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3284 |
颗粒名称: | 丙、歌仔戏与改良戏 |
分类号: | K295.73 |
页数: | 4 |
页码: | 83-86 |
摘要: | 台湾歌仔戏形成于近代,公元一八九五年五月,日军侵占台湾以后,台胞受到军国主义者的掠夺、剥削、压迫与屠杀日益加深,怀念祖国的思乡感情更加浓厚。特别是占台湾人口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来自闽南的漳、泉人民后代,利用家乡的“锦歌”以月琴弹唱,抒发台湾人民受迫害的痛苦生活“如泣如诉”,成为很快地流传在台湾各地的“七字仔”调。加上锦歌的“杂念仔”发展为”台湾杂念仔”,锦歌的“五空仔”调名为“大调、背思”,形成系统的“歌仔调”唱腔。开始是流行在民间的“歌仔馆”排场、坐唱,内容多是闽南民间传说的《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姜女》、《郑元和》、《吕蒙正》等剧。 |
关键词: | 芗剧 艺术通史 漳州 |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