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龙溪中学校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86
颗粒名称: 福建省立龙溪中学校沿革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89-92
摘要: 漳州第一中学的前身,是福建省立龙溪中学校。从清末的漳州府中学堂算起,到现在已有七十多年。由于历次学制改革,校名更易及人事变动,情况不断变化。我在这个学校连续服务过四十多年,谨将亲身经历及师友记忆,并采访有关史料写成此文,略述其沿革,以供参考。福建省立龙溪中学校,由福建省龙溪初级中学校与福建省立龙溪高级中学校两校合并而成。创办人是漳州知府傅衮,以吴一鹤为监督,开办两班:予科一班修业年限一年,正科一班修业年限三年,学生计二百余人。创办人是汀漳龙道尹李仲平,以吴朝珪为监督,来往南洋向华侨募捐二十余万元为经费,学生三百余人。
关键词: 福建省 龙溪中学校 沿革

内容

漳州第一中学的前身,是福建省立龙溪中学校。从清末的漳州府中学堂算起,到现在已有七十多年。由于历次学制改革,校名更易及人事变动,情况不断变化。我在这个学校连续服务过四十多年,谨将亲身经历及师友记忆,并采访有关史料写成此文,略述其沿革,以供参考。
  福建省立龙溪中学校,由福建省龙溪初级中学校与福建省立龙溪高级中学校两校合并而成。初中部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当时科举尚未废除,学校名为漳州府中学堂,校址在城北紫芝山的芝山书院,与开元寺相毗邻。创办人是漳州知府傅衮,以吴一鹤为监督,开办两班:予科一班修业年限一年,正科一班修业年限三年,学生计二百余人。高中部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当时科举已废学校方兴,校名为汀漳龙师范传习所,校址在城南威镇阁(即八卦楼)边的丹霞书院。创办人是汀漳龙道尹李仲平,以吴朝珪为监督,来往南洋向华侨募捐二十余万元为经费,学生三百余人。
  一九〇七年春(光绪三十三年),汀漳龙师范传习所改名为汀漳龙师范简易科,增办附属小学堂,设在丹霞塘畔奎文阁。
  一九一二年(清宣统三年),学部通令各省废止师范简易科,遂改为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因吴朝珪病卒,再委陈之麟为监督,仅办本科三班。
  一九一三年,漳州府中学堂与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合并改称为漳州府中学堂,校址在丹霞书院。由教育会公推陈炳煌为校长,由陈林淞代理。同年夏,陈林淞出任漳浦县长,省教育司委吴春元接任,再分别改称为汀漳龙师范学校(五年制)两班,与漳州府中学校(四年制)四班,学生人数大大发展,办理较为完善。一九一五年秋,吴春元去职,由王廷赞接任。
  一九一六年秋,师、中两校都归省办,汀漳龙师范学校改称为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五年制),省派黄思培为校长。分为予科与本科,予科修业年限为一年,学生毕业后经甄别试验及格,得升入本科。本科修业年限四年,学生有享受公家供膳待遇,并在寒暑两季发给制服各一套。到毕业时可前往江浙两省参观教育,旅费由学生原籍县政府发给。
  一九一八年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割踞漳州统治之后,有不少进步人士来漳进行新文化活动,当时第二师范学校学生,在课程上也学习社会主义学科,接受进步思想,自觉组织学生自治会,进行革命活动,出版《二师周刊》,组织二师书报服务团,介绍省内外新书及闽星报社书刊。组织工学会在课外时间阅读书报,以及制作教学文具物品,设印刷部印刷薄笈、信封、信笺供应学生应用。还时常演出革命话剧,如苏联剧本《夜未央》……等。
  一九二〇年附设龙溪县单级教员养成所一班,一年后结束,一九二一年再办龙溪县理教专修科(一年制)一班,两校经费均由龙溪政府负担每月四十元。教学由二师教师兼任,每月各津贴十元。同年理数专修科并入龙溪县立高初级中学,学校简称五校。由龙溪县立师范甲种工业、甲种农业、甲种商业及理数专修科等校合并。
  漳州府中学校改称为福建省立第八中学(四年制),省方委任陈启基为校长,校址在丹霞书院,学生数人骤然增加。
  一九二〇年,师范、八中两校再分开。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校(初中部),迁移芝山东麓原净众院旧址。至一九二二年添建校舍一座。楼上教师宿舍,楼下各部门办公室,并修葺原万寿宫旧址为膳厅。一九二三年,除办四年制以外,还增办三三制班级,复建学生宿舍一座。
  一九二五年校长陈启基离职,先后继任者有施荫棠与林有壬。在原有一九二六年初中三三制之外,增办高中一年级一班,以后并入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次年,当第一次大革命北伐军奠定福州之后,成立福建省政务委员会。在教育事业方面建立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员会,通令全省各省立学校暂时停办,奉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员会通令: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不久又增办初中两班,学校行政改为委员制,原师中两校校长同时去职。第三高中由陈开泰为校务委员会主席委员,陈张煌任教务主任,郑祥鸾任学监,吴春元任庶务主任,郑玑等为委员。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第八初级中学校,委任吴玉德为校务执行委员会主席委员,黄宗钧、郑江涛、季永绥、林有壬等为委员。后季水绥、林有壬相继离职,以陈学朱、蔡师尧补充。
  一九二八年二月恢复校长制,福建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省,仍委陈开泰继任校长。后因办理不善去职。
  一九二九年福建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龙溪高级中学校,委任陈良玑为校长。当时的班级数是九班,学生一百七十五人,教职员工三十人。福建省立第八初级中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龙溪初级中学校,校长吴玉德,班级六班,学生二百一十五人,教职员工二十二人。
  一九三〇年,福建省立龙溪高级中学校校长陈良玑离职,省委派沈裕康接任。厅令高初两校台并,在接收初中部时学生群起反对,满城遍贴打倒沈裕康标语,教厅乃派许训熏为初中部主任,延至是年十月间才合并,校名改称为福建省立龙溪中学校。为了办学方便,高级中学乃迁移芝山,初中部校舍由龙溪县政府主办,将高中部全部校舍出让给地方绅商,开设霞薰饭店旅社及娱乐场所,所得款项四万六千元,新建校舍三座,即现漳州第一中学的新华楼、五爱楼、生物室旧址。
  一九三一年沈裕康病故,由庄观澜继任校长。班级有九班,学生一百六十人,教职员三十人。
  一九三四年八月教育厅新办一所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当时因校舍尚未建筑,为节约经费开支,乃与龙溪中学校合并。时班级计十五班,学生三百六十六人,教职员五十一人。一九三五年八月两校分开,省厅另派尹日新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校长。是年省立龙溪中学校校长庄观澜病重,校务由教务主任徐文彬代理。
  一九三六年八月省派王秀南任省立龙溪中学校校长,当时班级数十四班,学生数三百九十人,教职员四十三人。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开始,学校奉令内迁到长太县岩溪圩,附属小学至此停办,时班级十三班,学生五百零三人,教职员三十二人。
  一九三八年王秀南调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由苏克惠继任。时班级十三班,学生五百八十人教职员三十三人。
  一九三九年苏克惠调任福建省立南靖师范学校,校长由郑玑继任。时班级十二班,学生五百六十二人,教职员三十人。一九四〇年春,厦门失陷。省令再内迁漳平县永福圩。时班级计十三班,学生六百五十六人,教职员三十二人。
  一九四一年,学校迁回南靖县水潮乡。这时班级计十三班,学生七百九十五人,教职员三十七人。
  一九四二年八月,郑玑调任福建省立南靖师范学校,由谢新周接任校长,这时班级数十五班,学生数八百八十一人,教职员四十五人。一九四三年班级数增至十六班,学生数一千零三十一人,教职员五十人。这年二月间迁回南靖县靖城镇,并在华安县仙都乡设立分校。这时班级数计十七班,学生一千零三人,教职员五十四人。
  一九四五年九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本市。因在抗战期中校舍遭受敌机炸毁,只剩一座五爱楼。还有一座较完整校舍,竟被国民党驻军全部拆卸,将材料移去建筑南坑营部,这种军队保家卫国不足,蠹国殃民有余。又因学校用具往返迁移搬运中损失很多,一时未能尽复旧观,高中部暂借在南山寺上课;初中部校舍借用前福建省立龙溪职业学校旧址。(现漳州第二中学)。
  班级有十七班,学生一千零五十一人,教职员四十九人。到一九四六年校舍修建完成,才迁入现在校址。这时班级十七班,学生九百五十一人,教职员五十二人。一九四七年班级十八班,学生八百四十人,教职员五十一人。一九四八年班级十九班,学生九百七十三人,教职员××人。一九四九年班级十九班,学生一千一百二十九人,教职员××人。是年九月十九日漳州解放,军统特务分子谢新周在解放二个月前托病赴厦就医逃亡台湾,其职务由教务主任杨振藩代理,到一九五〇年二月,奉龙溪专员公署委任为校长,李传业为付校长。这时班级十七班,学生八百六十二人,教职员××人。一九五二年七月杨振藩离职,以后改名为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施仁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