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芗剧的正名与新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85
颗粒名称: 丁、芗剧的正名与新生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86-88
摘要: 一九四九年九月漳州解放后,闽南还有许多戏班。厦门还有歌仔戏“霓光班”,是一九四七年以后从台湾到闽南演出,在一九五〇年四月参加厦门市委宣传部举办的“艺人训练班”学习。了解到班主李冬生,为招来生意亲自编演《封神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扮演铁拐李,背个铁葫芦,里面装满炸药,违反舞台操作,用脚上电线接触电源。铁葫芦受高热爆炸,致李腰、肚炸开当场毙命,铁片炸伤演员陈玛玲等人,造成戏台炸毁,死伤数人的严重事故。戏台无法演出只好停业,为做好善后工作,由专署文教科拨专款建置“漳州人民剧场”,举办艺人学习班,轮流调训各剧团艺人;一面演出维持生活,同时学习文化。一面排演新戏,交流剧团艺术经验。
关键词: 芗剧 艺术通史 漳州

内容

一九四九年九月漳州解放后,闽南还有许多戏班。如龙溪的“艳芳春”班,程溪的“笋仔班”,石码的“豆花班,”同安的“福金春”班,厦门的“朱勤芳”班。邵江海等人到泉州、惠安以后随剧团四散流落。厦门还有歌仔戏“霓光班”,是一九四七年以后从台湾到闽南演出,在一九五〇年四月参加厦门市委宣传部举办的“艺人训练班”学习。不久,来到漳州的“良友戏院”演出(搭竹篷戏台在九龙饭店内),在八、九月间发生“爆炸事件”。当时,我还在东山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工作,地委调我到龙溪专署文教科,以漳州军管会文教部代表名义,到“霓光班”蹲点做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到班主李冬生,为招来生意亲自编演《封神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扮演铁拐李,背个铁葫芦,里面装满炸药,违反舞台操作,用脚上电线接触电源。铁葫芦受高热爆炸,致李腰、肚炸开当场毙命,铁片炸伤演员陈玛玲等人,造成戏台炸毁,死伤数人的严重事故。戏台无法演出只好停业,为做好善后工作,由专署文教科拨专款建置“漳州人民剧场”,举办艺人学习班,轮流调训各剧团艺人;一面演出维持生活,同时学习文化。一面排演新戏,交流剧团艺术经验。
  从一九五一年一月到四月举办三期,参加学习人员有“艺光班”、“艳芳春”、“新春班”艺人共一百四十六人,结合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大运动,排演《白毛女》、《血泪仇》、《台民泪》三个现代剧和许多小戏。五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后,酝酿组成“漳州芗剧实验剧团”,采取私营公助的方式,由龙溪专署文教科直接领导,随“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到闽西南各地进行慰问演出半年多,共演出一百多场新戏,扩大观众面,受到普遍赞扬。过去云霄、漳浦、诏安、平和、东山及龙岩都未见过芗剧,这次演出到处反映很好,受到热烈欢迎,扩大影响到闽、粤边区各地城乡。
  一九五二年夏天,龙溪专署文教科派我到剧团筹备参加“福建全省第一次地方戏曲会演”工作。由漳州实验芗剧团组成代表队,演出芗剧《白毛女》、歌仔戏《陈三五娘》、古装《彩虹万里》等剧目受到好评。这次会上对剧种名称有人认为:“芗剧”的定名缩小剧种区域,应称为“乡剧”更为普遍,通用闽南地区。有人要求改为“歌仔戏”或“改良戏”、“子弟戏”之类,又不很妥当。
  同年十二月底到一九五三年初,福建省文化局在泉州举办“福建戏曲研究班”,由我带龙溪专区各剧种艺人三十多人参加学习,对各剧种的历史沿革和艺术流派、风格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回来以后,各剧团进行“民主改革”,建立各项合理制度。漳州实验芗剧团定为全省重点辅导剧团。此时,还有厦门群声芗剧团、厦声芗剧团、福金春剧团、同安大众剧团、漳州市笋仔芗剧团等六个民间专业芗剧团。
  一九五四年举办“福建省第二次地方戏曲会演”以后,从漳州、厦门、同安三地区的芗剧团抽调人员五十多人集中在漳州(第四中学校舍)排练,由省派“芗剧辅导组”协助筹备,参加同年举办的“华东区第一届地方戏曲观摩会演”大会。组成福建省芗剧代表队,集中编写、排练演出传统剧《三》家福、《双巡按》、《知县斩按司》、《金鲤鱼》(片段),并以《三家福》获剧目、演员奖。
  一九五五年以后、各地芗剧团形成大演现代剧的高潮,如实验芗剧团的《葡萄丰收》、《东海最前线》;笋仔芗剧团的《金黛莱》、《海滨激战》;群声芗剧团的《结婚》、《破监记》都是比较好的。创作现代剧有《碧水赞》、《一网打尽》、《岛上民兵》、《浯屿英雄传》等,为芗剧创作演出现代生活题材开辟广阔的道路。
  一九五七年开始发掘整理芗剧传统剧目:如《火烧楼》、《加令记》、《审蛇案》、《金魁星》、《春麦记》、《金花女》、《双思钗》、《万花彩船》、《安安认母》、《五子哭墓》、《藕断丝连》、《恶婆婆》等。并编印成《福建省芗剧传统剧目选集》二册,发掘剧目有二百多种。这时的芗剧团己发展到十多个(包括龙溪、海汀、南安、厦门、漳州各县市都有)。各地业余芗剧爱好团体不少于五百个。一九五八年十月,实验芗剧团与笋仔芗剧团合并,成立“漳州芗剧院”。龙溪专区、厦门市和福建省戏曲学校都有专门培养芗剧演员、编导、舞美及音乐人员的科班;或以团带班培养新生力量。成立“青年芗剧团”,坚持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出现欣欣向荣,茁壮成长的可喜局面。一九六九年,在林彪与“四人帮”的迫害下全部解散,直到一九七八年才先后恢复漳州市芗剧团、厦门市芗剧团、龙溪地区芗剧团及龙海、长太、漳浦、华安、南靖等十个剧团。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