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茶业的历史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20
颗粒名称: 漳州茶业的历史概况
分类号: TS272.5;TS971
页数: 17
页码: 33-49
摘要: 饮茶,是漳州一带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茶也名实相符地列在开门七件事之末。
关键词: 茶业 茶叶 漳州

内容

饮茶,是漳州一带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茶也名实相符地列在开门七件事之末。
  考唐陆羽已有《茶经》之著,唐陈元光又率师入漳开拓蛮荒,因此可以说,漳州一带在唐代就有饮茶的习惯。至于原先就生息于漳地的那些少数民族,是否在此之前即有饮茶习惯,则尚有待查考。
  茶既然是人民普遍需求的物资,必然要有人来调剂其有无,沟通生产与消费。经过种植、制造、贩运、经营等手段。茶既具备了商品性质,与此同时,经营者亦在社会上自成一种行业。由此推论,漳州茶业当应出现于有唐一代。
  时代的变迁、行业的盛衰
  漳州的茶业,根据该行业中经营历史较久的奇苑、瑞苑来漳开业时间,都在晚清光绪年间这一事实,说明当时漳州茶业已进入兴盛阶段。又据瑞苑号后人追忆,在该号来漳之前,漳州市上贩售茶叶的商铺仅有三、四家,其销售范围局限于县城和附近四乡,不但无外销能力,货源亦不充足,规模均甚小,每年销茶不过三万斤左右。到了光绪末年,奇苑、瑞苑先后在漳开业,其后陆续增加不少铺户,资本开始大量集中,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除本销(漳州各县)之外,逐渐扩展至广东饶平及潮、汕等处,同时逐渐改变过去坐贾经营方式,一方面派夥友下乡推销;一方面鉴于回乡探亲的侨胞出国时都购携大量茶叶,遂开始作自行运销海外的尝试。到了1926年,安溪匪患蔓延,许多经营茶山又有经济实力的人,在家乡难于存身,相率迁居漳、厦两地,一时大量游资既需寻找出路,一家生活来源尤须设法维持,于是他们纷纷在漳经营茶业。其中一些人与南洋各埠有联系,如源崇美、源春、荣胜、莲圃、琴记等,他们在开业后就大力争取向海外发展业务,经常运销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估计当时每年外销的茶叶达二千担左右。
  自宣统末年至民国初年,漳州茶业货源也有巨大变化。本来多数铺户都是在店口收购安溪、平和、长泰、漳平、宁洋各路茶贩零星挑来的毛茶,经过焙制、拣选,分级定价出售。后来这些来茶除安溪茶数量、质量上还有选择余地,但亦参差不齐,其他地区的来茶质量低劣,远不能满足漳州消费者对茶叶品质日益讲究的要求,于是稍有资力的茶庄都争取自行到安溪、武夷两产茶区采运。夷茶试销对路,从此大受欢迎,其销量竟大大超过溪茶。
  光绪前即在漳经营的原有几户小茶店,在后来居上的各大茶庄的压挤下,逐渐被淘汰。由于时日漫远,光绪年间在漳经营茶业,足资稽考的茶庄乃东坂后(即今青年路)之奇苑、府口街(即今台湾路)之瑞苑。嗣后陆续开业的有南市街(即今香港路)之茗芳、马坪街(即今延安南路)之建芳成、东闸口(即今厦门路与北京路汇合处)之铁峰。光绪末年又增:东门街(即今新华西路、新华东路)之王春苑和馨远、新桥头(即今厦门路)之品芳、北桥街(即今大同路)之潘瑞泉。其中馨远一家还兼营药材,出售著名成药璞山岩片仔癀。民国后至解放前夕,茶业进一步发展,在南市、府口一带增开有茗苑(兼营瓷器)、苑岩、瑞芳、林荣发、东源、南源(乃父子分开经营)、福源、源崇美、杨义芳、品春、魏福星、源泰、兴泰、新苑、荣泰、丰圃、万苑。马坪街及断蛙池、博爱道一带则有武安、泰丰、源苑、茗圃、长裕、长盛、荣胜、莲圃、奇圃、新春、华南、耀源、源春、华圃。北京路及厦门路等处则有琴记、维新、张源美、陈升苑、玉苑、东南。岳口街一带则有联芳、杨维丕等。盛时全市共有四十余家。这中间由于各户资金、牌号、货源、经营能力各有短长,竞争结果,强者存在并有不同程度发展;弱者最后停歇倒闲。就当日总的趋势说,民国后至抗战前这个时期,由于社会比较安定,港口畅通,内销好,外销亦大有作为,户数有所增加。及至抗战军兴,形势大变,全行业日形萎缩。尤其抗战中期,国民党法币不断贬值,民生凋蔽,茶业资金耗损极为严重,财力薄弱者已无法支持,能继续经营的,大都是资本较为丰厚,企业经营基础较好的铺子。其时漳州因非战略要地,苟安一隅,机关、部队人员麇集,社会上曾呈现一片醉生梦死的畸形景象,歌楼、酒馆、赌场都乘时发展,品茶既为有闲阶级之所重,于是附庸其间大得其所,街头巷尾茶室林立,茶业内销业务一时竟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景气,所以在诸多行业皆摇摇欲坠之时,茶业仍有个别户为投机而开业者。
  历史上各时期茶的销量及品种的变化
  茶叶之在漳州,不独有广阔销路,除批发本地区十县,还销到省内其他县份和省外广东之饶平、潮、汕等地。尤以广东饶平、潮、汕及我区之云霄、诏安、东山各地人民对饮茶癖好更深,几乎有“不可一日无此君”之概,其所用茶具之精美,沏饮之讲究,亦闻名遐迩。
  消费茶叶之对象,自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至劳动人民均在包罗之中。或自已消闲品尝,或解渴生津,祛感消食,或作应酬礼物,用途各异。漳州所销售的茶叶,品种、产地是由低至高,由近及远,最早销售之茶较远者来自安溪,近则取诸长泰、平和、漳平、宁洋,粗茶居多,后来随着消费者的口味转变,逐渐倾向于销高档茶,其中夷茶风行一时,溪茶亦能长久立足,漳平、宁洋茶暨其他杂茶则退居不重要地位,最后仅能于溪、夷茶配堆时掺入次茶中作普通茶出售。
  溪茶的品种有菜茶、小种、乌龙、铁观音、梅占、奇兰、黄金桂、毛猴、毛蟹、大红、太苍、佛手种、水仙、大叶乌等。
  夷茶品种则有:小种、茗种、奇种、水仙以及名丛的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白牡丹、红孩儿、大红梅、黄龙、金锁匙、不见天、不知春、白毛猴、玉美人、人参果、半天摇、铁观音、乌龙、梅占、奇兰、吊金钟、一线天、天女散花等。
  一般说,夷茶较之溪茶,色、香、味均有独特优点。这与山的高度、环境、气候、土壤有密切关系。同样名茶,安溪峣阳之铁观音、大坪的毛猴、罗岩山的黄金桂,虽香气馥郁,味道醇厚,茶质耐泡,但终不及夷茶名品中天生岩的大红袍、惠苑岩之铁罗汉、兰谷岩之水金龟以及珠帘、霞宾、幔陀各岩之水仙、奇种的韵味隽永。同一茶种,易地栽培所产茶叶,香气、韵味截然不同,如安溪蛲阳铁观音、大坪毛猴、罗岩黄金桂移植他处则成凡品。夷茶在武夷山三条坑内侧,所产茶叶称为正大岩产品,则所谓名茶,而三条丘外侧所植茶树,无论是何品种,所产茶叶就够不上前者的质量而难于进入名茶之列。漳州茶商深明此中奥妙,是以不惜巨资争在产区置岩或向名岩茶农包销全部产品,以达到垄断名茶的目的。
  安溪的原始茶树已年久退化、死亡,后来虽重新栽培,铁观音虽系名茶,但树龄短,又极易得病凋残,结果此种名茶产量仍不能有所发展。乌龙的生活率高,树龄亦长,抗病力强,无早凋之弊,目前其产量为溪茶中之冠。至于大红,梅占许多杂色品种,质量既不如铁观音,又是易凋品种,产量、质量均无独树一帜的可能,故混合归堆统称色种。因此溪茶分为铁观音、乌龙、色种三大类。
  自从奇苑来漳设庄,引销夷茶并打开新局面之后,利之所在,原以经营溪茶为主的其他茶庄亦纷纷采运夷茶来漳销售,于是夷茶、溪茶在市场上并驾齐驱并互争雄长了。
  奇苑等大茶庄,这时对夷茶的特色,渐事吹嘘,其做法是结纳地方上官绅,经常招待酒食,估以名茶,这些人物在社会接触面大,无意中代作义务宣传。某些著名老中医在给患者斟酌饮茶问题亦说溪茶伤胃,夷茶则无此弊,也影响了不少人改饮夷茶,使夷茶身价倍增。大红袍等名茶每斤价至数十元(银元,以下同),较次的名茶真丛三印水仙每斤亦售至十六元。一个时期,夷茶曾以占全市总销售额之百分六十,大有统治整个茶市场之势。
  抗日战争时期,夷茶遭到交通上限制,生产、运销、出口均陷于困境。溪茶则因产地与漳州邻近,可用步挑,又那时安溪地处山区有巨匪盘据,迫使稍有资财之人携家来漳避祸,资本流至漳州集中,将大量溪茶运销广东。因广东人一般较喜溪茶的浓酽,不若漳属之专爱夷茶。此时,瑞苑茶庄亦改组为金峰茶庄,除通过迂回路线大力争取出口南洋各埠,并向广东陆丰一带推销。抗战胜利后,为了便于海外贸易,漳州有些茶庄并在厦门设立分店或汇庄。溪茶在总销售额中遂超越夷茶,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历史各时期漳州茶高年所销售的茶量(中、下茶居多),估算如下:
  光绪二十年前约为36000斤,光绪二十年约120000斤,光绪末年约180000斤,民初至抗战前夕最低估计为200000斤;最高可达500000斤至600000斤,据1933年间奇苑茶庄负责人说,该庄每日平均销茶25件,每件三十斤。据此推算,单奇苑一家每年销茶量就达273750斤,而该庄平时营业约占全行业的50%,由此可见全市那时总销售额当为547,500斤左右。抗战中,该行业虽说已遭到严重打击,其中某年的销售总额尚有280000斤。解放初,由于国民经济还未恢复,一度总销售额仅150000斤。
  漳州地区多数县份人民普遍好茶,地理上又毗邻需求量更大的粤省,同时靠近南中国门户的厦门市,茶叶的内销、出口都具备良好的条件,因而茶业的业务状况能为全省之冠。其中不乏大茶庄与南洋各港埠有一定联系,或直接开设分支店,如奇苑、金峰、张源美、荣胜、裕美等。他们为了便利办理出口报关,有的还在厦门设庄办事。
  根据茶的科学分类,漳州通销的茶叶均属乌龙茶。茶商却另按产地分为夷茶、溪茶、杂茶(长泰、漳平等地产)三大类。杂茶无大宗产量且质量欠佳,只供堆茶配搭,夷茶、溪茶则秋色平分。名茶庄虽亦采办有花茶出售,但本地消费者多不喜饮用。
  茶的各种名目及其生产过程
  漳州茶庄之所谓夷茶乃泛指出产于本省崇安县武夷山区者而言;溪茶则指产于安溪县,两处皆我省主要茶区。茶树性喜高山浓雾,不同的岩洞所产茶叶又韵味迥异,故茶商出售茶叶都着意标出岩洞和树种,并命以古怪的美名来耸动听闻吸引顾客。其中或以该茶的外貌为名,如白毛猴、白鸡冠、大红袍等是;或以该茶产于某一奇境为名,如一线天、不见天、吊金钟、宝国岩、幔陀东、幔陀西等是;有些还因山岩与佛教的密切关联而以佛门中的菩萨为名,如铁观音、铁罗汉等是。给茶叶命以美名乃漳州茶商在经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漳州茶商稍有资力者多在夷、溪两处名岩雇工开垦茶园,并于茶山附近设厂从事生产、初制。他们实际上既是出产者又是销售者。为了抬高茶叶的身价、效用,他们曾编出不少有关茶叶的故事,如经营溪茶的人传说:“远古,人们原不知茶可饮用,安溪山区有一猎户名叫胡良,有一天上山行猎,偶见某一山崖有一绿叶蓊葱的树木,遂采摘其枝叶以覆盖背篓中猎物。归后口渴烧开水,闻到篓中树叶香气袭人,遂试以开水泡饮,饮后觉得比白开水更能生津解渴,疲劳尽解,以为仙树。特再上山采摘泡饮,但苦涩难咽,反复思量,始悟前次采摘后经过一路行猎颠动,篓中叶子产生发酵作用。从此发明晾、揉、滚、球等一套制茶手法。安溪方言‘胡良’与漳州方言‘乌龙’谐音,此即乌龙茶之由来”云云。
  经营夷茶者则流传说:“某地一大茶庄重金聘一富有经验的经理,派其携巨款远上武夷物色名种,一去三年方告东人采茶到手,并约归期,届期东人以为所携款数甚大,来茶必多,派出多名挑夫前往接运,却空手随回,询之,始从身上郑重取出一小纸包,中唯茶叶三片,东人鉴状怒极,取而掷于庭院,适暴雨积涝,尽成香茗,芳馨四溢。原来所采乃大红袍。此树天然生于悬崖绝壁,实人间异卉。因人无法攀援,须驯养猿猴采摘”云云。上述传说,虽系民间故事子虚乌有,而茶商之善于宣传,于此可见其一斑。
  茶商在山收到毛茶后,还要经过筛、扇、拣等工序,使茶叶纯净,同时分出正茶、副茶,然后由焙手掌握火候加以焙制,经经验最丰富的茶师逐批抽取样品,品定其名色、等级和价格。
  筛茶的茶筛分成大小十二号筛孔,视茶叶之粗细,决定应过几度筛。筛出之茶叶分出正、副茶,仍须雇用女工拣选,剔除其中不成结条、有赤片及枝梗。分出副茶又须剔去各种夹杂物,几番筛选后剩下呈黑结条的叶才归入纯净的正茶堆。
  茶叶在初制阶段杂有轻薄叶片,必须用风鼓扇出,簸箕簸除杂质。经各度筛面筛过的茶叶还要一一扇净,然后交付拣场拣择,从中拣出赤茶头、茶梗。副茶再作一次精拣去掉其他杂质,最后都送焙间以炭焙成熟茶。
  过去漳州茶业的企业经营管理
  漳州茶业各时期户数虽时有变化增减,大体上仍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小户一般限于资金,以店为家,没有夥友,遇到大批毛茶到来,才临时雇用女工拣茶,计量给予工资,平日只能向大户趸货,门市零售,食人残羹剩饭。中间也有个别户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以劣充好,走乡串镇哄骗群众,但终非正道,不能持久。中户:资金、人手勉强可迳至安溪产区采购,避免中间盘剥,获取较大利润,唯武夷道途遥远,少量采购,利不及费,只能在每年春茶登场时,几户临时联合至武夷采购。他们主要是依靠争取多营业来维持局面。抗战中,茶室林立,盛销小包茶(每包重量适合泡一壶茶),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期。大户:资力较雄厚,雇有店员,在产区与销区都能派驻人员,从事组织货源,推销产品。在武夷除就地收购上市的毛茶外,还能直抵山区以现购、定货等方式,搜求茶农所自产的各岩名茶。有的则投资置买山岩,雇用茶农垦种;有的采取预付定款包购自耕茶农的产品,各岩奇种几乎都被垄断了。每年春茶登场季节,各户茶商都云集武夷山麓,收茶、督制、拣茶、选庄、包装、启运,真是大忙特忙。一年之中,在茶区收茶的任务长达六、七个月。尔时崇安县赤石街繁荣异常,妓院、娼寮、歌楼、酒馆成为各路茶商销金之窟。凡能上武夷据有名岩的茶庄,自然源远而流长,获利丰厚。
  在旧社会,经营茶业比之经营其地行业要积压较多的资金,冒较大的风险。因为茶的来源全部在山区,当日匪祸甚烈,沿途又有山川、人事各种阻碍,大有“行路难”之叹。茶庄人员通常须先集中福州,重资请求军警保护,始敢结伴成帮,买舟上驶,舟只用人佚背牵,行程动辄经月。回时则水急滩险,人货时有覆亡之虞。资金除一部份投在产区;一部分用于店中存货。如果经营外销,还要投入一部分于长途运输中。
  上夷办茶的漳州茶商,在各山岩收到毛茶后,全部运集崇安县赤石街自己的厂站进行初步加工,拣、焙、分类,然后装箱起运。每箱老枰三十六斤(折合现在市斤四十斤,木箱内层套有铅锡桶,箱外糊以棉纸沐上桐油,最外层编织两重竹篾,预防运输途中受潮或破损。上等茶尤视同珍宝,每三四斤另行包扎,秘密埋放其他茶叶中,以策安全。抵漳仍须开箱,归堆,重行精拣、精选,并分类由焙茶工人用炭火精心烘焙,焙后每一品种、等级都要取样冲泡,经茶师一一品评分清品种、等级、价格。茶师品茶时先用清水漱口,再端起泡好的样茶微呷,记下优劣,吐掉口中残茶,再以清水净口品尝另一种。大茶庄的茶师每天常要品尝样茶数十种。出口时的包装仍如产区起运那样周密细致,还要在箱外加贴庄名,品种、净重,并着意装潢。
  因为茶性忌受潮、透光,又易吸收异味,与其他货物不同,收贮必须倍加谨慎。漳州各茶庄都特别制有大木柜(樟、松等有气味的木料都不能用)或大陶缸。茶叶进店后,无论在加工过程中或成品待售中,都要立时放入木柜或陶缸中,不能有所疏忽。门前零售的茶叶则分别用大小锡罐收存,随取随盖。对老顾客或买作礼品的顾客,除选给地道茶,还要在包装上面花工夫,有的用每只容量一小两的锡罐,并十六小罐为一斤;有的用精致的小木箱(内套锡皮)包装,分三十斤、廿七斤、十五斤、十斤、一斤、半斤、四两几种;有的改用白铁皮做成二两、四两的罐子分装。
  不论箱装、罐装,外面均饰以华丽的商标,大都是彩色山水之类。其后为了方便茶室营业和那些居家临时买茶泡饮的顾客,各茶庄普遍出售小包茶。有三角包(每包茶量刚符一次沏饮,品种则大部系通销的茶叶)和长方形纸包(份量比现在的二两庄少一些)二种。这种零细包装方式颇为费工,但漳州各茶庄均乐为之,因为花些工夫而顾客称便,营业增加符合生意经。
  漳州茶商对于茶叶品种,分门别类很细致,这样利于按质论价,又能提高信誉,赢得顾客之心。
  武夷山,共有九十余岩,各岩产量多寡不一,茶树品种尤为五花八门,各有特色,身价悬殊。其中大红袍最为名贵,不过产量稀少;次为金柳条奇种、水金龟奇种、铁罗汉奇种、白鸡冠奇种,皆所谓上正岩茶。价格亦昂贵异常,实非一般人买得起。茶商采取小两计价,珠帘洞精选特别大红袍每小两大洋(即银元,以下同)四元,约合当时二百二十五斤白米的价格。天生特别铁罗汉每小两大洋三元;天生金柳条每小两大洋二元;天生优等名色种每小两大洋一元二角;天生特别老丛水仙每小两大洋一元二角。此外有的茶虽论斤计价,然价格昂贵亦令人咋舌。如天生提丛正名色种每斤大洋十六元;约值一千斤白米。天生单提丛上名色种每斤大洋十二元;天生特种三印老丛水仙每斤大洋十元;天生三印水仙每斤大洋八元;流香小种每斤大洋二元四角;贡品流香小种每斤大洋一元二角;武夷霞宾岩原庄真丛水仙每斤大洋二元八角;原庄上名色种每斤大洋四元;正大岩每斤大洋一元四角;正浅岩每斤大洋一元二角;幔陀三印水仙每斤大洋六元四角;溪茶珠帘洞双特铁观音每斤大洋八元;普通铁观音每斤只售大洋一元。最便宜的是种枝每斤大洋四角。夷茶、溪茶,只要是名岩名丛,特别是所谓属于“天生”者,价格都高得骇人。同一时期,福州市所出售的雪花香片茶每斤只有大洋八角,杭州龙井的旂枪每斤亦只售大洋四元。可见漳州茶商就中所获利润实难于衡量,据称名茶可达百分之一百以上,大宗茶亦在百分三十以上。几家大茶庄后代子弟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抽鸦片者更有其人。至于各茶庄之所标榜“什么岩”、“什么丛”,无非是营业上的宣传,只有采选毛茶品质优劣,做工粗细,焙制火候等,才见真功夫。解放前,经营茶业除须具有辨别茶叶质量的经验,还要准备三注资本,即①在茶区买岩置产以掌握充足货源,以及设厂加工的一切资金费用;②店里经营和储存商品应付市场的资金;③运销海外周转周期漫长的资金,和采购过程中的大量费用。至于采购、外销所冒的风险更是他业所望而生畏。因为当时武夷、安溪两产区都是股匪盘据之处,安溪乃巨匪詹方珍的老巢,福州至崇安沿途匪类出没无常,人货经过要交买路钱,加上一路登山涉水,危机四伏,不幸碰上抢劫或翻船,往往人财两空。此外,经营茶业,除了一般要负担政府苛捐杂税,包括营业税、所利得税和地方摊派的保甲费、壮丁费等等,而茶又是省征统税的货物,步步关卡暴敛无已,更穷于应付。他们多数独资经营家店不分,开支没有节制,管理上亦存在不少缺陷,故时至解放,全行业已经奄奄一息。
  百年老铺难免衰落
  漳州茶业中的林奇苑、瑞苑两茶庄都系百年老铺。奇苑店东原籍安溪西坪乡,有族人避乱流寓崇安武夷山,垦种茶园,偶因事故来漳,顺便带自产的茶叶试售对路,认为可以在漳推广夷茶销路,遂劝说奇苑创业者来漳设庄推销其产品。后来奇苑果然打开局面,就进一步自行至武夷采购,并建置不少山岩经营茶叶生产,不久因业务发展实力雄厚,将那族人所有的珠帘洞、霞宾岩、〓岫岩的茶园也收买为已有,共拥有幔陀东、幔陀西及珠帘洞、霞宾岩、〓岫岩等十二处茶园。并在崇安赤石街设立茶厂作为初步加工和货件中转之用,派有人员常驻该地,照料各岩自产之茶,每当春茶登场,茶农挑至赤石的茶叶,即就地选购,一并加工配运来漳。由于这些有利因素,该庄年销售的茶叶达数十万斤,常占全业的百分五十以上。奇苑、瑞苑的店东都喜结交地方士绅,经常高朋满座,酒席精美,这些士绅既是主要顾客又是义务宣传员,因而业务蒸蒸日上。奇苑庄因为独资经营家店不分,开支漫无节制,后企业逐渐衰落,到了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其实际资金反不如后起几户。
  瑞苑庄店东亦是安溪县人,销售名茶的声誉与奇苑庄处在伯仲之间,后来歇业停顿,改组为金峰茶庄。改组后业务方向着眼于与南洋联系,发展外销。但因资金已于瑞苑末期消耗甚多,运转困难,在行业中已没有竞争能力。
  抗战后,才开业的张源美、陈升苑几户,经营上与老铺不同,销售对象面向大众,门面、包装均有些改革,而且与海外有较强的联系,内销外销浸浸乎逐渐驾于奇苑等老铺之上,企业改造时其资金、设备均居同业之首位。
  企业改造情况
  漳州茶业至解放时实存三十八家,中、小户占多数。一些户已陷于半瘫痪状态。一般对人民政权有一定疑虑。筹备组织同业公会,大户退居幕后,推出中、小户为公会负责人。有的企业则由子弟或代理人出面主持店务,极力缩小目标。经过党和人民政府深入宣传贯彻政策,才逐渐向政府靠拢,大户的真正负责人亦敢露面,并参加行业及工商联的活动。一九五六年该行业顺利接受了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一步登天”纳入国营企业。清产核资的资金总额为七万余元。企业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均获妥善安排,一部份进入国营漳州茶厂;一部份安排于国营食杂公司的包茶工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五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解放前龙溪县教育史话、漳州体育今昔谈、解放前漳州银行发展始末、漳州茶业的历史概况、程漳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概述、北伐军进漳前后、国民党龙溪县党部组织情况、国民党统治时期漳州驻军更迭、柯联魁烈士传略。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林建
责任者
冰如生
责任者
陈彤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