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进漳前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22
颗粒名称: 北伐军进漳前后
分类号: E296
页数: 15
页码: 55-69
摘要: 北伐军入漳前,驻军为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原系北洋军阀李厚基部团长。一九二四年初因投靠闽浙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得以升任师长,兼任厦门镇守使,但厦门始终为海军陆战队林国赓部所盘踞,林任海军厦门警备司令,张徒挂虚名而已。张师以此兵力统治漳属各县,设司令部于漳州道衙。北伐前夕,漳属各县爱国青年、学生、农民和民军组织等为反对张毅的专制统治与严重剥削,不断地进行斗争。及国民革命军宣布北伐,而东路军进取福建,张毅所部由诏安节节败退时,沿途无不遭受人民武装的袭击、堵截。民众且担任侦察向导运输等任务,地方势力充分配合东路军完成了战斗任务。当时北伐军已进兵湘赣,留守潮汕者仅何应钦部数千之众。
关键词: 军事史 民国 漳州

内容

一、北伐军进入前的漳州社会政治概况
  北伐军入漳前,驻军为福建陆军第一师(计三旅,人数近万),师长张毅,原系北洋军阀李厚基部团长。一九二四年初因投靠闽浙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得以升任师长,兼任厦门镇守使,但厦门始终为海军陆战队林国赓部所盘踞,林任海军厦门警备司令,张徒挂虚名而已。
  张师初辖两旅,后增编一个独立旅:第一旅旅长李凤池(驻防龙溪、海澄、长泰、漳浦),第二旅旅长田宝銮(驻防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独立旅旅长林少颖(驻防华封即今华安)。张师以此兵力统治漳属各县,设司令部于漳州道衙(原汀漳龙道官署、即今延安北路首段)。
  张毅为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在漳属各县委派其部属和亲信为县长,龙溪县(即今漳州市)先后以傅维新、李德盛、许多金等人任县长。
  张毅驻漳三年余间,为扩充军备、搜刮民财、镇压人民,加强其专制统治,有下列种种罪行:
  (一)为充实装备,在城内乌衣巷创设造械厂,雇用福州籍技工修造枪弹。
  (二)为搜刮民财,在福建督理署派员征收正税之外,另设防务局。委派张飞天(同安县人)为局长,勒收花(娼妓)捐、烟(鸦片)捐、赌捐、田亩(烟苗)捐、酒捐、香烛冥纸捐等。为增加捐款收入,遍设妓院、唱堂,公开设立烟馆、赌场。勒令农民遍种烟苗,不种者亦苛征重税,违抗者每遭拘禁残杀,事例如下:①南靖奎洋、长教等乡农民不从命种植,提乾元(当时任筹饷局长)乃通令各乡“家长”前来开会,勒缴捐款,众“家长”答以已无种植,亦无款可交纳,因而将其拘禁于祠堂内,经再三胁迫无效后,遂于夜间放火焚烧祠堂尽予烧死,造成惨案。②因勒收漳浦佛昙等地农民缴纳“田亩捐”,迫使杨士鹏(民初国会议员)等合组地方武装加以反抗,当双方接触时,杨之长子子康即中弹而死,地方武装因寡难敌众,终被张毅部队所扑灭。③为勒收长太“田亩捐”款,派营长张正荣带队前往征收,长太民军叶定国密令其部属王大婴在科山刺杀张正荣,为此张毅即派部队进剿,人民亦因而遭殃。
  张毅于一九二四年间,与台湾籍民陈长福、陈长庚等合组“信托公司”(址在今厦门路东段),以国家银行所铸银元改铸为“两角”小银毫(俗称“银角”,一面印有“民国十三年造”字样),作为通用辅币,以吸收现金。原定以小银毫每五枚兑换银元一元,但由于小银毫铸造时内含铜质百分之七十以上,仅在外表镀以银质。使用不久后即露出铜色,市民以其质劣多不收用,因而逐渐贬值,由五枚毫银抵值银元一元,逐渐变为十六枚(即三元二角)才能换银元一元,张毅等从这改铸的减少银质中获利至巨,而人民吃亏不浅。
  (三)镇压爱国运动,残杀人民。漳州青年在五四运动后,激于爱国热情,曾组织学生联合会,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但在张毅与豪绅、奸商的勾结破坏下,学生联合会终于解散。一九二〇年,原学生联合会主席卜益友倡组震中学社,从事反封建的社会活动。对张毅明目张胆勾结日本帝国主义,邀请日本驻厦门领事前来漳州“参观”,听任日货倾销,招聘日本马戏团来漳演出等行径,作为该社当时斗争的目标。一九二四年夏,张毅乃以“莫须有”罪名,拘捕卜益友并公开枪杀于西较场。由于张毅的残暴统治,各地人民群起反抗。当时“民军”人员或涉嫌者,每被捕杀。如民军支队司令施少铭(梦华)及其军需施阿坤在南靖金山被捕后即遭枪杀;民军叶定国副官杨励生来漳探视其在进德女中念书的女儿,亦被诬为刺探军情而惨遭杀害;和尚岳东明则以“造反”嫌疑而砍头示众。
  此外,因南靖奎洋、长教等乡,与广东大埔比邻,革命党人常潜入该地进行革命活动。张毅为防范革命党人活动,特派一个营兵力驻防,由于民军的袭击,乃藉“剿匪”之名抢劫各乡,并放火烧毁民房数十座,致乡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张毅且在其统治地区,实行保甲联坐办法,令各乡组织自卫队,发生“匪警”即驰报驻军搜剿。因而乡与乡间,族与族间,每因积有私怨互相诬报,致遭围剿或捕杀,遭害者难以计数。尤以离漳较远的县份或偏僻山区百姓,在豪绅、地富、恶霸与官僚互相勾结欺压之下,受害更惨。
  北伐前夕,漳属各县爱国青年、学生、农民和民军组织等为反对张毅的专制统治与严重剥削,不断地进行斗争。及国民革命军宣布北伐,而东路军进取福建,张毅所部由诏安节节败退时,沿途无不遭受人民武装的袭击、堵截。民众且担任侦察向导运输等任务,地方势力充分配合东路军完成了战斗任务。
  二、北伐军入闽境进占漳州及张毅部败退情况一九二五年八月,蒋介石(时任黄埔军校校长,兼建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任命张贞在汕头成立独立团,张任团长、同时派许显时招集在诏安县的靖国军残部,编为福建靖国军警备总队,许任总队长。这时诏安已成为张贞、许显时所节制的地区,与驻防于平和、云霄的张毅所部第二旅对峙。
  同年末,粤方与张贞策划准备联合各地民军力量赶走张毅,乃由张贞配合华安林少颖、占方珍,长太叶定国等部,由华安汰内分路向龙溪天宝、浦南进袭。张毅所部先截击浦南方面的进袭,又击退茶铺的民军,而后会师由径口、和尚坑包围华安。当张部李芳池旅进兵华安时,在和尚坑林祖密(即林季商)家里搜获枪械等,即指林为“匪首”加以逮捕,在押解途中就地枪杀。林祖密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自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四年间,受孙中山委为闽南民军司令,号召闽南民军联合反抗军阀统治。因林在厦门鼓浪屿有红楼一座,为民军首领的联络站,参与其事者有张贞、陈兆龙、陈智君,人称为“参谋团”,陈兆龙、陈智君亦因此而被抄家。
  张毅在击退民军后,即在紫园(在今自由路首,解放初改为龙溪专署公安处)开宴庆功。是晚特邀约郑之翰参宴,席间张毅对郑示意拟派其前往广东与粤方疏通,郑答以久不问政治,且只认识张贞,别无交情者,恐难以完成使命,张听后默而作罢。由此可知张毅自知虽一时击退民军的进袭,但在北伐前夕的形势下,深恐难以苟延其统治,故有意卖弄其投机的故技,企图投靠粤方。
  一九二六年七月一日,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九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当时东南五省为孙传芳所刈据,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分三路进军,东路取福建。十三日福建各路民军联合组成福建国民军。委任六路司令,推宋渊源为参谋团临时主任,并联合电讨福建督理周荫人。与此同时孙传芳令周荫人派兵进袭广东,企图牵制北伐军兵力,周荫人乃亲率其部队来漳与张毅共商合力进击战略。当周到漳时,张毅以各界名义于公园内的仰文楼举行公宴(今已改建为市展览馆),参加者有地方官绅共长桌百余座,席间士绅戴国桢等起立敬酒,祝周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当时有陈炯明代表黄强(即黄莫京,留法学生,一九一九年至二〇年间粤军陈炯明在漳州成立闽南护法区时,曾任总司令部总参议。北伐前为陈炯明奔走于漳厦,北伐后历任陈铭枢所部参谋长,十九路军一九三二年调防福建时,任该军参谋长。“闽变”发动后,调任厦门警备司令,后出卖厦门投靠蒋介石)起立妄称广东三千万人民迫切待援,周表示有把握可操胜券。这些活动正说明当时地方士绅如何幻想阻挡北伐军攻克福建,同时说明叛变失败后的陈炯明,仍在千方百计勾结北洋军阀破坏革命,妄图东山再起。
  当时北伐军已进兵湘赣,留守潮汕者仅何应钦部数千之众。其时黄强等曾向周荫人建议集中兵力进袭潮汕,而周主张分路袭击,由驻防长汀的曹万顺师经武平、蕉岭袭取松口;周本人亲率所部由永定进击梅县;张毅部由平和经诏安攻取大埔、饶平。
  在双方兵力众寡悬殊的情形下,东路军估计如分路应战,势必分散兵力,难以制敌,乃采纳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意见:集中兵力,突击周部主力。
  同年八月间,东路军为培养军事干部,在诏安创设福建陆军干部学校,由独立团团长张贞兼任校长,福建警备总队总队长许显时兼任教育长。该校计有两个中队:第一中队由独立团和警备总队抽调部分班、排长和士兵等组成,第二中队由报考的学员编成。约九月间,学员奉令以演习行军和宿营动作,向广东黄岗、澄海和汕头前进,经三日抵达汕头而驻于崎〓要塞司令部。翌日,校长张贞莅校训勉,并说干校学员在汕头担任治安和警卫工作,以协助完成北伐的光荣任务。越二、三日后,全体员生又集中前往东路军总指挥部门前,由总指挥何应钦、党代表江董琴训话。何、江于训话后的当日即离汕头,前往韩江上游的松口镇指挥作战。
  九月二十日,周荫人率所部自漳州出发,当周荫人部进占松口镇时,东路军偷渡韩江,由松口镇背后包围猛攻,周部遭此奇袭,前阻于河,背又受重创,进退两难,被围缴械和歼灭者约二万余人。且周部曹万顺、杜起云两师又于十月八日在广东蕉岭起义,周荫人遂率其残部经江西而入浙江,依附孙传芳。
  北伐开始后,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担任攻取福建,由何应钦任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当时独立团张贞部驻防于澄海、黄岗一带,福建警备总队许显时部驻诏安,在张毅部进占诏安时撤入广东辖境。
  当周荫人兵败松口后撤,而东路军即将入闽时,张贞的独立团与许显时的福建警备总队已合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张任师长、许显时任参谋长,划归东路军第一军指挥,序列为先头部队,配合第一军所部攻打张毅部。
  东路军在闽粤交界的庙前(又名茂芝前)与张毅部接触,经过激战后,张毅部因获悉闽西周荫人部属曹万顺、杜起云两师已投降受编,周荫人本人亦已撤逃,为保全其实力,不敢恋战,乃自行撤入平和九峰。十一月八日东路军冯轶裴部在张贞部分队伍的配合下,跟踪猛追,经大坪岭一战后,张毅所部即撤退琯溪(小溪)。在撤退中,又遭平和民军张吹、张河山等部(张河山部后收编为第四师运输队)的袭击。
  张毅获悉东路军先头部队已进占琯溪的讯息时,即召集漳州地方士绅会商,自称:“东路军虽到,我尚可以一战,只是不忍地方的糜烂,你们何不推出代表前往琯溪,一面对东路军表示欢迎,一面请其缓慢进军,给我军有从容撤退时间,不致双方发生冲突。当即推出戴国桢(当时任龙溪县教育局长)、余高坚(当时任县农会会长)、陈鉴修(当时县教育会会长)等为代表,拟漏夜乘轿前往琯溪。但当代表尚未上轿前,张毅又续得情报,得知东路军先锋已进入南靖县辖的水潮、山城一带,因而作罢。当东路军进入南靖县境时,当地民军张建德(台籍)、吴虎(吴虎部后收编为独第四师侦探队)等民军,群起响应,沿途截袭张毅后撤队伍。
  另一路,张贞部十一月八日由云霄向漳浦合力追击,沿途收编诏安沈东海、云霄黄庭经、漳浦陈启芳等部民军,协同作战,并担任向导,追击张毅后撤部队。张毅在停派代表前往琯溪的当夜,又亲自往晤龙溪县商会会长蔡竹禅会商,意欲由商会推派代表漏夜赶往前线,请求东路军缓慢推进,给予从容后撤时间。但旋又获悉另一路先锋已推进九龙岭一带,因而又作罢。
  张毅所部在十月廿六日(即周荫人率部退至延平的翌日)即由平和、饶平向漳州后撤。因其主要物资存放于南靖,遂仍由原路回撤,但在撤走时,由于东路军入闽境后,地方民军紧密配合截击,使张毅部在退却时沿途常受威胁。当东路军两路分向南靖山城和漳浦九龙岭推进时,张毅所部即于当晚撤过江东桥,后经角尾向同安移动,仅留小部扼守江东桥和浦南镇两要点。败退时对地方未加掠夺。当晚北伐军不呜一枪,漳州即告易帜,时为十一月中旬初。进入漳州队伍除两师兵力外,还有沿途各地民军,估计八、九千人。
  当东路军由粤入闽时,因其声势浩大,且各地民军群起响应,张毅自知力不能抗,即已打算由闽北撤入浙江依附孙传芳。因而自周荫人撤逃后,张毅为保存其军事实力,作为此后依附孙传芳的本钱,对革命部队不力加抵抗,步步后撤。张部集合漳州后,曾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一面佯守漳州,一面与东路军谈判,然后退守福州,相机行事。所以当张部撤离漳州前,屡次要地方推派代表,请求东路军缓慢推进,实出于求得从容撤退以保存实力的意图。同时为求得顺利撤走,对其原驻地及经过沿途各地未加掠夺。
  同年十二月初,张毅所部败退闽侯、永太,在瓜山被缴械,张毅本人被俘后解送汕头崎〓要塞司令部囚禁,后被枪决。
  三、北伐军入境后组织工农群众开展政治工作情况
  东路军第一军冯轶裴、张贞等部以及民军等,进占漳州后,即紧跟张毅撤走的部队向泉州、福州方面继续追击,而留守于漳州的仅独立团廖鸣欧部。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政治部主任何玉书、苏联加伦将军等随即前来漳州,各界在府孔庙旁的明伦堂(现已拆除)举行欢迎会,何等旋又随军赶往前线。
  漳州在局势安定后,设立漳州政治监察公署,先后由鲁纯仁、陈卓凡任监察。在革命风暴中,由于漳州中共组织的协助和推动下,开展了下列政治工作和组织工农群众运动:
  (一)开展组织工农群众工作:
  当时党在大革命形势下,为巩固革命基础,大力开展组织工农群众运动,曾派翁振华、李联星、季永绥、谢志坚等同志,负责主持开展工运、农运、青运和妇运工作,并创办了《民声周刊》,进行宣传和教育。一时革命气氛高涨,漳州先后成立邮电、民船以至钱途店员等工会,而龙溪、漳浦等县农民协会多已建立。这些新的革命组织如雨后春笋,成为开展革命斗争的基层领导,培养了不少骨干,奠定了地方工农革命的基础。
  (二)领导罢工斗争:
  当时漳州工人和全国各地一样,受尽资本家的种种剥削,每日工作十四小时,工资仅几角钱,且常被拖欠或解雇,过着艰苦忧患的悲惨生活。工人经过宣传与教育,多有觉悟,一九二七年舂,漳州印刷工人为改善工作待遇,进行罢工斗争,提出工作八小时,增加工资的要求,推举许土淼为代表向资方提出交涉。在资方拒绝接受后,仍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进行斗争,组织罢工委员会,成立纠察队,逐步击败资方的挑拨离间、威胁破坏和欺骗手段,在群众的支持下,最后资方被迫同意:工资增加百分之五十。星期日休息半日,今后资方招收或解雇工人,均须经工会同意,斗争终于获得胜利。
  (三)开展反封建、打土劣的斗争:
  漳属各县人民,历来深受土豪劣绅勾结地方军政统治者的欺压、剥削和残害,因此在北伐军进入漳州后,各县人民在中共的领导和组织下,纷纷群起反对进行斗争,时常有工农集队手执“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旗游行请愿,要求惩办土劣。漳州工人反对黄斗星霸占县总工会,实行清算,组织新工会;南乡农民在王占春领导下驱逐霸占县农会的余高坚,组织农民协会;东美乡在农民的要求下,迫使土霸林汝荫(绰号“大头仔舍”)拆除水闸,恢复农田水利万余亩;石码镇恶霸蓝汝汉(号称“蓝皇帝”),恃其权势把持商会、包揽捐税,霸占农民土地,群众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中共组织及时发动打倒“蓝皇帝”的斗争,数千群众要求没收财产,蓝汝汉闻风逃避,群众愤怒地拘捕“蓝太子”步青,驻军团长廖鸣欧受贿放走,群众团体联名向省控告廖鸣欧,省令将廖撤职查办。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榕、厦事先发难后,廖即潜回漳州,自称“奉令复职”,继续称霸漳州。
  (四)组织“非基大同盟”,掀起“非基”活动:自清末以来,基督教会和外国传教士,曾依恃帝国主义和地方封建势力,欺压人民,进行间谍活动,人民殊为痛恨。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青年和学生等组成“漳州非基大同盟”,设会址于简氏祠堂(现新华西路)。由李连生、王占春、王长泉、林惠恬、黄少范等十一人任委员,开展“非基”(即反对基督教)活动,在接官亭礼拜堂召开市民大会,进行街头宣传,反对教会,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者和依持教会的豪绅黄莲舫等,深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
  四、北伐军入漳前后共产党人活动情况
  一九二五年夏,罗扬才前来漳州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员季永绥(即季竹安、季祝安、季康,原籍福建浦城,系武昌高师毕业,在该校念书时已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会面,建立联系,并在该校进行革命活动。不久,李山火(台湾籍)来到漳州在圆山开辟农场,作为革命活动的掩护。一九二六年冬翁振华(台湾籍)偕其爱人谢志坚(化名叶影)来漳,寄居于李山火家中(振成巷十七号),由罗扬才介绍,与在漳共产党人取得联系,开展活动。
  经过半年多的宣传教育,吸收了二十多个青年学生参加革命组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季永绥任书记。但在第一次大革命前,只是地下活动,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开始后,就以此为号召进行公开活动。当东路军进军福建,即将攻占漳州前,漳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九月间为扩大革命声势,缮印了《为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告漳州父老书》,深夜在街头散发,鼓动群众积极准备迎接革命队伍的来临。当北伐军前锋部队由平和小溪、南靖山城向漳州推进时,党、团员在蜈蚣山、旧桥、马坪街(今延安南路)等处引导前进,直入福建陆军第一师司令部。
  在东路军取得漳州后,继续紧追张毅队伍向泉州、福州挺进。作为后方的漳州,一九二七年一月成立中共闽南特委会,罗明任书记,在特委会领导下,大力开展革命活动,出版《民声周刊》进行宣传教育,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为培养一批工农运动的骨干,仿照广州工农运动讲习所和海陆丰的农民运动讲习班的办法,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创办农工运动讲习所于省立第二师范校内,由陈卓凡,樊渊博任正副主任,招收漳属各县优秀学生和青年(其中青年团员占半数)共一百多人。内有女学员黄少范、洪徽音、林玲、陈一新等。课程有工运、农运、妇运等纲领和军事训练,并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交流工农运动经验,为闽南革命斗争培养大批骨干。由中共党员翁振华、李联星、季永绥、谢志坚等为讲师。一九二七年四月九日,榕、厦反革命政变发生,中共闽南特委决定提前结业,将学员分散下乡开展工作。此后活动方式由宣传进入参与实际斗争,如后来以王占春为首的一部分革命青年,冲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迫害和残杀,夺取武器,组织革命队伍,在漳州南乡邹塘和平和五寨、南靖尪仔石山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至一九三二年四月红军东征改编为红三团。
  一九二六年秋北伐军进漳后,省派黄澄渊为国民党龙溪县党部筹备处主任,办理党员登记,翌年改派管奋庸为筹备主任,庄荣文、黄升为筹备员。但管未到任,由庄荣文代理,全县登记党员仅三百名左右。四·一二事变后改派张纯厚、游和光、林逢远、叶维奏等为筹备员,并派刘培英、李毛律、朱雨亭为清党委员。办理清党工作,约两个月,无形解散。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解放前龙溪县教育史话、漳州体育今昔谈、解放前漳州银行发展始末、漳州茶业的历史概况、程漳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概述、北伐军进漳前后、国民党龙溪县党部组织情况、国民党统治时期漳州驻军更迭、柯联魁烈士传略。

阅读

相关人物

文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