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联魁烈士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25
颗粒名称: 柯联魁烈士传略
分类号: K827
页数: 8
页码: 80-87
摘要: 柯联魁乳名天闻,一九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柯逢昌从事制鞋手工,处在当时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业凋零,市面萧条,民不聊生,柯逢昌终日劳作,收入仍难维持一家七口生计。柯联魁兄妹六人,他是长子。在家庭的艰难支撑下,他进了学校读书。一九二七年在省立八中初中毕业后,升读省立第三高中,终因家贫,于一九二九年辍学,到港尾仁安小学做教员。课余他常到南国剧社和大道剧社观看话剧,对我国戏剧界前辈田汉和郑君里十分崇敬。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柯联魁又被迫辍学。
关键词: 烈士 传记 柯联魁

内容

柯联魁乳名天闻,一九一〇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柯逢昌从事制鞋手工,处在当时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业凋零,市面萧条,民不聊生,柯逢昌终日劳作,收入仍难维持一家七口生计。柯联魁兄妹六人,他是长子。在家庭的艰难支撑下,他进了学校读书。一九二七年在省立八中初中毕业后,升读省立第三高中(以上学校均在漳州),终因家贫,于一九二九年辍学,到港尾仁安小学做教员。
  柯联魁求知欲很强,一心想再学习深造,在得到家庭和亲友的帮助后,于一九三〇年前往上海,进劳动大学攻读。课余他常到南国剧社和大道剧社观看话剧,对我国戏剧界前辈田汉和郑君里十分崇敬。当后来他自己投身话剧运动,参加领导漳州芗潮剧社时,还经常选用南国和大道两剧社的剧本,上演他们演过的剧目。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柯联魁又被迫辍学。由上海回到家乡后,就到邻近的各县学校去做教员,解决生活问题。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三年间,先后在海澄白水营碧溪学校、海沧沧江学校等小学任教。
  柯联魁是一个有血气、有抱负的爱国青年,面对当时军阀刈据,豪绅争权,帝国主义侵略,国家民族面临危机,生灵涂炭,民不安生的现实,决心以身报国。他在家乡结识了许铁如(彭冲)、蔡大燮等地下党员,接受革命的思想教育和影响。当他在海沧教书时,开始在党的外围做一些工作,替党的地下组织传送《前哨报》、《实话报》等报刊。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于一九三三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
  柯联魁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进步书刊。他在沧江学校教书时,同校长杨章熹、教员黄金燧等人,在校中组织学习世界语,寄予人类有共同语言的伟大理想。他自制生字卡片,正面写上世界语,反面写上中文,随身带着,随时诵读;还规定在开饭时每人必须先说出三个世界语,然后才准吃饭。一时校内学习世界语成风。由于勤学苦练,柯联魁终于掌握了世界语,后来回到漳州工作时,他能将世界语译成中文在报刊上发表。
  柯联魁在海沧因参加进步活动,受国民党迫害,曾一度避往上海。在沪时,他结识了同乡、新诗人杨骚,和一些戏剧界人士。不久,他回到漳州,经友人介绍,到崇德女子学校执教。
  柯联魁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
  当他得知堂嫂不肯让她的养女郑铁鹰上学读书时,便编了歌谣,半劝半讽地对堂嫂唱道:“第一反对旧礼教,压迫妇女守在灶,一日三餐做了吃,叫伊怎样会开窍;第二反对旧礼教,压迫妇女将头(发)留,头壳梳得千斤重,叫伊怎样会抬头;第三反对旧礼教,不叫妇女上学校,在家洗洗又扫扫,二十当做大圆糕。”他终于把堂嫂说服了,让养女去上学。后来,柯联魁还引导这个侄女投身革命工作,最后参加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
  柯联魁平日沉默寡言,着重实干,乐于助人。当他知道好友杨章熹、许守谦失业在家,生活处于困境时,他便将自己谋得的崇德女校教员一职,由三人共同担任,每月三十元薪水,分给杨十五元,许七元五角,他自己也只拿七元五角作为生活费。正由于他平素能急人所急,替人解困除难,朋友们都很尊重他,通常皆称呼他为“先”,表示堪为大家的先生的意思。
  一九三四年闽南地下党领导的一个公开的群众文艺团体——漳州芗潮剧社成立时,柯联魁继蔡大燮、胡大机之后,被党派去参加剧社的领导工作。从此,他一心扑在革命文艺事业上,终日为发展革命戏剧运动而操劳。他努力工作,发挥自己对话剧钻研的心得与专长,团结和教育‘芗潮’社员,抵制反动的、黄色的文化侵袭和毒害,以进步的、革命的话剧为武器,唤起民众,振作精神,掀起抗敌救亡运动。他在工作手册上,记下了密密麻麻的工作布署、训练计划和演出方案等。他又编剧、又导演,并且还常常登台演出。他很重视社员训练工作,亲自动手抓,为社员上理论课、技术课。同时,他还联系漳州的《闽南新报》等报刊,编《芗潮文艺戏剧》、《漳州妇女》、《救亡呼声》、《大众歌声》、《拉丁化新文字》等副刊,除组织社员撰稿外,自己还动笔写文章。
  一九三四年秋,芗潮剧社举行首次公演时,按规定将剧本送交国民党龙溪县党部审查,竟被认为“宣传抗日,有碍邦交”,不准照原计划演出。当时党的秘密芗潮支部决定:斗争要讲究策略,一定要争取演出,扩大影响。柯联魁便多方活动,托友人庄某出面周旋,结果答应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台词,改为“打倒帝国主义”;《伤兵医院》一剧改演《酒楼小景》。这次演出很成功,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既锻炼了社员,又扩大了队伍。
  柯联魁工作十分勤奋。他一面认真地阅读和选用剧本,一面自己编写剧本。他认为要办好一个剧社,演好一出戏,必须抓好“一剧之本”这个首要环节。他以旺盛的革命斗志,投身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戏剧运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导演过田汉的《伤兵医院》、《放下你的鞭子》;美国辛格莱的《居住在二楼的人》;俄国果戈里的《巡按使》;欧阳予倩根据法国剧本翻译的《油漆未干》,以及《她的秘密》、《婴儿杀戮》、《未完成杰作》、《警号》、《张家店》、《五奎桥》、《可怜的斐加》等。他还创作了《女人》、《小英雄》、《仁丹》、《抓汉奸》、《艺术家的爱》(未完成),还改编了《八·一三炮声》。这些剧目,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能引起观众共鸣,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女人》一剧,描写一个女人知道丈夫参加了共产党后,她害怕会遭受杀害,便暗地里向国民党警察局告密,要求保全她丈夫的性命。结果,许多革命同志被捕杀,她的丈夫却保住了命。当她的丈夫知道内情后,义愤填膺,亲自将妻子处死。《仁丹》在漳州街头演出时,由于剧情逼真,竟使围观群众以戏作真,对“汉奸”无比愤恨,齐声喊打;一个断臂的伤兵,还拔出枪来要惩办“汉奸”。演出队同志赶忙高举旗子,说明这是在演戏后,才算平息下来。
  柯联魁在艺术实践上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他无论是负责导演,或者自己参加演出,都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努力塑造角色。他坚持勤俭办剧社,和社员同甘共苦,经常排戏到深夜,就吃点蕃薯当点心。外出巡回演出时,与社员一道自己动手装卸布景、道具。他为了改进化装,提高演出效果,还与胡大机、黄德询等研制成功油彩,除供本社使用外,连武汉、广东以至南洋等地剧团,也纷纷汇款前来定购。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中国新文化主将鲁迅先生病逝。噩耗传来后,正在漳州“民众教育馆”工作的柯联魁,在党的领导下,倡议开展悼念活动。经过一番努力,由“民教馆”出面,在文庙召开漳州文化界悼念鲁迅逝世大会。他在会上介绍和歌颂了鲁迅光辉的一生,鼓动大家学习鲁迅精神,团结一致,抗御外侮。柯联魁还致力于开展歌咏运动;在平型关大捷和金门沦陷时,“芗潮”先后组织了二次万人火炬大游行。
  为了发展壮大闽南革命话剧运动,柯联魁十分重视对兄弟剧社的联合和辅导工作。他曾代表“芗潮”协助龙中师组织剧社;替南靖民众剧团导演剧目。还跟剧社到厦门、海沧等地巡回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闽南工农子弟兵红三团改编为抗日独立大队,驻防在平和。柯联魁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和彭冲、蔡大燮等同志带领剧社前往小溪,向人民战士和根据地人民作为期二天的慰问演出,上演了《张家店》、《汉奸子孙》、《中秋月》、《小英雄》、《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受到红军战士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芗潮剧社社员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一九三七年十月后,先后有二十多人由地下党和芗潮剧社发动介绍参加了新四军,为革命输送了新生力量。柯联魁就亲自发动了海沧沧江学校学生江启渊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江后来牺牲,现定为烈士)。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二日,厦门沦入日寇手中后,漳州成了国防前线。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柯联魁已转移到南靖,在山城中心民校任教导,以教员的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活动。由于时局紧张,党交给柯联魁一项特殊任务,叫他在南靖、天宝一带组织群众,以便在日军继续进犯时,开展游击战争。
  芗潮剧社通过一系列活动,博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但也惹得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他们一面公开刁难、破坏“芗潮”的活动;一面阴谋制造事端,进行无耻的迫害。国民党反动当局在演过几次大逮捕的丑剧后,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六月五日开始了血腥的屠杀。那天夜里,刚从南靖回到漳州的柯联魁,住在北门柯衙内亲友家中,半夜十一时许,住所突然遭到国民党武装和便衣特务的包围,柯联魁落入了魔掌。当时柯联魁面无惧色、义正词严地抗议说:“我是一个爱国青年,从来没有做过坏事,干的是抗日救国,难道这也犯了法吗?”敌人理屈词穷,无言可答,横蛮地连鞋也不让他穿上,只拖着木屐便把他押往北庙“牛运窟”,在一阵乱刀砍杀下,柯联魁倒在血泊里。
  柯联魁并没有死,当刽子手离去后,他艰难地一步一步向附近竹林爬去。可是,奉反动头子的命令再返回来的黄皮狗、黑皮狗,又一次下毒手,惨无人道地对身负重伤的柯联魁再补上几枪,然后挖坑埋掉。党的优秀文艺战士柯联魁同志就这样壮烈牺牲了,时年仅二十八岁。在秘密杀害柯联魁同志的第二天,反动派立即出动大批武装特务,包围了“漳州民众抗日救国服务团”,逮捕主要负责人,强行解散光荣战斗了四年半的芗潮剧社。
  柯联魁同志的牺牲,是党和人民的损失,是中国话剧运动的损失。当时延安解放日报和全国戏剧协会,都曾发表文章,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也发表读者来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救国运动、暗杀柯联魁同志的滔天罪行。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解放前龙溪县教育史话、漳州体育今昔谈、解放前漳州银行发展始末、漳州茶业的历史概况、程漳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概述、北伐军进漳前后、国民党龙溪县党部组织情况、国民党统治时期漳州驻军更迭、柯联魁烈士传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韫琪
责任者
熊寒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柯联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