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3283 |
颗粒名称: | 乙、白字戏与子弟戏 |
分类号: | K295.73 |
页数: | 2 |
页码: | 81-82 |
摘要: | 闽南的地方戏曲活动开始于唐、宋,在漳州和龙溪一带通称为“老白字”,漳浦俗称“竹马戏”,都是闽南民间的乡土小戏。明清以来流行在漳州的地方戏曲很多,对“竹马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分为“白字戏”与“子弟戏”两大类。盛行时多至二十多个戏班,长期在漳州各地经常演出。从老白字、竹马戏、戏仔班、歌仔戏、改良仔到芗剧,都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统称为“白字戏”,可以说是芗剧的前身及其源流。另外一大类是“子弟戏”,因为是“唱正音”,用外地的“官话”演唱。其中的“笋仔班”、“艳芳春”、“福金春”等戏班一直到解放后还在演出。 |
关键词: | 芗剧 艺术通史 漳州 |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