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歌仔戏与改良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84
颗粒名称: 丙、歌仔戏与改良戏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83-86
摘要: 台湾歌仔戏形成于近代,公元一八九五年五月,日军侵占台湾以后,台胞受到军国主义者的掠夺、剥削、压迫与屠杀日益加深,怀念祖国的思乡感情更加浓厚。特别是占台湾人口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来自闽南的漳、泉人民后代,利用家乡的“锦歌”以月琴弹唱,抒发台湾人民受迫害的痛苦生活“如泣如诉”,成为很快地流传在台湾各地的“七字仔”调。加上锦歌的“杂念仔”发展为”台湾杂念仔”,锦歌的“五空仔”调名为“大调、背思”,形成系统的“歌仔调”唱腔。开始是流行在民间的“歌仔馆”排场、坐唱,内容多是闽南民间传说的《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姜女》、《郑元和》、《吕蒙正》等剧。
关键词: 芗剧 艺术通史 漳州

内容

台湾歌仔戏形成于近代,公元一八九五年五月,日军侵占台湾以后,台胞受到军国主义者的掠夺、剥削、压迫与屠杀日益加深,怀念祖国的思乡感情更加浓厚。特别是占台湾人口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来自闽南的漳、泉人民后代,利用家乡的“锦歌”以月琴弹唱,抒发台湾人民受迫害的痛苦生活“如泣如诉”,成为很快地流传在台湾各地的“七字仔”调(就是锦歌的“四空仔调”)。由台南的低韵“七字仔哭调”一变为“台湾大哭调”,二变为台湾“小哭调”,三变为“大艋岬哭调”,四变为“小艋岬哭调”,五变为“七字仔反调”,又回到台北高吟的”七字仔正调”;都是采取四度移转的艺术手法,改变其调式与调性,成为独创性的地方戏曲曲调转位法。加上锦歌的“杂念仔”发展为”台湾杂念仔”,锦歌的“五空仔”调名为“大调、背思”,形成系统的“歌仔调”唱腔。
  开始是流行在民间的“歌仔馆”排场、坐唱,内容多是闽南民间传说的《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姜女》、《郑元和》、《吕蒙正》等剧。以后,逢年过节的热闹日子参加“出阵、行唱”,称为:出“歌仔阵”;城镇坊间竞相编印成唱本,名为:唱“歌仔册”;四乡六里竞相传唱,或请友人教习就叫:开“歌仔馆”。从此,“歌仔”就在台湾各地风行一时、成为台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人在唱“歌仔调”时,学看“歌仔册”,懂得祖国的汉字,参加“歌仔馆”的学唱以及出“歌仔阵”的活动,丰富日常的文化娱乐,也寄托了对自己的
  “祖家”——闽南乡土的怀念。
  从台湾来到闽南演出的歌仔戏老艺人张招治,介绍她学歌仔戏的情况说:“十八岁那年(公元一九二二年)我还在演唱‘车鼓戏’(这是由闽南流传到台湾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隔两年,到二十岁开始学‘歌仔戏’。请‘四平戏’师傅来教表情动作;过去都是‘落地索’(即“地下棚”时期)以后逐渐和‘四平戏’合演。上半夜演‘四平’,下半夜演‘歌仔’,这叫做‘半暝反’。用四平戏的服装、台面、场口、乐队和锣鼓、介头,唱‘歌仔戏’受到观众欢迎。先演小戏‘对子戏’(生旦对手戏),再演‘折子戏’(选场或片段)或大戏;以后也演武戏,请京剧艺人来排练或参加演出,有时京剧班也做‘半暝反’。最后四平戏和京剧班都改做歌仔戏班”。一九二六年厦门的局口街,有许多台湾来的商人,发起办个名为“平和社”的业余“歌仔阵”,经常演唱“歌仔戏”,引起附近居民的兴趣,但还没有很大影响。
  一九二七年有一台“戏仔班”叫“新女班”的,聘请一位专唱“歌仔调”的矮仔宝(原在台湾演“高甲戏”的艺人。后来到厦门卖“咸草橄榄”。他专门用唱“歌仔调”来招引顾客。)来教戏。从此,“歌仔调”便出现在闽南的戏台上。
  一九二八年来自台湾的歌仔戏班“三乐轩”,到闽南的“白礁宫”(在龙海县角尾公社锦宅大队)进香、祭祖,连演三天的“歌仔戏”,轰动了整个闽南。各县到白礁社看戏的“香客”,盛传着来自台湾的乡音“七字仔调”,到处学唱“清早起来天光时……”,据说这是“歌仔戏首次回娘家”。
  同年,从南洋回到厦门演出的戏仔班“双珠凤”,以及“明月园”、“新永春”等戏仔也改唱“歌仔戏”。以后,继“三乐轩”来厦门演出的台湾歌仔戏班,有“霓生社”、“金声团”、“霓进社”、“霓光班”等,影响日益深远。
  同时,厦门的业余“歌仔馆”蓬勃发展,如后岸街的“亦乐轩”、厦禾路(俗称“大王”)的“义乐德”、草仔坂的“福利社”、中山路(俗名“城内”)的“开乐社”等,相继成立四十多馆。居民中学唱“歌仔调”蔚然成风,街头的小商贩也唱“台湾杂念仔”或“卖药仔哭调”招揽生意。
  一九二九年秋天,原厦门“亦乐轩”业余歌仔戏艺人庄益三,邵江海、林文祥,到同安县潘涂社开“歌仔馆”,教唱《孟姜女》等剧。一九三一年,闽南竹马戏“宝德春”艺人载龙发到厦门向“新女班”学“歌仔戏”。回海汀后演出歌仔戏《乌盆记》效果很好、受到内地观众欢迎。从此以后、漳州、龙溪一带的戏仔班或竹马戏班,多改演“歌仔戏”。
  一九三二年春天,台湾来的歌仔戏“金声团”,首次到龙溪、石码的文明戏院(在车仔路头)演出。随后,留在厦门的“霓生社”与“霓进社”歌仔戏艺人,来到漳州的黄金戏院(原址在北京路)演出,扩大了影响。
  漳州、龙溪一带原有的四十多个“子弟戏”班,争先聘请“歌仔戏”艺人为教师,如石码田寮请勤有功(艺名),浒茂城内请王锦泉、卯师,石美北门请“倍师”……。请不到师傅的城乡业余“歌仔馆”,四处争购唱片或唱本学唱歌仔,很快传播到漳浦、华安、长太、南靖、漳平的几百个“歌仔馆”。
  歌仔戏在台湾受到日本统治者的种种迫害,来到祖家闽南以后依然是灾难重重。国民党反动派诬蔑歌仔戏是“亡国之音”、“伤风败俗”,不许他们在闽南各地演出。抗战开始以后,更扬言“凡是抓到演唱歌仔的都要杀头”。不少人被当做“汉奸”治罪,一抓到就“戴纸帽、游街”,这是一九三七年十月的事情。与此同时,日寇在台湾大力取缔“一切中国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久厦门沦陷后,敌伪配合“武营军”强行禁演,张贴告示说:“有谁仍敢演唱者,即将军法制裁”。迫使艺人走投无路,生活无门,有的被迫转业,为了糊口,有些艺人逃到穷乡僻壤谋生。
  当时,还在漳州、厦门演出的,有“丹凤社”、“同意社”、“牡丹社”、“梅兰社”、“凤凰班”等纷纷转向海外,到东南亚一带去演出。到一九四〇年以后,日军南进侵占南洋各地,这些戏班又被解散,艺人被逮捕后送回台湾各地,从此以后,曾一度消声匿迹。
  闽南内地的艺人大多数改行,务农或当小贩;还有一些艺人迫于生计,坚持采用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如京戏、四平、梨园、高甲、竹马、南词、潮音及锦歌的曲调加以改编,名为“改良调”。不敢唱“台湾杂念调”、“卖药仔哭”与“七字仔调”,不再用台湾歌仔戏的主要乐器。用六角弦换“壳仔弦”、二弦换“大广弦”、以洞筲代替“台湾笛”、三弦代“月琴这样听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人们称呼为“改良调”。民间艺人邵江海等人试用锦歌“”。杂碎调”改写成内地“杂碎调”。从杂凑调中选出改编为“走路调”,成为“改良戏”的主要曲调。逐渐在龙溪、海汀一带的农村中盛行起来,由于这样的“改弦换调”,使反动派的“禁戏”找不到借口。开始还怕军警、特务的干扰,有的农民拿着武器站岗、放哨,为保护艺人们演出的安全,他们还想出许多办法以保证顺利演出。
  一九三九年邵江海尝试废除“幕表戏”制度,写成的第一个定型芗剧本《六月雪》(根据《窦娥冤》改编),演出后受到普遍的赞扬。以后陆续写出《白扇记》、《卢梦仙》、《乌白蛇》、《战地啼鸳》、《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认母》等十多本较好的剧目,进一步奠定“芗剧”的艺术基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