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的品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90
颗粒名称: 落花生的品格
其他题名: 许地山生平散记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08-111
摘要: 今年是我国作家许地山逝世四十周年纪念,凡是读过他写的《落花生》的人,都会喜爱这篇朴素无华,清新怡情的散文小品,对这位“五四”时代拓荒者之一,我国早期著名的新文学作家产生由衷的敬爱。他具有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正如他在《落花生》中写的:“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他主张不做“伟大体面”的人,要象落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他就是以自己一生四十九个春秋来身体力行的。父亲许南英居住台南,素好自称“台南南英”。当时许地山年方三岁,因迁居途中,在轮船上爬攀绳索,不幸跌下,左臂脱臼,由于接骨不正,影响到后来左臂长期活动不自如。
关键词: 落花生 品格 许地山

内容

“群英如许,落华生,蔬果供蓬门。”
  ——端木蕻良《挽许地山》
  今年是我国作家许地山逝世四十周年纪念,凡是读过他写的《落花生》的人,都会喜爱这篇朴素无华,清新怡情的散文小品,对这位“五四”时代拓荒者之一,我国早期著名的新文学作家产生由衷的敬爱。他具有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正如他在《落花生》中写的:“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他主张不做“伟大体面”的人,要象落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他就是以自己一生四十九个春秋来身体力行的。
  许地山于一八九三年二月出生在台南府延平郡王祠侧的窥园里,名赞堃,乳名叔丑,地山是他的号。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四。他的远祖许超,早在明代就从大陆渡海迁居台湾。父亲许南英居住台南,素好自称“台南南英”。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许南英任清朝驻台湾筹防局统领,扼守台南,激于民族大义,奋起抗日,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战争失利,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富有爱国思想的许南英,不愿做亡国奴,抛弃全部财产,带领一家迁回大陆,在福建省龙溪县(即现今漳州市)落户。当时许地山年方三岁,因迁居途中,在轮船上爬攀绳索,不幸跌下,左臂脱臼,由于接骨不正,影响到后来左臂长期活动不自如。
  一八九六年,四岁的许地山,在漳州入私塾,启蒙老师是吴献堂先生。第二年,因父亲出任广东知县,全家便迁居广州。到一九〇五年,许地山入广东韶午讲习所肄业,隔年,进旅粤中学(原名随宦学堂)。四年后毕业,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广州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在当时形势的影响下,富有进步思想的许地山,毅然剪掉辫子,投身革命活动。
  许地山兄弟们在少年时都爱好文艺,常写一些旧体诗词。许地山自己还喜爱音乐,善弹琵琶,能谱曲编词。他小时候虽然比较顽皮,但学习十分认真,兄弟间常常比赛成绩,往往一夜用功到天亮,不知疲倦。当清王朝濒临末日之时,许地山的二兄叔壬投身革命新军;三兄叔午东渡日本,在东京学习美术。父亲辞官后于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携家迁回漳州。辛亥革命成功,许南英曾出任民国首任龙溪县知事。不久,他便辞官携带眷属退居海澄县海沧圩,住了几个月,旋又搬到集美作短暂居留。由于家庭贫困,许地山那年十九岁,就开始走上独自谋生的道路,和日本归来的三哥,一起在石码的眉麓小学当了几个月的教员。一九一二年,许家再迁居漳州后,许地山就在漳州的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
  许地山生活在福建,熟悉闽南的风土人情,他爱上这里的一草一木,闽南风物在他的心田里留下深深的印象,这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留有鲜明的痕迹。他早在一九一二年任二师教员时,就写了一篇《荔枝谱》,文中提到“而蔡君谟(注:即蔡襄)荔枝谱,自陈紫以下十二品,虎皮以下二十品,言荔子纂详,而不及漳之绿荷包”。可见他对漳州物产等十分熟稔。可惜此文未刊登出版,手稿散失。据查一九四二年编缉的《龙溪新志》初稿第一辑“轶闻”部分记载,许地山的《荔枝谱》“征引繁博,未见付梓”,这是十分可惜的。在这部新志的“文征(文)”部分,载有署名“龙溪许地山”所作的《春的林野》、《落花生》和《窥园先生(注:即许南英)诗传》三篇文章。他的名作《落花生》取材于闽南;收在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里的早期作品,也多以闽南或广东、南洋为背景,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许地山曾于一九一三年一度去缅甸仰光中华学校任教,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便又回到祖国,仍定居漳州,住在大岸顶,任华英中学教员。这时,他曾加入闽南伦敦会,成为一个基督教徒。但是,通过接触了解,他逐渐不满其教义,渐不信仰,开始萌长研究宗教的志向,这对他后来从事佛教,道教的研究、比较,以及译著宗教著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许地山,在一九一七年暑假辞去教职后,便到当时北平的燕京大学读书。隔年,许家有二件事:一是年初他从北平回到漳州,与台中林季商(祖密)的妹妹林月森结婚;一是他的父亲许南英因欧战滞留南洋,病故于苏门答腊。
  许地山在北平非常勤奋地读书和写作。卧室里堆满书籍,他自题室名为“面壁斋”。由于许地山常穿自己设计的长仅及膝,对襟不翻领的棉布大衫,蓄着山羊胡子,又爱写钟鼎文或梵文,因此同学多戏称他为“三怪”;也有称他为“莎士比亚”、“许真人”的,他都微笑以对。平日里,他能文善诗,谈笑自如,有时讲普通话,有时讲闽南话,有时又讲广州话,风趣横生,和蔼可亲,人多喜欢跟他接近。
  一九二二年,许地山获得文学士、神学士学位,在燕大任教一年后,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六年间,先后去美、英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和梵文。在此期间,他仍致力于新文学创作,《醍醐天女》等都是当时的作品。自一九二七年国外回来后,他就一直在母校燕大任教。至一九三五年间,因参加进步活动受迫害而被解聘,他便接受香港大学的招聘,毅然带着全家前往香港。从此,他在香港任教和写作,参加爱国进步活动达七年,直至一九四一年八月因心脏病猝然发作与世长辞。
  许地山对福建有着深厚的情感。自他离开漳州,远在北平时,每逢假期,仍然常回漳州探亲。每次回来,总要遍访亲友,促膝叙谈,如若一次未得晤面,常常再次走访。同时每回都与留在漳州的老母、兄嫂、侄儿等合影留念。一九二〇年十月,他曾回漳州接夫人林月森和长女许 新去北平。不幸途经上海时,林月森忽得重疾,病故于沪。许地山最后一次回到漳州,是在一九三五年去香港之前,那时他生母已经去世,与兄嫂等人晤面话别。他是一九二九年经熊佛西、朱君允介绍,与周俟松在北平结婚的。当一九三三年春,许地山曾偕同周俟松回过台湾一次,在台北、台中和台南住了十几天,探望久别的出生地和亲友们,看望白发苍苍的庶母,和前妻的哥哥林季商。他带去了他编纂的父亲许南英生前的诗集《窥园留草》,分赠给亲友,向当时还处在日本占领下的亲朋介绍大陆情况,共叙怀念祖国之情,说明台湾是祖国的领土,终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怀抱。亲人们则送给他一尊郑成功的雕像,寄托着盼望回归祖国的殷情。
  许地山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在散文集《空山灵雨》“弁言”中所说的:“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他的早期作品,留下有宗教的印记。自从抗日战争以后,他离开了经院派,走向人民的行列。他的后期作品,表现出坚实的现实主义。可是,正当作家向更高的台阶上升的时候,竟结束了生命。许地山在不到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许多作品,除小说、散文、诗歌外,还有剧本、翻译、中外民间故事和宗教著作,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瑰丽的财宝。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熊寒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许地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