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解放前四十年地方大事记(1910——1949)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93
颗粒名称: 漳州解放前四十年地方大事记(1910——1949)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0
页码: 126-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10年至1949年漳州解放前四十年地方大事记。
关键词: 漳州 四十年 大事记

内容

一九一〇年一一清宣统二年(庚戍)
  一九〇九年,菲律宾华侨庄玉,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到上海组织华侨联合总会,一回国门即先至漳州了解情况,并在潭州独力创办技术专修学校。
  本年,孙中山先生派人催促庄玉赴沪,船抵吴淞口,不幸因与外轮相撞沉没,遇难于黄浦江。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辛亥)
  【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牺牲。邑人许赞元(许南英次子、许地山之兄)参加起义被俘,后得释放,成为“三·二九”之役少数生还的义士之一。
  【十一月】
  七日,漳州图书仪器社出版《录各报要闻》。
  十一日漳州宣告光复。
  十二日,漳州府出告示安民。并以“临时办事处”名义,分电上海、州,、厦门等地的“军政府”。
  十七日,厦门安抚军奉南部分府命令,由白国华率领来漳“光复各县,维持地方”。
  二十三日,省派刘蔚为漳州地方官;陈培锟为漳州道。并于十二月三日(农历十月十三日)到任。派熊飞任龙溪县知事。不久,省派蔡凤玑为安抚使,来漳进行安抚工作。漳州府设顾问官,并组织议会,成立参事会(设在汀漳龙道内),推苏郁文
  (眇公)为临时议长,徐丙森为书记长。设立民事、教育、财政、交通、税务各局、课,作为漳州地方行政机构。
  【十二月】
  三日,“全漳团体大会”在明伦堂(即现在西桥小学)召开。由参加漳州光复的东南两党的地方派系千余人参加。会上因南党林者仁宣布东党陈亮的“七大罪状”发生争吵。从此,东南两党纷争持续甚久。
  五日,宋善庆被暴徒狙击,中弹死在马坪街后巷头。宋在漳州任教十年,光复前秘密从事革命工作。各界在汀漳龙师范学校召开追悼会。
  二十六日,《录各报要闻》改名为《漳报》,由李纪唐主办。只出版四十五天即宣告停刊。
  一九一二年一一民国元年(壬子)
  龙溪县成立议会和参事会。由乡镇代表推选陈祖诒、吴智仁任议会正副议长,兼任参事会正副会长。创办“闽西南法政专门学校”,由议长兼校长,招生一百多名。后因议会改组停办。
  省都督府令设禁烟局。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癸丑)
  【二月】
  二日《漳州日报》(石印版)创刊。版式同《漳报》一样,内容较,为充实。不久,又创办期刊《漳州旬报》,这是漳州定期刊物的创始。
  漳州府中学堂(一九〇五年创办)与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一九〇七年创办)合并,改名为漳州师范中学堂。同年分开办理。师范称为汀漳龙师范学堂,中学仍称漳州府中学堂。
  许南英出任龙溪县知事,旋辞职。
  一九一四年一一民国三年(甲寅)
  天主教神甫罗元中发起筹款四万美元,兴建仁爱医院,以后改为崇正学校。并在漳州城南建筑玖瑰堂一座。
  英公会授意接官亭礼拜堂牧师周寿卿,创办华英中学堂(实是育才学堂更名),聘周崇侨为校长。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乙卯)
  漳州光复时遁逃的清龙溪县知事曹本章,在省垣活动,卷土重来任汀漳龙道道尹,召集土绅由汪春源领衔,向袁世凯上“劝进表”。及袁称帝,漳州衙门悬挂“龙旗”,还“开科取士”,被取者称“俊士”。
  漳州绅商集资创办龙溪电灯公司,总额为十万银元(每股五十元),属股份有限公司性质,设董事会,为民营企业之始。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丙辰)
  【二具】
  五日(农历正月初三)上午十时左右,漳州发生大地震,地面强烈震动约三、四分钟之久。东乡诗浦庙前地面裂开长约二、三丈,宽二尺多。
  【十二月】
  廿七日,嵩屿开辟为商埠。
  外商英美香烟公司到漳州推销香烟,并利用“开彩票”发奖方式兜售。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丁已)
  漳州府中学堂改为福建第八中学,汀漳龙师范改为福建第二师范。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戊午)
  【八月】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分兵三路入闽。三十一日(农历七月廿五)占领漳州,并在闽酒南各县建立“闽南护法区”。
  【秋】
  设工务局,从事市政建设。拆除城墙,扩建马路。开始修筑公路,完成东至江东桥计十六公里;南至浮宫计三十二公里;西至靖城计二十公里;北至浦南计十五公里等线。
  【冬】
  在漳州府衙(今图书馆)及余园一带辟地共四十二亩,投资三万九千三百零三元,兴建漳州第一公园(后改中山公园),至次年秋完工。
  龙溪通俗教育会成立,组织剧社,演出易卜生的话剧《娜拉》等,并出版《通俗周刊》,由黄仲琴、陈家瑞主编。每期印发一千多份,出版一百多期。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已未)
  【五月】
  十七日,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漳州学生举行示威游行。由“八中”与“二师”学生带头,从丹霞书院出发,经南门新桥过新兴街、城守营到打锡巷龙溪县商会门前,派出代表向商会长等人,宣传抵制日货,并倡议联合各界开国民会,为我国外交后盾,受到鼓掌赞同。下午三时,游行队伍从东街到中山公园列队演说,愤斥日本侵犯我国主权,指出台湾人民处在铁蹄下的惨状,呼吁国民应奋起作外交后盾,筹办国民大会,以及抵制日货等,至下午六时始散。会后成立漳州学生联合会。
  十九日,龙溪商会正副会长邀请商界人士开会,通过三项决议:(一)通电全国各地商会,一致抵制日货;(二)调查漳州售日货的商铺;(三)“储金救国团”继续进行工作。同时分别通电南北政府当局,请转巴黎和会代表拒绝签字。
  二十二日,漳州各界国民大会在中山公园召开。参加群众一万多人。大会一致通过致各界电文如下:“青岛问题关系我国存亡。吾人能否争回青岛,即为保全领土之预证,宁愿生前托死为比国,勿死后徒若为韩民。乞联电专使切勿签字。生机不绝,国命可苏。御外侮必锄内奸,曹、章诸贼与国为仇,请一致主张立即严办。如有庇恶,与众弃之”。会后,学生到处劝告,沿街演说,并将搜出之两百包日糖,投下九龙江,人心大快。
  【六月】
  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进步师生出版《二师周刊》,演出苏联话剧《夜未央》。该校丁班学生在始兴北路广场宣传演讲时,遭陈炯明之弟陈炯光特务营包围、殴打,并逮捕了数人。学生罢课、通电,举行示威游行以示抗议。最后陈炯明被迫释放抓捕的学生,并派人到学校道歉。
  八日,漳州各界罢市、罢工、罢课,要求北洋政府立即释放北平被捕爱国学生,惩办卖国贼曹、张、章等人,废除不平等条约。
  【七月】
  漳州农民在陈炯明的横征暴敛下,于农历五月间符仔会会首蔡振声(俗名蔡仙)领导暴动,以“驱逐陈炯明回广东”为号召。会众一百多人冲入城内,袭击粤军司令部,遭到粤军开枪弹压,死伤六十多人,被迫退出城外。
  陈炯明设筹饷局(后改财政局)派款收捐,搜括民膏。
  【八月】陈炯明与李厚基妥协,划江东桥为界防守。李厚基将江东桥以下各乡另立龙海县,与护法区相对抗。
  【九月】
  农历七月普渡时,霍乱大流行,死亡者近三百人。
  李厚基等人倡导派人赴法勤工俭学。陈炯明令各县选派半官费留法学生。第一批赴法二十多名(第二批六十名,十一月间出国)。
  【十月】
  孙中山先生在上海介绍苏联代表路博(海军中将)来漳访问陈炯明。由陈其尤担任翻译。时廖仲凯、朱执信都在漳州。此后林森、胡汉民、汪精卫、居正、吴稚晖、李石曾、邹鲁等人均曾先后到漳州访问。
  【十二月】
  陈炯明开设新闽学书局,经售《新青年》、《新潮》、《湘江评论》等书刊,并由陈其尤向上海购得印刷机件,设立印刷所。在十二月一日创办《闽星半月刊》。
  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庚辛)
  元旦,《闽星半月刊》创办发行,陈炯明自任主笔,以陈秋霖任编辑。孙中山、胡汉民、朱执信、廖仲凯等人曾为该刊写稿。
  【二月】
  漳州进步学生卜益友等人创设“震中学社”;开办夜校、半日学校;演出文明戏;组织宣传队,从事爱国活动;编印《震中周刊》,后改为月刊、不定期刊物。
  基督教英公会黎以致,在漳州倡办进德女子中学。
  【三月】
  周醒南等集资三十万元,创办漳码长途汽车始兴公司(后来注册时称:汀漳龙长途汽车始兴股份有限公司)。漳浮线先通车,以火轮船联运至厦门。
  梁冰铉任护法区教育局长,提倡“一乡一校”,推行普及教育,各乡禁办私塾。在漳创办工读学校于龙溪县学宫(今漳州二中校址)。
  蔡元培、吴稚晖、胡汉民、汪精卫、李石曾等人先后应遨来漳讲学。
  【六月】
  全国政局发生变化,孙中山与段祺瑞联合后,令援闽粤军陈炯明与福建督军李厚基取得协议,由朱执信到漳州奔走,并发给陈炯明部队回师出发费十五万银元。撤离漳州后,由臧致平部的旅长刘长胜与史廷飚代表李厚基来漳接防。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申酉)
  黄莲舫(原省立二师校长)和日籍台湾人林水土筹资开办漳州程溪轻便车公司,修建一条全长六十华里的轻便车路。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壬戍)
  【春】
  孙中山在广东筹划北伐,当时驻防漳州的李厚基部团长张毅、通过张继的关系,率部归附孙中山,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十三旅旅长。以后又移驻同安。
  【秋】
  从厦门传入霍乱,在漳州东门的田霞、浦头、马公庙一带流行,继传编全城,持续四、五个月,死亡六百多人,高峰时每天死十余人。
  【十二月】
  臧致平盘据漳州,自称“闽军总司令。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癸亥)
  【春节】
  漳州市政事务所将旧俗“公爷街花灯市”移往断蛙池附近,改名为“娱春游艺场”。
  【三月】
  原任北伐军第一路司令、东路讨贼军第一军军长黄大伟,被孙中山免职后投靠陈炯明,被委派为“潮汕边防督办”,并提升其旧属张毅为第一师师长,配合陈炯明残部刘志陆等攻下漳州。
  这时,李厚基旧部王献臣等退入漳州,与赖世璜等人组成“联军办事处”作为临时政权机构。不久,北方军阀乘虚击溃驻漳各部,张毅又投附北方军阀,仍盘据在漳一带。
  【七月】
  汀漳龙长途汽车公司在漳州宝威南路(现称延安南路)建筑运输总站,可容纳客货汽车五、六十辆,成为闽南最大的汽车站。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甲子)
  【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和上海团组织在闽南开展工作,通过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罗明等人在集美成立“星火社”出版《星火周刊》,引导漳州的爱国学生运动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漳州创办龙溪职业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暨南中学等。私立崇正学校增办初中部。原设在厦门鼓浪屿的寻源书院,迁移到漳州芝山,改称为寻源中学。
  【三月】
  下旬,孙中山委托臧致平“节制闽省民军”,臧致平以“闽南民军总司令”名义,搜罗收编宋渊源、方声涛、叶定国、吴威等民军,并向四面发起进攻。
  【四月】
  中旬,北京政府任命周荫人督办福建。十八日攻占漳州。臧致平、杨化昭等部一万多人退到南靖一带。
  【五月】
  上旬,张毅投靠孙传芳,由督理周荫人委任张毅为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兼任厦门镇守使。师部设在原“汀漳龙道衙”内(今延安北路百货大楼),并在乌衣巷创设“枪械厂”,修理制造枪支弹药等武器。这时极力提倡“尊孔读经”,修孔庙,办国学专修学校。勾结日籍台民办“信托公司”,铸造银毫通用辅币,强迫使用。
  【七月】张毅公开逮捕漳州进步青年卜益友,以莫须有罪名处死在西较场。
  不久,震中学社社友洪简奎与林志民等人随带炸弹,预伏在道口街“四海楼”饭店,谋杀张毅,投弹未中。旋震中学社被迫解散,社友多外逃避难。
  【九月】
  张毅命令解散漳州各中等学校,把龙溪甲工、甲商、甲农、师范和职业学校(通称为五校)合并为“龙溪县中学校”。
  【十一月】
  孙中山任命张贞为闽省建国军总指挥,与方声涛率领何成浚、赖世璜等部进入福建,驱逐北洋等阀周荫人。同时,张贞命令陈国辉、叶定国、杨逢年分左、中、右三路进攻漳州。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乙丑)
  【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漳州学生和群众参加悼念活动,并呼吁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四月】
  华侨黄奕住筹资十万银元,在漳州开设通敏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汀漳龙道尹汪守珍在漳州创办农工银行。
  【六月】
  三日“五卅”惨案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发表《给全国民众书》,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漳州举行罢市、罢工、罢课,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运动。
  【八月】
  蒋介石任命张贞为建国军独立团团长,派许显时为靖国军警卫总队队长,联合闽南民军赶走盘据在漳州的军阀张毅,由何应钦指挥东征,几次围玫漳州均告失败。
  台湾爱国人士林祖密回乡探亲,在巡视华封琉河公司时,被军阀张毅派人捕杀于华封。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丙寅)
  【二月】
  罗明在闽南招收“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学员朱积垒、李联星、郭滴人等九人从漳州到厦门转广州学习。
  【四月】
  中国共产党漳州小组建立,由翁振华任书记。
  【七月】
  朱积垒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回来,任中央农民部汀漳办事处特派员,在漳州、龙溪、平和一带开展农民运动。
  【九月】
  北伐军进入漳州前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漳州小组印发《为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告漳州父老书》,广泛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十一月】
  罗扬才派邱津林来漳州建立党团组织,以翁振华为书记。
  中旬,张毅被北伐军打败后撤出漳州,向同安、泉州方面败退。张贞率领独立团与许显时的警卫军随同何应钦的东路军进驻漳州,设立监察公署。由鲁纯仁、陈卓凡为正副主任。创办《漳州民报》。
  【十二月】
  中共两广区委派罗明到漳州筹备建立中共闽南特委会,在漳州开展农运、工运、学运与妇运工作,并组成印刷、邮电、汽车、民船等工会。
  国民革命军东路军进驻福州前,与张毅部激战于闽侯县峡兜,瓜山一带,消灭其主力,并于上干乡将张毅俘获后枪决。
  国民革命军进驻福州。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开展活动,并建立各县市党部。部分中共党员参加国民党进行活动。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丁卯)
  【一月】
  罗明受两广区委的委派在漳州成立闽南特委会并任书记。
  二十一日,漳州《民声报》旬刊出版。
  【二月】
  平和等县相继建立苏维埃政府和红军赤卫队。朱积垒任平和县委书记兼赤卫团长。龙溪在古县成立苏维埃政府,由王占春任主席兼赤卫队队长,带领南乡农民入城,驱逐霸占县农会的豪绅余高坚,到石码清算原商会长“土皇帝”蓝汝汉,并逮捕其子蓝步青,在漳州中山公园公开审判。
  【三月】
  中共闽南特委在丹霞书院创办漳州农工运动讲习所,由政治监察专员陈卓凡(国民党左派)兼任所长,罗明为教务主任。来自各县的党团骨干近百人,聚会在丹霞书院半月楼边,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交流工农运动经验。为闽南革命斗争培养大批骨干。
  中旬,漳州印刷工人要求改善生活待遇,缩短工时,进行罢工斗争。漳州印刷工会公推许土淼为代表向资方提出交涉,斗争获得胜利。
  二十四日,英美帝国主义炮轰南京,引起全国人民无比愤怒提出强烈抗议。漳州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举行示威游行,学生组织宣传队,在全城张贴标语,被接官厅礼拜堂牧师刘向荣撕去,学生再用沥青在礼拜堂门前写上:“这里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本营,打倒帝国主义走狗刘向荣”。并决定第二天在漳州公园召开群众大会,抗议帝国主义炮轰南京,宣布反动牧师刘向荣破坏爱国运动的罪行。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非基大同盟”活动。
  【四月】
  十二日,蒋介石发起反革命政变,漳州农工运动讲习所提前结束,及时把学员分配到各县开展工作。闽南特委一再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摧残,漳厦等地工作几乎停顿。
  中旬,国民党反动派在漳州成立“龙溪县清党委员会”,到处捕杀共产党员,迫害革命群众,解散进步团体,白色恐怖笼罩漳城。
  【七月】
  下旬,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后,南北军阀重新进占福建。新编军吴盛与高义以一个师兵力占领漳州。
  【八月】
  上旬,中共中央派陈明(字少徵)到漳州改组闽南特委会,由陈明任书记。
  【九月】
  农历七月间,漳州流行霍乱。以新桥,旧桥一带最历害。病情传布极凶猛,数日间遍及城乡各地。
  【十二月】
  四日,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福建省各县党组织的负责同志,在漳州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加强了对漳州地区的革命领导,并逐步恢复城市工作和发展农民运动。
  省委机关后迁厦门。
  从农工讲习所回来的李金发、王占春,深入到工人农民群众中,发动工人“二·五”加薪,组织农民协会。王占春同志通过南靖国民党左派的关系,以合法的身份在南靖南坑村组织农民协会。经过几个月的发动,从南坑一直发展到漳州、石码、海澄附近农村,建立了十几个农会组织,会员达三、四百人,发展了南乡农民运动。同一时期,漳州北乡农民运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反“烟苗捐”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打破了大革命后农村沉寂的局面。
  年底,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改称福建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原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改为福建省立第八初级中学。私立崇正公学协理立案,改称崇诚小学(原系天主教徒陈氏家族所创办)。
  龙溪县商会出资创办《民国日报》,以蔡竹禅为社长,陈鉴修任总编。后因言论触犯驻军团长廖鸣欧,被迫停刊。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戊辰)
  【一月】蒋介石调派南京首都卫戍司令张贞率领独立第四师驻防漳州,后来又先后改编为新编第一师、陆军第四十九师。
  【二月】
  王占春在南乡组织数百名农民入城请愿,要求减收鸦片捐,向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说理斗争。如木棉南坑乡一百户农家派捐二千元,最后减为七十元。这次发动请愿斗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农民斗争的情绪。
  【三月】八日,朱积垒领导平和长乐暴动,推动了漳州南北乡农民反烟苗捐斗争转向武装抗捐抗税的群众运动。共青团省扩大会议在漳召开,成立共青团福建临时省委,书记孟用潜。
  【四月】王占春、李金发在漳州南北乡组织秘密农会,开展武装斗争,抗捐抗税。
  十四日夜,在王占春的率领下,南乡等地农民武装四十多人,袭击驻程溪的林石滨民团一个排的武装。打死二人,缴枪二支,牵制张贞对平和县农民自卫军的“围剿”。
  二十七日(农历三月廿九日),漳州人民在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节日中,宣传爱国民主运动,工人、学生四出游行。东门接官亭礼拜堂牧师刘向荣,传道郑进之因阻挠游行队伍,被群众捆绑游街示众。
  【五月】
  在漳州的福建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学生,反对学校当局专制,阻挠学生活动而发生学潮,提出:“打倒教务长郑玑”的口号与要求。教员陈耀东被学生洪秉奎等人枪杀。事后,学生李兆炳、曾宗乾(王德)、曾敏树等十五人被学校宣布开除。
  【六月】
  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福建省选出罗明、孟用潜和许土淼三位代表出席参加。许土淼是漳州印刷工人,在莫斯
  科会议期间因病逝世。
  【九月】
  罗明先后在漳州、厦门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六大”精神。
  【十月】
  漳州寻源中学学生掀起学潮,反对学校主理练欣万借“圣日不准参加足球比赛”为名开除学生。全体学生罢课抗议。
  【十一月】
  漳龙公路局划分公路干线,分设漳嵩汽车公司,龙诏汽车公司,以及漳州至程溪线十八公里,漳州至郭坑线十公里、漳州至浦嘴口线二十公里先后修复通车。
  【十二月】
  《闽南通讯社》成立,为漳州地方创办通讯社之始。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已己)
  【四月】
  张贞在漳州创设“民兴银行”,并发行通用票。
  国家主义派萧焕章等人在漳州发展组织,进行政治活动。
  【五月】
  福建省立龙溪工业职业学校在漳州创办,校长由徐泰咸担任(抗战期间移往连城县)。
  【六月】
  中共闽南特委在华安县南部与漳州北乡一带开展农民运动。由高渭南、杨文德、王汝土等人领导。几个月间发展农协会员几千人,到处打土豪、斗地主。缴获九支步枪和土炮,组成赤卫队。配合王占春、李金发等人,在南乡开展革命活动。
  【七月】漳州各校学生,以省立八中为主,成立学生联合会,在各中筹学校广泛开展学生运动。
  国民党新编第一师,改编为四十九师。师长张贞兼任“闽南剿匪司令”和“航空处长”,把持漳州军政大权,勒派飞机捐等税款三十多种。民谣:“张毅换张贞,捐税加二升”。
  一九三〇年——民国十九年(庚午)
  【三月】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在漳州设立支行。
  【四月】
  闽南医院建成在马肚底。聘请戴尚文为院长,黄遵宽为外科主任,吴凤章为内科主任,丰良玉为产科主任。各种设备完善。
  【五月】
  漳州通敏电话公司扩展线路到海沧,从嵩屿设海底电线至厦门及鼓浪屿,有二百多用户。这是漳州长途电话的创始。
  【六月】
  漳州原来的省立第三高中与省立第八初中合并为龙溪中学。兴建校舍在芝山(今漳州一中)。原丹霞书院售与绅商,开办“霞薰乐园”,设饭店、旅社、赌场、烟馆及妓院。创办芗江女子师范学校(今龙溪师范)。
  【十月】
  第三党人陈祖康在漳州倡办《回风报》,由陈西冷任主编。以后迁往厦门出版。
  【十二月】
  中共闽南特委书记何德顺(曾任马共中央宣传部长)被逮捕牺牲后,省委派陶铸到漳重组闽南特委,恢复党的工作。并加强对漳州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陶铸任书记,副书记董云图,特委军委书记卢肇西。特委机关设在南山寺德星堂内,以“佛教小学”作掩护。
  十三日,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在南乡正式成立。支队长王占春,政委李金发,参谋长冯翼飞,政治部主任谢小平。陶铸代表省委,随军行动。此时游击队员有三十多人。在成立会上决定,立即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准备成立漳属苏维埃政权。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辛未)
  【三月】
  漳州城里的学生运动,声势浩大。如勤学社创办《烛火》报刊,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宣传马列主义知识,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与城市工人运动进行密切配合,开展社会上的政治斗争。
  【五月】
  在漳州读书的台湾学生郑超麟(党员)与蒋乾等人组成“台湾留漳学生会”,到处宣传反帝抗日运动,反对日本侵占台湾。并在草花街戏园演出进步戏《竹林事件》,反映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情况。因此,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禁演,并逮捕多人入狱。
  【七月】
  在漳州的厦门大学校友组织《嘘风社》,由叶谷罄、郑江涛主编出版《丛书》,整理闽南史料,讨论闽南问题。编有《漳江颂集》及《杨文广平闽十八洞考》等书。
  【十月】
  党在漳州发动北乡农民三千多人举行示威游行,从乌石亭经过下庄到浮山车站,捣毁一辆汽车。并在沿途村庄打土豪、抓地主,影响很大。第三天,张贞派军队到长埔一带“清乡”,与北乡反动地主配合,逮捕大批革命群众和农协会员。农民运动遭到镇压后,高渭南、杨文德、郑华等人组织农民赤卫队,集中到吉洋村一带开展游击战,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十月】
  陶铸回福州临时省委工作,省委派邓子恢到漳州传达省委指示,指出游击队的单纯军事观点,为建立根据地工作打好基础。由王占春带一部分同志在龙岭、小山城坚持工作;邓子恢与李金发等人继续在上下南乡及石码、海澄的农村进行活动。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
  【四月】十七日中共中央指示福建省委:迅速调派干部对漳州地方游击队加强领,导,以配合中央红军夺取漳州。
  十九日晚,张贞残部溃退前火烧弹药,李金发误认为是群众放鞭炮欢迎红军进城,带了十几个农会武装进城,被敌哨兵用机枪扫射,牺牲在漳州新桥头。
  毛泽东偕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同志来到漳州,住在芝山红楼。中共福建省委罗明与省委机关人员进驻漳州。
  二十一日中央红军分兵进驻石码、海澄、长泰等地,配合游击队发动群众,,打土豪,没收地主浮财发给贫苦工农群众,建立人民革命政权。
  二十三日,漳州、石码分别成立人民革命委员会,召开工农代表会,由漳州各行业选出代表一百余人参加。邓子恢与罗荣桓出席会议并参加研究筹募物资、款项支援苏区建设问题。
  二十七日,邓子恢负责军政委员会工作,同时发出第一号公告,号召一切劳动群众起来用革命的铁拳向敌人作坚决斗争。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在漳州成立,选举王占春为主席。
  【五月】
  一日,在漳州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召开“五一”劳动节庆祝大会,有数万人参加。由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王占春主持大会,罗荣桓、罗明讲了话。会后,举行庆祝游行。
  二十八日,中央红军完成预定的计划和任务,开始撒出漳州,回师中央苏区。
  【六月】
  邓子恢随军回中央,党任命蔡协民为漳州中心县委书记。王占春带领闽南红军游击到三坪整编,在漳浦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
  红三团驻崎溪寨仔村休整时,由于轻敌麻痹,被张贞残部及民团三千多人包围。王占春率队突围,遭敌机枪扫射,不幸腹部受伤,退回车本村后,牺牲于白叶山,年仅二十七岁。
  【七月】
  漳州流行鼠疫,死亡五、六千人。
  【八月】
  十九路军从上海调驻福建,总指挥部设在漳州。
  【十月】
  十九路军驻漳后,创办《闽南新报》,成立漳龙公路工程处,采用军用公路建筑方法赶修漳龙公路,从马山至龙岩修建支线。
  此时,漳州有四家长途汽车公司:即漳龙、漳嵩、漳浮、龙诏等。短途汽车站有漳蕉、漳程、漳郭等线,共有汽车一一六辆。原四十九师部队划归十九路军指挥。张贞于十月间被派往永定驻防,师部设在坎市,张贞兼任永定县善后委员会主任(由秘书黄澄渊代理)。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
  【二月】
  在漳州的芗江女子师范学校设立幼稚师范科,为闽南地方培养幼儿师资的开始,校长为傅晓峰。
  红三团何鸣、余天助、康家福等带领驳壳枪排向南乡挺进,先后恢复新村、新塘、龙虎庵等地方的党组织活动,并与北乡的高渭南打通关系,恢复北乡地方武装组织活动。
  【五月】
  十九路军派第六十师旅长张炎接任四十九师师长,师部移驻永定县城。张贞离职时,从坎市乘飞机经潮州到厦门,住居鼓浪屿。
  十八日,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强与特务团团长李金波等密谋,公开枪杀龙溪抗日会主持人林惠元。
  三十一日,宋庆龄、蔡元培致电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延楷、陈铭枢,请为林惠元惨案彻查昭雪。同时,蔡元培、鲁迅、郁达夫也联名发出电文。
  【十一月】
  廿日,十九路军将领联合李济琛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闽南的部队停止进攻苏区。
  二十六日,漳州各界在马肚底广场开会,庆祝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会后,在漳州设汀龙省,人民政府任命徐名鸿、许友超为正副省长。
  【十二月】
  二十二日,蒋介石派飞机在漳州市区下沙、东坂后等处投下炸弹,死伤十多人。
  龙溪县商会筹办《商音报》,后改名为《商报》(二年后停刊)。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戍)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下的“左联干事会”在漳州成立。下设三个小组,成员十多人。漳州进步青年原筹组“虹桥戏剧文艺研究社”,党派胡大机、蔡大燮、柯联魁参加领导,改名“芗潮剧社”。
  【八月】
  福建省教育厅决定设龙溪师范学校,撤消芗江女子师范学校。
  【九月】
  芗潮剧社在漳州黄金戏院作首次公演,演出效果很好,对社会展动很大,进步青年纷纷要求入社。“闽变”失败后,十九路军瓦解。蒋鼎文入闽兼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以第九师李延年部驻防漳州,派政训处长丁国保任
  《复兴报》社长,提倡“新生活运动”,进行反动宣传。
  【十月】
  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在漳州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暑,漳州所属各县划为第六行政区。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
  【一月】
  中共漳州工委会在漳成立。委员会所辖五个支部,其中学生支部三个、教员支部一个、工人支部一个,共有党团员三十多人。
  【冬】中共漳州工委领导成立“抗日救国会”,有工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加组织活动。在群众中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揭发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激发起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潮。
  这时,党的闽南白区秘密工作在漳州、平和、诏安及厦门的中下层群众中广泛开展。为响应“一·二九”运动,地下党领导中学师生,并以龙溪中学学生二百多人为主体,举行示威游行。
  国民党军队第八十师陈琪部,进驻漳州及所属各县。
  一九三六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
  【夏】
  中共漳州工委负责人之一在中山公园开会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叛变。当天晚上,反动军警大批出动,逮捕中共党员和漳州抗日救国会成员二十多人。工委书记小陈也被捕,漳州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工作无形中停顿。
  【八月】
  国民党粤军一五七师黄涛部进驻漳州,并向苏区发动进攻。
  【十一月】
  国民党福建省银行在漳州设立办事处。
  【十二月】美国归正教公会、英国伦敦公会、长老会(合称“三公会”),在漳州创办协和医院。
  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二月】
  漳州芗潮剧社在厦门青年会作第六次公演,演出《巡按使》、《小英雄》、《汉奸子孙》及《未完成杰作》。从厦门回漳州后,在光明明戏院再次公演以上四个剧目,使芗潮剧社的活动达到高潮,社员发展到一百多人。
  【四月】
  厦门蓝天剧社遨请芗潮剧社、泉州白鸽剧社、海澄海啸剧社在厦门联合公演。“芗潮”演出独幕剧《警号》。
  【六月】
  芗潮剧社到海澄演出《中秋月》、《小英雄》、《放下你的鞭子》。
  芗潮剧社到平和小溪对红三团作慰问演出二天,上演《张家店》、《汉奸子孙》、《中秋月》、《小英雄》、《放下你的鞭子》。
  【七月】
  中共漳州工委恢复活动,马海髯任书记。工委领导组织“民众抗日救国服务团”由张步程(即张孤梅)任团长,以“芗潮”为核心,运用戏剧、,歌咏、救亡弹词、纸影戏等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战。
  漳州民教馆成立以芗潮剧社成员为骨干的芗江民众歌咏会,下分二十多个分队,在城乡各阶层中教唱抗战歌曲,并出版刊物,编印歌曲集,举办“歌咏干部训练班”,经常到街头教唱。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迅速在漳州蓬勃开展。
  【八月】
  日机对漳州进行数次疯狂滥炸。二十六日轰炸漳州飞机场,无伤亡。三十日上午五时至八时,日机八架(次)在诗墩附近投弹,炸死七人,伤二十三人。漳州民众抗日救国服务团出动抢救伤亡人员,并宣传防空常识。
  彭冲、张孤梅、陈虹、沈柔坚、骆平、王雪恭、周苗素、陈敏、陈星、郑铁鹰、黄明东、周文、刘克等廿余人先后离漳经闽西参加新四军。
  国民党反动派当局,为夺取漳州抗日救国服务团的领导权,下令将团合并到漳州各界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但该团主要骨干多系我党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因此实际上仍是在党领导下,继续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十月】
  漳州民众歌咏会抽调骨干培训,在光明戏院举办歌咏学习班,提高音乐理论和教歌水平,聘请刘良模、李英进行辅导。并编印《歌咏集》四册与《怎样教群众唱歌》等书。从七月至十月结束后,分头到各队担任歌咏指导员。
  芗潮剧社用龙溪抗敌后援会名义在光明戏院演出话剧《八·一三炮声》(原名《回春之曲》,由柯联魁改编)。
  【十一月】
  漳州歌咏队发展到四十多队。经常在街头或民众夜校中教唱救亡歌曲,并举行过两次火炬歌咏大游行。
  【冬】
  国民党七十五师宋天才部驻防漳州一带。
  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
  【一月】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方面在闽西南地区的谈判达成协议。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集中在平和县坂仔井尾村,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一营,由卢胜任团长兼政委。
  中共闽粤边特委改称为漳州中心县委。何浚任漳州中心县委书记。委员有林路、朱曼平。
  【二月】二十四日日机三架侵袭漳州城,在南市场、龙眼营、上坂及中山公园一带,投弹三十多枚,炸毁民房一百十四间,死伤民众一百多人。
  二十六日日机十五架在汀观道附近投弹三枚,有三间民房倒塌,无伤亡。
  【三月】十七日,日机轰炸漳州城。十九日又轰炸一次,均无伤亡。
  【四月】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破坏漳州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竟以“汉奸嫌疑”罪名,逮捕原芗潮剧社和宣传工作团的骨干、活动分子十一人,并宣布解散宣传工作团。一星期后,由于社会各阶层提出抗议,反动当局迫于舆论,不得不全部释放。
  【五月】在地下党领导下,以芗潮剧社的成员为核心,成立漳州青年战时服务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十六日,厦门沦陷、中共厦门市委撤退到漳州,,与中共漳州工委合并组成中共漳厦市委会,书记陈伯敏。洪学礼带领厦门战地服务团团员一百多人到漳,赴漳属各地开展宣传工作(不久为国民党强迫解散)。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来漳后,出发到浦、云、诏各县演出。后经潮汕、广州转海外,向侨胞宣传抗日救国,募集慰劳物资,最后由越南回到桂林。
  【六月】
  五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杀害了中共党员、芗潮剧社主要负责人柯联魁。同时被害的有进步人士高般若。
  六日,反动派出动武装特务,包围漳州青年战时服务团,在接官亭东华小学逮捕了中共地下党员,“芗潮”成员和群众二十多人。审讯后扣押五人。漳州青年战时服务团和芗潮剧社被迫解散。
  延安《解放日报》及全国戏剧协会等,发表悼念柯联魁烈士、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罪行的文章。
  【八月】
  漳州流行鼠疫,死亡三、四千人。
  【十月】
  漳浮、漳嵩汽车公司停业。漳龙汽车公司搬到龙岩营业。
  【十二月】
  康庄(军统特务)在漳州创办《福建新闻》周刊。
  一九三九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春】
  国民党反动派将南门的东新大桥炸断两段桥面,并在九龙江的小港填石,划为封锁线。漳州电灯公司部分机器、设备拆移龙岩办电厂。
  【夏】
  漳州各公私立中学先后迁移到内地。龙溪中学、龙溪师范迁往长泰县岩溪乡。寻源中学迁华安县。进德中学迁平和县小溪镇。崇正中学迁长泰县坂里乡。
  【冬】
  国民党颁布《限制异党活动法》。反动派明目张胆地向我根据地公开进行武装“清剿”。国民党新编第二十师进驻漳州。师长钱东亮。福建省贸易公司在漳州设立办事处。漳州驿运站成立。官商合夥借“平粜粮食“为名,加紧对人民掠夺。又以”购
  拨军粮”的名义进行双倍剥削,利用办理进出口货物业务进行各种敲诈勒索。
  一九四〇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
  【夏】
  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漳州成立分团。由陈达元任干事长。先后创办青年服务社、青年医院、青年电厂等。国民党新编二十师调离漳州。七十五师韩文英部二次进漳。
  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辛巳)
  【一月】中共南方局派朱曼平、卢叨分任闽南特委正副特派员。特委机关设在平和东坑靠双溪的山上。
  【二月】
  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在漳州成立漳码警备司令部,派刘建常为司令。下设军警督察处,由赖岗任处长,加紧对闽南人民的反动统治。
  【三月】
  闽南军统特务负责人陈达元在漳州创办《青年报》。后改名为《先锋报》。
  【四月】
  日机三架在东门接官亭附近投弹炸毁民房二间,无伤亡。
  【九月】
  漳州军统特务陈毓光创办《大刀报》,进行反动宣传并作为敲诈勒索的工具。
  【十月】
  国民党福建省图书杂志审查处在漳州设立龙溪分处,并成立胜利出版社龙溪分社。张帆创办《华声通讯社》,发行新闻电讯。
  【十一月】
  漳南工委吴德琳、黎炳光等,在漳州附近加强敌区的联系工作。
  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春】
  国民党预备第四师胡琏部、一〇七师黄华国部先后进驻漳州及所属各县。
  【夏】
  日伪军两团在海澄港尾附近登陆,全部反正,集中在漳州进行整编。
  【秋】
  交通站长吴酒精被捕叛变,致中共漳厦市委书记陈伯敏及地下党员多人被捕,组织遭到破坏,漳州地下工作复陷于停顿。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
  【春】
  国民党龙溪县临时参议会在漳州成立。
  【秋】
  霍乱再次在漳州流行,主要传染区在厦门路一带,死亡率很高,疫情扩散到外县。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
  【一】
  中共闽南特委机关的政治保卫队改名为钟骞大队,队长卢炎带二个班到漳州南乡一带工作。
  【二月】
  国民党政府在漳州招收青年学生参加“青年军”。
  【三月】
  国民党厦门市政府在漳州大路头设立办事机构。
  【五月】
  日机两架再次滥炸漳州城。当时正在东桥亭清浚河沟的民工一百多人被炸伤亡。澄观道附近的船民小学中弹,有一位女教师死亡。
  【六月】
  端午节日,龙溪县立中学师生反对学校当局迫害,在中山公园等处张贴“打倒县中校长!”、打倒国民党!”的大字标语,一时轰动全城。
  【七月】地方人士蔡竹禅创办私立竹溪工业职业学校,在华安县潭口附近建校开学。抗战胜利后迁回漳州马肚底附近。
  【八月】
  国民党政府成立“中美合作所第六特种技术训练班”,设在华安(简称为华安班)。诱骗漳属各地青年参加训练。并在漳州的育贤小学对面建一“气象哨”,搞军事情报工作。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乙酉)
  【二月】
  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团第一、二、三团,向闽南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省主席刘建绪亲临漳州一带布置“清剿”工作。
  【四月】
  漳州再一次流行鼠疫,病状多是腺型肺鼠疫,短期间死亡二千多人。
  【七月】
  八日,侵占厦门的日军德本光信支队由南太武、镇海一带登陆,流窜广东汕头附近。国民党军队七十五师配合中美合作所第六特种技术训练班,派出队伍截击。
  【九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军在厦门投降。厦门市政府从漳州迁回厦门。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戍)
  【二月】
  抗日期间疏散内地的各公私立中学,先后迁回漳州。
  【四月】
  福建省银行龙溪县分行成立。
  【七月】
  苏焕章、林桂生等在漳州搜罗原国家主义派人员,扩大组成“青年党”地方机构。后因经费缺乏停止活动。
  【九月】
  漳州再一次流行霍乱,但时间较短,死亡率比前低。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
  【二月】
  抗战期间被破坏的漳嵩、漳浮汽车公路,先后恢复通车,漳龙汽车公司亦从龙岩迁回漳州营业。
  【四月】
  国民党闽南师管区成立。管辖龙溪、龙岩、永春三个团管区。龙溪团管区设在漳州城里,辖十三个县。
  【五月】
  国民党龙溪县参议会在漳州成立。杨逢年、陈毓光分任正副议长。杨逢年被选为龙溪县“国大”代表。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四月】
  中共闽浙赣边纵所属闽中支队党委在漳州成立工作委员会。
  【五月】
  国民党龙溪县政府成立“动员建国戡乱委员会”,配合反动军队对我根据地进行“清剿”。
  【六月】
  为响应全国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对美帝扶植日本的爱国运动,漳州各中学师生先后在中山公园纪念台及马肚底广场集会并示威游行。
  【九月】
  中共闽浙赣边纵闽中支队漳州工委地下党员朱鸿祥被捕后叛变,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工作陷于停顿。
  【十二月】
  龙溪师范学生反对校长郑玑的反动迫害以及无理开除学生,张贴“驱逐郑玑出龙师”和“打倒郑玑”的标语,并罢课游行示威,要求收回开除学生的决定。迫使郑玑提出辞职。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己丑)
  【三月】
  国民党政府福建省保安团第一、二、三团加紧围攻闽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中共闽南地委做出:巩固乌山、加强内山,恢复漳南,开展白区工作的决定。并在闽粤边开办干部训练班。
  【五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以后,中共闽粤赣边委成立闽西南联合司令部,卢叨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把主力部队集中在永定湖雷,整编为边纵19、21、13团。
  【六月】
  国民党龙溪县参议会通过“应变”计划,由地方财政整理委员会筹划应变经费。原龙溪县动员建国戡乱委员会改为“龙溪县联乡联防自卫委员会”,并由“军民合作站”办理军需事项。
  【七月】
  国民党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童懋山兼任闽南师管区司令,纠集师管区补充团和漳属地方残余部队,改编为反共救国军闽南暂编纵队,代号为“二〇二一”,企图作垂死挣扎。不久,被我军歼灭。
  【八月】
  中共闽南地委派朱彬等同志来漳组织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
  中共闽粤赣边委命令边纵十三、十九团集中白土。
  【九月】
  一日,十七团解放龙岩县城,并隆重举行入城式。
  不久,卢叨带边纵十九团、十三团,沿漳龙公路南下,打垮南靖县金山,龙山的保卫团和自卫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福州以后,由王汉杰,卢炎带同三十一军先头部队在金山会师后,配合侦察营绕道平和、程溪,到达九龙岭,切断漳州敌军的南逃去路。十八日,会师队伍解放南靖县,经过山城、靖城,向漳州发起总攻。
  十九日,漳州解放。中共闽南特委陈文平带地委机关人员赶到漳州。南北会师后,成立龙溪地委会,由卢叨任地委书记,李伟经任副书记,丁乃光任龙溪专员公署专员,陈文平任副专员。潭州军管会主任练华堂,龙溪军分区政委皇甫琳,副司令李仲先。原边纵第八支队改编为军区警备团,团长吴扬。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