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30
颗粒名称: 漳州建置沿革
分类号: K928.2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漳州即有古越族聚居。到了夏朝奴隶社会,漳州一带属扬州地域。《周礼·职方》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记载,指的是远离中原的边陲地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漳州也属其中。今天九龙江北溪上游汰溪中的“仙字潭”,还保存着古代居此的古吴族战胜越族、番族,记载战功的图象文字,这一块珍贵的古摩崖石刻,就是历史的见证。部分越王族南奔福建,定居于闽、浙的南部,其后裔和福建原有土著结合,称“闽越人”。由于漳州与中原的渊源深远,海外交通发达,因此与中原各地、台湾和东南亚进行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现在则为龙溪地区各项工作的中枢。
关键词: 漳州 建置沿革

内容

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漳州即有古越族聚居。到了夏朝奴隶社会,漳州一带属扬州地域(见《禹贡》)。《周礼·职方》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记载,指的是远离中原的边陲地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漳州也属其中。今天九龙江北溪上游汰溪中的“仙字潭”,还保存着古代居此的古吴族战胜越族、番族,记载战功的图象文字,这一块珍贵的古摩崖石刻,就是历史的见证。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战国时期,勾践七世孙无疆和楚威王作战(约公元前339—329),无疆战败被杀,楚兵占领吴越土地,越国瓦解。部分越王族南奔福建,定居于闽、浙的南部,其后裔和福建原有土著结合,称“闽越人”。这时开始了中原与东南边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北灭楚、齐,南征越族。全国统一后便废其君长,置三十六郡,当时在闽、浙南部和广东北部设闽中郡。后来被秦废去王号的越王勾践子孙无诸、摇等,参加了反秦的农民运动。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五年(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辖闽中故地,都城设在东冶(现今福州),后又封摇为“东海王”,领地为今之漳州、潮州一带。到了东汉时,在这里建置冶县,隶属会稽郡。
  三国时代(公元220至265年),福建属吴地。景帝永安三年(260年)设建安郡,属扬州管辖。晋灭吴后,分为建安、晋安两郡,开始有绥安县(即今漳浦县)。南北朝时,梁武帝天监年间,拆晋安地置南安郡。因大同六年(540年)北溪的龙潭有“九龙昼戏于此,盖龙溪之所由名”,设置了龙溪县,隶属南安郡。以上是漳州在唐代以前的史略。
  至于漳州作为行政区划的正式建置,则在唐朝,至今也已经有一千二百九十七年的悠久历史。当唐总章之初,闽粤接壤的少数民族武装反抗朝廷。二年(669年),唐高宗派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河南光州固始人)统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二千六百名,副将以下一百二十三员,驰往绥安(今漳浦县)平定叛乱。仪凤二年(678年)陈政死,边陲告急。高宗命陈政之子陈元光任鹰扬将军,统领府兵。并命陈政之母魏太夫人及族兄陈敏、陈敷率将士驰援;诸家眷共五十八姓也随军南下。陈元光首克南诏(今诏安县)后,领兵入潮州,激战百余次,历时二年余,连破三十六畬寨,平息了“绥安之乱”(参见《潮州府志·兵纪》及《漳州府志》)。到垂拱二年农历十二月(已跨入687年),陈元光向朝廷上《请建州郡表章》,经奏准在泉(州)潮(州)之间划地建郡。因陈家父子屯兵之地,有水自西林(今云霄县)出海,与铜山岛(即今东山岛)的海潮汇合,清浊成章纹,如同其祖家光州的清漳河,因此将此江水命名“漳江”,建州郡时便取名“漳州”,郡治初设西林村,后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
  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为唐代中原人民继西晋“永嘉之乱”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南下。他们将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工具,带到闽南加以传播。陈元光治理漳州期间,在政治上采取开明措施,打击豪强,厉行法制;经济上推行“营农惠工,通商利市”,重垦荒,兴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兴办府学,开科选才,任用贤士。如陈元光之子陈珦,在继他父亲做了一度漳州刺史后,辞去官职,到松州(今漳州市郊浦南公社)辟书院,教授生徒。郡中设有师儒之官——文学;乡校有四十个学生,陈元光之孙陈酆就是从漳州应考中秀才的。由于生产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兴起,因此很快使漳州繁荣起来。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死后,漳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尊称他为“开漳圣王”。
  漳州郡初属福州都督府;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隶岭南道。二十八年(740年)又归福州,管辖漳浦县和怀恩县。隔年,怀恩并入漳浦,另割泉州的龙溪县归漳州。到大历十二年(777年),汀州的龙岩县并入本州。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到龙溪。这时计辖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原泉州所属的长太县划归漳州。到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年),将龙溪、漳浦、龙岩三县边境划出,增设南胜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改称南靖县。
  漳州郡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开始改为漳州府。成化三年(1467年)从龙岩分出漳平县。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南靖划出平和县;隔二年,又割龙岩部份辖地,和延平府的大田、永安合并,设置宁洋县。嘉靖九年(1530年)从漳浦分出诏安县。隆庆元年(1567年)再分龙溪、漳浦之地设置海澄县。到了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龙岩改为直隶州,从漳州划出漳平、宁洋归龙岩州。嘉庆三年(1798年)又设云霄厅。到清末,漳州府计辖龙溪、漳浦、长太、南靖、平和、诏安、海澄等七个县及云霄厅。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漳州府改称汀漳龙道。第二年,废除厅制,改云霄厅为云霄县。北伐后,又废道设省、县两级制。其后又把全省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漳州所属为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四年(1915年)分诏安设东山县;十七年(1928年)再从龙溪和长太县分设华安县。解效后,1951年6月1日成立漳州市。60年春,龙溪、海澄合并成龙海县。至此,龙溪地区共辖漳州一市和龙海、南靖、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长太、华安九县。
  自唐、宋以来,特别是宋绍熙元年(1190年)我国大理学家朱熹出任漳州知府后,讲学注经,广施教化,移风易俗,人才辈出,使漳州有“海滨邹鲁”之称。由于漳州与中原的渊源深远,海外交通发达,因此与中原各地、台湾和东南亚进行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如漳州的柑桔、蕃薯(地瓜)的栽培技术传往北方;戏曲、工艺、风俗习惯传往台湾、南洋,漳州口腔的闽南话——“河洛话”,遍及台湾岛及东南亚各国,影响极其深远。过去的漳州郡、漳州府,一千多年来就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现在则为龙溪地区各项工作的中枢。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熊寒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