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白字戏与子弟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83
颗粒名称: 乙、白字戏与子弟戏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闽南的地方戏曲活动开始于唐、宋,在漳州和龙溪一带通称为“老白字”,漳浦俗称“竹马戏”,都是闽南民间的乡土小戏。明清以来流行在漳州的地方戏曲很多,对“竹马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分为“白字戏”与“子弟戏”两大类。盛行时多至二十多个戏班,长期在漳州各地经常演出。从老白字、竹马戏、戏仔班、歌仔戏、改良仔到芗剧,都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统称为“白字戏”,可以说是芗剧的前身及其源流。另外一大类是“子弟戏”,因为是“唱正音”,用外地的“官话”演唱。其中的“笋仔班”、“艳芳春”、“福金春”等戏班一直到解放后还在演出。
关键词: 芗剧 艺术通史 漳州

内容

闽南的地方戏曲活动开始于唐、宋,在漳州和龙溪一带通称为“老白字”,漳浦俗称“竹马戏”,都是闽南民间的乡土小戏。
  明清以来流行在漳州的地方戏曲很多,对“竹马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分为“白字戏”与“子弟戏”两大类。白字戏是在“竹马戏”的基础上,吸取小梨园(即“七子班”,俗称“戏仔”)的艺术与剧目,发展成为专业化的民间剧团,在闽南各地广泛演出。每年从五月初五出门,要到年底才能回家。每个戏班有演员十七、八人,加上后台人员约三十人左右。开始都是男演员,以后也招收女演员。一般是从八、九岁童龄学戏,到十五、六岁倒嗓后,就不能再当演员,转学乐器或当师傅,带新徒弟。因功底比较单薄,艺术生活不长,加以各地反动统治者的摧残或迫害,社会地位低,生活很难维持,因此许多竹马戏老艺人先后改行或回乡务农。此后的白字戏也逐渐改成“戏仔班”(即唱“小梨园”的“七子班”),如:“新玉顺”、“金玉顺”、“宝德春”、“金玉春”、“宝玉春”、“金瑞春”、“连桂春”、“同一春”、“正桂春”、“连珠”、”合春”班等。盛行时多至二十多个戏班,长期在漳州各地经常演出。直到一九二八年以后,台湾的“歌仔戏”来闽南演出,受到乡亲们的欢迎,这些戏仔班纷纷改唱“歌仔戏”,“戏仔”慢慢地消声遁迹。后来,国民党反动派禁唱“歌仔戏”,这些戏班又转唱“改良仔”,这就是后来的“芗剧”。从老白字、竹马戏、戏仔班、歌仔戏、改良仔到芗剧,都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统称为“白字戏”,可以说是芗剧的前身及其源流。
  另外一大类是“子弟戏”,因为是“唱正音”,用外地的“官话”演唱。如京戏“唱北曲”,四平戏是“湖广腔”,汉戏是“客家腔”。当时,漳州各地城乡,学唱这些地方戏曲的都是工农子弟,利用农闲或业余的时间自娱演唱,所以都叫”子弟戏”,俗称:“唱北管”。从芗江下游的浒茂、石码、崎巷、锦宅、乌屿桥、黄嶂尾、石美、南北门、角美、海汀、珠浦、路边甘、倒港、岭后、潭头以至同安县,从漳州到漳浦,南靖、平和、华安、长太、漳平等地,合计有几百个“戏馆”学“子弟戏”。此较有名的如:南靖县程溪种笋农民发起组成的“笋仔班”,龙溪浒茂社织草工人组成“咸草班”,圆山花农的“水仙班”。,石码镇卖豆腐小贩的”豆花班”,漳州织麻袋工人办的“麻袋班”等;开始都是农忙从事生产劳动,农闲以演戏作为付业收入的“子弟班”。以后,有些演员在表演艺术或音乐唱腔的钻研上有成就,在角色行档比较出名的有:浒茂小生方阿狮,白礁青衣黄遵义、崎巷三花林天赐,北门须生徐其麟……等。经常在漳州各地演出的子弟戏班好比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如“全宝升”、“南宝升”、“金丽华”、“金艺春”、“隆宝升”、”瑞宝升”、“赛宝升”、“新漳升”、“丽春园”、“新艳春”、“金艳春”、“福金春”、“丹桂春”、“新永春”、“艳芳春”、“凤凰春”、“新连珠”、“碧南升”、“东莲春”、“金发春”、“宝德春”、“龙凤春”、“瑞宝春”、“真艳春”等四十多个戏班。其中的“笋仔班”、“艳芳春”、“福金春”等戏班一直到解放后还在演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