人,如《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等都是漳州籍人。
  台湾居民一直保留着与漳州类似的独特风俗习惯。如除夕围炉聚餐要吃“长年菜”、吃蚶,以求长寿、发财。夜晚在城皇庙开演“避债戏”,正月初一要“走春”拜年,说吉利话,禁止扫地、汲水、开剪。清明、三月节要祭祖吃润饼,端午节要吃卤面等等,结婚前妇女要“挽脸”。丧葬有“念祖”(以白布缠尸)、“围棺”、“跳棺”习俗。
  台湾居民的宗教信仰,也和漳州相似,如供奉“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天上圣母”、“玄天上帝”、“王爷公”、“福德正神”、“观音佛祖”等,甚至仍沿用漳州寺庙“南山寺”、“慈济宫”等名称(台湾计有慈济宫一百四十座)。同时他们对祖宗祭祀也极为重视,如连姓族人(原籍长泰江都)、林氏族人(原籍龙溪东美)、陈姓族人(漳州陈元光后代),他们不但在台湾筑有堂皇富丽的宗祠(“瞻依堂”、“西河堂”、“德星堂”),而且派人回乡祭祖、扫墓、寻求族谱,说明两地人民血肉相连,关系密切。同时也说明台湾人民怀念先人、故土,充分体现千百万台湾同胞心向祖国。盼望统一的赤子之心。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冬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