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年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91
颗粒名称: 许地山年表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0
页码: 112-121
摘要: 二月十四日丑时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侧的窥园里。先生名赞堃,号地山,乳名叔丑,行四,笔名落华生。岁地山四叔南雅公卒。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因日寇侵台,六月随父亲离台南。在日寇追赶下,出安平,乘竹筏转乘轮船内渡到汕头,全家迁回大陆,在福建龙溪(漳州)落户。庶出五弟叔未,六弟叔丁生。台湾人民反对割属日本,反日斗争此伏彼起。从吴献堂先生发蒙,读私塾。父改任徐闻县知事,迁居徐闻寓所。父卸徐闻县职,授广州三水县,未任,委赴钦州查案。因父调任阳江同知,移居阳江。假日赴三水省亲。年初与台湾省台中林季商之妹林月森结婚。五四运动于本年爆发。与茅盾、郑振锋、王统照、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关键词: 许地山 年表

内容

1893年癸巳光绪十九年一岁
  二月十四日(农历壬辰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丑时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侧的窥园里。
  先生名赞堃,号地山,乳名叔丑,行四,笔名落华生。
  1894年甲午光绪二十年二
  岁地山四叔南雅公卒。兄叔甲殇。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1895年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三岁
  因日寇侵台,六月随父亲离台南。在日寇追赶下,出安平,乘竹筏转乘轮船内渡到汕头,全家迁回大陆,在福建龙溪(漳州)落户。
  庶出五弟叔未(赞能,早死),六弟叔丁(赞乔,后习医)生。
  台湾人民反对割属日本,反日斗争此伏彼起。
  1896年丙申光绪二十二年四岁
  从吴献堂先生发蒙,读私塾。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五岁
  因吴献堂回汕头,改从徐展云先生学。
  父南英先生入京,改官知县,往广州禀到,举家迁居广州兴隆坊。
  大伯父梓修殁。
  1898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六岁
  仍从徐展云先生学,妹赞化(蟾花)生。
  1899年己亥光绪二十五年七岁
  仍从徐展云先生学。
  1900年庚子光绪二十六年八岁
  仍从徐展云先生学。
  1901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九岁
  仍从徐展云先生学。
  1902年壬寅光绪二十八年十岁
  父改任徐闻县知事,迁居徐闻寓所。仍从徐展云先生学。
  1903年癸卯光绪二十九年十一岁
  随家迁回广州,住祝寿巷。因塾师徐展云殁,改从倪玉笙先生受业。
  父卸徐闻县职,授广州三水县,未任,委赴钦州查案。
  1904年甲辰光绪三十年十二岁
  因父调任阳江同知,移居阳江。进广东阳江真道小学,兼从倪玉笙读私塾。大兄赞书为厦门同盟会会长。
  1906年乙巳光绪三十一年十三岁
  肄业广东韶午讲习所,仍兼从倪玉笙学。
  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十四岁
  父卸阳江同知任,回广州,住丹桂里。因塾师倪玉笙殁,从韩贡三先生学,始经史。又入随宦学堂。
  1907年丁未光绪三十三年十五岁
  举家移居广州步蟾坊。除在随宦学堂肄业外,兼从塾师韩贡三学经史。
  二哥叔壬(赞元)入黄埔陆军小学。
  1908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十六岁
  居广州和梅宿舍(辟六榕寺内官房数间名为和梅宿舍,为兄弟辈学塾),仍从韩贡三先生学。父改三水县任。假日赴三水省亲。
  1909年己酉宣统元年十七岁
  随宦中学堂肄业。
  1910年庚戍宣统二年十八岁
  十月毕业于广东随宦中学堂。
  二兄叔壬投革命军。三兄叔午(敦谷)往日本东京习美术。
  1911年辛亥宣统三年十九岁
  因家道贫困,开始自谋生活,在漳州任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员。知音律,善琵琶,能谱曲编词。
  父曾任民国首任龙溪县知事。未久,携眷退居海澄县海沧圩,生活窘困。
  武昌新军起义,是为辛亥革命。十一月初十日,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二十岁
  仍任福建省立第二师范教员,月薪六十元。撰《荔枝谱》。
  1913年癸丑民国二年二十一岁
  赴缅甸仰光,任中华学校教员,月薪六十盾。
  1914年甲寅民国三年二十二岁
  仍在缅甸仰光任教,月薪七十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乙卯民国四年二十三岁
  仍在缅甸仰光任教,月薪八十盾。十二月回国,住福建漳州大岸顶。
  父南英先生往南洋苏门答腊棉兰,为张鸿南编辑传略。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二十四岁
  在漳州华英中学校任教,月薪六十元。曾加入闽南伦敦会(基督教会),渐不满其教义,开始有志于宗教比较学。
  1917年丁巳民国六年二十五岁
  任福建省立第二师范教员,兼附小主理,月薪八十元。暑假后,往北京,入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
  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二十六岁
  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肄业。
  年初与台湾省台中林季商之妹林月森结婚。年底生女〓新。
  父南英在异域(因欧战期间,无船可归)病故。葬于苏门答腊。当地称南英先生墓为“诗人之墓”。
  1919年己未民国八年二十七岁
  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肄业,积极投入“五四”运动,是几个学校的代表,经常组织会议,反封建礼教,争民主自由。其时,地山奉行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空山灵雨》中的《落花生》一文,就表达了这种思想:“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主张不做“伟大体面”之人,要学落花生,做有用的人。
  五四运动于本年爆发。
  1920年庚申民国九年二十八岁
  毕业于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又入燕大神学院,研究宗教。十月,回福建漳州接夫人林月森母女去北京,途中林月森病重,客死于上海。
  与郑振锋、瞿秋白、耿济之、瞿世英等常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看书,共同编辑青年读物《新社会旬刊》。地山早期作品就在这个刊物上披露。参加教育部读音统筹备会。
  1921年辛酉民国十年二十九岁
  在藏京天学神学院研究宗教。与茅盾、郑振锋、王统照、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时,燕京大学也成立文学研究会,参加者有富汝培、谢婉莹(冰心)、凌瑞棠(淑华)、李勖刚等。
  地山就学期间,与张锡三同寝室,书籍堆积满屋,名其室为“面壁斋”,以示专心读书。
  本年以落华生笔名,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命命鸟》,此后又发表《商人妇》、《换巢鸾凤》、《黄昏后》等短篇小说。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发起组织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
  1922年壬戍民国十一年三十岁
  在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得神学士学位。任燕京大学助理,月薪七十五元。又任平民大学教员,月薪六十元。写《我对于《孔雀东南飞》的提议》(载《戏剧》第二卷三期。)
  一月,编散文四十四篇,定名《空山灵雨》,并自撰《弁言》:“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在睡不着时,将心中似亿似想的事,随感随记……”。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缀网劳蛛》等。
  1923年癸亥民国十二年三十一岁
  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及宗教比较学。
  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无法投递之邮件》、《海世间》、《海角底孤星》、《醍醐天女》及诗《女人我很爱你》等。
  1924年甲子民国十三年三十二岁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得文学硕士。因不惯美国生活方式,九月,转入英国伦敦牛津大学研究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及民俗学等。
  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诗《看我》、《情书》、《邮简》、《做诗》、《月泪》、《枯杨生花》等。结识老舍,鼓励他写小说《老张的哲学》,并介绍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5年乙丑民国十四年三十三岁
  继续在牛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撰《中国文学所受的印度伊兰文学的影响》,载《小说月报》十六卷七号。曾写新诗《牛津大学公园早行》,用粤讴形式,独具风格,载次年《小说月报》第十七卷十号。
  地山草稿有《落华生舌》,存诗十余首,未刊。
  1926年丙寅民国十五年三十四岁
  在英国牛津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在牛津图书馆搜集许多关于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交涉史料,编纂为《达衷集》,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十月回国时,到印度罗奈城印度大学研究梵文及佛学。
  1927年丁卯民国十六年三十五岁
  抵北平,在母校燕京大学文学院任助教,月薪一百三十元。
  编写《佛藏子目引得》三册,燕京引得社出版。撰《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载《小说月报》十七卷号外。写诗《我的病人》,发表于《小说月报》十八卷二号。此后,文艺创作渐少,专心于宗教比较学的研究,准备编写道教史。
  1928年戊辰民国十七年三十六岁
  任燕京大学文学、宗教学院副教授,月薪二百元;在北京大学兼授印度哲学;又在清华大学兼授人类学,曾率领燕京大学学生去上海等地作疍民(即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调查。业余译《孟加拉民间故事》,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民间故事二十一篇。又写《在费总理底客厅里》,载《小说月报》十九卷十一号。
  经熊佛西、朱君允介绍,与周俟松女士(湘潭周大烈〔印昆〕之女)相识。俟松一九二八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曾在湖北武昌一女中任教,暑假抵沪。地山与俟松约定,回北京结婚。
  1929年己巳民国十八年三十七岁
  仍任教于燕京大学,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课。着重研究印度宗教史、民俗学。写《道家思想与道教》,载《燕京学报》第二期。写《燕京大学校址小史》,载《燕京学报》第六期。
  五月一日,与周俟松结婚。住北京石驸马大街。婚后,俟松在北京女高师附中教数学。
  1930年庚午民国十九年三十八岁
  在燕京大学,擢升为教授,月薪三百六十元;仍兼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写《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珈派之“因明”》、《大中磬该文时代管见》及《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文,载《燕京学报》三期、五期、十八期。
  曾为音乐出版社谱写歌曲,在北京印出,内容有民间歌谣以及古迹纪实、歌颂劳动等。写有儿童故事,如《萤灯》、《桃金娘》等。打算编写《中国服装史》,搜集不少古画影印本和照片,做了很多卡片资料,惜未写成。还搜集了我国历代货币古钱,打算进行研究(资料存燕京大学)。
  二月八日,由鲁迅、田汉、郁达夫等五十二人签名发起的中国自由大同盟成立。
  三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上海。
  1931年辛未民国二十年三十九岁
  教学之余,专心撰写《中国道教史》上卷。叙述道教起源及秦汉道家、张陵及丹鼎哲学等,凡七章。两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子周苓仲出生于北平,从母姓。
  1932年壬申民国二十一年四十岁
  除教学外,撰写《云笈七签校异》,正其谬误,为深入研究道教史作充分准备,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
  石驸马大街寓遭火灾迁至景山西街。
  1933年癸酉民国二十二年四十一岁
  燕京大学实行教授间隔五年休假一年的制度。地山应中山大学遨,前往讲学,俟松同往。途经台湾,逗留多日,拜会庶母和亲友,目睹在日寇铁蹄下之台湾亲友的苦难,感慨殊深。所携南英先生诗集《窥园留草》印本,几被日寇抄没,经交涉后始放行。在台南瞻仰故居。离台去广州。在中山大学讲学时,有教授倡议“中学读经”,地山力持异议,指斥其害。年底,地山往印度,绕道苏门答腊,扫父墓。
  是年初,女许燕吉生。
  一月十七日蔡元培、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六月,杨杏佛被刺。
  十月,国民党政府发出查禁普罗文学的密令。次月,开始大规模袭击进步文化界。
  1934年甲戌民国二十三年四十二岁
  年初,去印度大学研究宗教及梵文,年底回北京。曾撰《印度文学》一书,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译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两本印度故事集。是年,岳父周印昆先生逝世,享年七十又二。地山回北京后,仍住景山西街。写《人非人》等,载《文学》二卷一号。
  十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乙亥民国二十四年四十三岁
  燕京大学教务长司徒雷登排挤进步教授,解聘地山。适香港大学登报招聘中国文学教授,地山符合条件(留学英国、能英语、粤语、普通话),毅然前往。举家南迁,住香港罗便臣道125号。写《近三百年来的中国女装》,连载于五、六、七、八月天津《大公报》。
  三月,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被捕,六月就义。当时,地山曾集合友好,多方营救,要求释放未成。
  十二月九日,北平学生反对成立冀东汉奸卖国反动政府,掀起“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
  1936年丙子民国二十五年四十四岁
  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港大中国文学课原以晚清八股为宗,教授四书五经、唐宋八家及桐城古文。地山就任后,参照内地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文学、史学、哲学三系,充实内容,文学院面目为之一新。任教凡七年。
  曾带领香港大学中外教授及学生共二十余人,往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参观。
  和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交往密切,徐悲鸿曾住家中。地山曾协助一些画家举办画展,如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关良、王济远等。司徒乔、关山月、沈尹默等皆有作品馈赠地山。曾与宋庆龄同为戴爱莲、叶浅予证婚。协助举办过中国古代竹简展览、古玉展览,等等。
  十月十九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
  十二月十二目,西安事变发生。
  1937年丁丑民国二十六年四十五岁
  任职香港大学期间,努力社会文化活动,历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港大法兰斯教授曾遨约地山同送药往延安(由中国福利会筹措),惜请假未准,深为遗憾。
  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开始。地山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走出书斋,走上街头讲演,写文章,深夜帮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并与汉奸作斗争。国民党反动派驻港官员请地山赴会撰文,都遭到地山拒绝。他们扬言要害地山,地山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尝对家人说:“我要活,还要活得更好些!”
  1938年戊寅民国二十七年四十六岁
  仍任香港大学教授。任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又任新文字会理事,撰写提倡新文字运动文章,认为“中国文字不改革,民族底进步就有影响。再进一步说,推行注音字母还不够,非得改用拼音文字不可。”
  与沈雁冰、胡愈之、陈寅恪、金仲华、邹韬奋等时有往还。
  蔡孑民先生病逝于香港,地山协助安排善后。
  本年,长女〓新结婚。
  1939年己卯民国二十八年四十七岁
  仍任香港大学教授。每周任课二十小时以上。
  历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委员,热心支持文化教育事业,不遗余力。业余时间准备编纂梵文辞典,惜未完成。时有燕京大学毕业生严女士每日来缮写卡片,已写成三箱。后由香港运回,现存北京佛教会。又撰写《扶箕迷信底研究》,目的在破除迷信,这是道教史研究中的副产品。空余时间,还读日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嗜书爱学,不知疲倦。
  为香港大学女生演剧筹赈,写历史话剧《女国士》,演出后颇受欢迎。
  1940年庚辰民国二十九年四十八岁
  除教学外,撰写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后由杨刚送往《大公报》发表;一九四六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影响颇大。《扶箕迷信底研究》脱稿,商务印书馆出版,胡愈之作序。还结合时势,发表演讲,并写短文十五篇,定名《杂感集》,一九四六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编写历史话剧《凶手》,载一九四〇年《宇宙风》百期纪念号。又写独幕剧《狐仙》和粤语剧《木兰》。曾计划创办业余知能学校,提倡业余之人教业余之人,手草缘起,拟订章程。即使盛暑也不休息,尽力于文化学术事业。
  仍从事道教研究。与社会贤达柳亚子等来往密切。
  郑振铎评价地山这时期所写的作品,认为“风格和题材都变得尖锐得多,现实得多。”(郑振铎:《〈许地山选集〉序》)地山《铁鱼底鳃》发表后,郁达夫特地在他主编的新加坡《华侨周报》上转载,他说:“象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是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求之于一九四〇年的英美短篇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
  1941年辛巳民国三十年四十九岁
  地山在香港期间,坚持团结,坚持抗战。皖南事变后,他和张一麟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在暑假期间,为了集中精力完成《道教源流》,独往沙田蘖园埋头写作。工作过度,疲劳致疾。七月二十八日从沙田回家,次日下午,去视察华桥中小学教师暑期讨论会,晚接待蔡孑民夫人来访。深夜,忽然背痛,出汗呼吸迫促,家人为之按摩。经医诊断为心脏病。在家养病。病中仍以笑谈答谢友人慰问。八月四日下午二时,神色骤变,呼吸困难,医生闻讯于二时一刻赶到寓所,时地山心脏已停止跳动,与世长辞了。终年四十九岁。当日下午四时许,宋庆龄先生送来花圈,与遗体告别。
  八月五日午时大殓。俟松率子女和亲友百余人向遗体告别。下午三时,移灵于香港大学礼堂,学校降半旗,港九钟楼鸣钟,以示致哀。港大校长史乐施报告地山生平事略,深表悼念。参加祭灵的有:颜东庆、王云旦、周寿臣、叶恭绰、马鉴、梅兰芳、陈君葆、陈铁一、费招若兰、何艾令、史乐施、张一麟等。香港大学教职工和学生、燕大旅港同学、北大同学会、保卫中国大同盟、中英文化协会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进会、新闻记者公会以及香港和广州的四百余组织近千人参加祭仪。四时举殡,由弟子扶灵出堂,安置灵车,葬于香港扶林道墓场。俟松率子扶绋,默视下芝,五时始毕。
  八月二十一日下午三时,由全港文化界组织在加路连山孔圣堂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会。宋庆龄先生送了花圈。追悼会由张一麟致词,叶恭绰宣读祭文,马鉴报告生平事略。花圈、挽联甚多。十一月九日,新加坡华侨及各界人士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追悼会,郁达夫、徐悲鸿等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或挽联。
  地山殁矣!所著《道藏子目通检》生前曾送交香港商务印书馆付印。日寇占领香港后,把印书馆藏稿室改为马厩,地山三万张稿卡散失无遗。这真是终生憾事,无可弥的损失。
  (转自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文教资科简报》总第96期。本和有删节)。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俟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许地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