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老白字”与“竹马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82
颗粒名称: 甲、“老白字”与“竹马戏”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78-81
摘要: 一九五四年春天,我们在龙溪地区华安县举办的音乐戏剧会演中,看到一种很古老的民间地方戏曲,名叫“老白字戏”,演出古朴、风趣的《番婆弄》。在采访中知道大部分的戏名多叫“弄”,如《砍柴弄》、《搭渡弄》、《士久弄》(即。这水称为“芗江”,漳州也叫“芗城”。光绪年间,六鳌半岛上只有两个“竹马戏”班,到宣统以后,发展到八班。旧镇、佛昙一带有六班,共有十四个班,是个繁盛时期。到了抗战开始以后,由于芗剧的兴起,逐渐替代了老白字、竹马戏的流行。如芗剧老艺人林文良,从小学演竹马戏,以后成为名演员,年纪大转为乐队人员,一九六〇年调到“漳州艺术学校”当教师时,曾记述《我演竹马戏的经过》一文可供参考。
关键词: 芗剧 艺术通史 漳州

内容

一九五四年春天,我们在龙溪地区华安县举办的音乐戏剧会演中,看到一种很古老的民间地方戏曲,名叫“老白字戏”(意思是最早的闽南方言戏曲),演出古朴、风趣的《番婆弄》。在采访中知道大部分的戏名多叫“弄”,如《砍柴弄》(即“刘海砍柴”)、《搭渡弄》(即“桃花搭渡”)、《士久弄》(即
  (“士久戏仁心“)、《刮须弄》、《尾旗弄》等等。服装还保留着宋代的“狭袖、短褐”,女旦头戴“观音遮”,手持绢帕,男角头戴“道士帽”,手持纸扇。脸不抹粉唇涂胭脂,动作以“踏四角头”和“三进三退”为主。曲调纯为村坊俚曲和乡土小调,内容多是男女戏弄的“对子戏”,演员只有形体动作,歌唱全靠后台帮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为了对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做进一步探索,随后来到华安县玉山乡的白玉社,山上的鳌山是畲族聚居的村落,山下正是陈淳的故乡——漳州的北溪,九龙江边的“香州”渡头,(注:“芗”是“香”的古字,同音同义,见《辞海》。这水称为“芗江”,漳州也叫“芗城”。)我们走访了许多老人,据说:这种“老白字”,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至少有二十代人以上(以每一代人三十岁计算,就是有六百多年历史),每年的“春祈”和“秋报”都要演戏,名为“乞冬”(预祝年成丰收的意思);每三、五年“做蘸”就更热闹。因为山区经常请不到戏,祖上立下一条规矩:每年都要自己的子弟演“老白字戏”,代代相传,永不走样,从来不向外面交流演出,自己演戏自家看。
  当我们问起:“演戏的念白为什么不是华安的口音”?老艺人说:“是这样,因为这种‘老白字’戏是从漳浦来的,我们请的戏师傅一定要漳浦人,而且规定要学他们的口音和动作,一点也不能改动,现在演的戏都是原来的老样子”。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线索:唐朝初建漳州郡的所在地漳浦(在一百七十多年后才移到龙溪县来),当年是闽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可能成为“老白字戏”的发源地。从华安回到漳州的一路上,我们沿着北溪走,访问了绵治、上樟、汰内、沙建、上坪等乡,找到一些老年人,问起“老白字戏”的演出情况,他们说:年青的时候还能看到这种‘老白字戏’,在这一带演出也很盛行,三十多年前流行‘子弟戏’以后,就很少看到‘老白字’戏的演出。
  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漳州的老白字戏与闽南竹马戏的基本情况,和流行在闽南浯系各个地区的地方剧种的血缘关系。“竹马”的名称由来很早,从历代的文化史资料中可以找到。
  汉代有过“小儿竹马迎接郭汲归来”的故事;唐代福建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竹马,过南塘”。宋人的《武林旧事》“舞队”条记载:“.杵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唐、宋以来漳州流行的“跋马”(俗称:“竹马灯”),也是古代的民间歌舞形式,用竹扎纸糊的马首和马尾,缚在演员的前身和后臀,点灯夜游成群结队,载歌载舞边演边唱。主要节目是《昭君出塞》,唱词结构近似唐代“变文”,仿闽南歌谣体:如“因着延寿,即会和番,昭君此去,别了金銮……受尽苦痛,亏阮翻山越岭,来到这地——雁门关”。其中有一段“弄君歌”,以丑、旦二角色拟番王与昭君的心情和口吻进行戏弄、调笑。据说“竹马戏”中的《番婆弄》、《尾旗弄》、《刮须弄》都是穿插在这戏里,《王昭君》作为“竹马戏”的主要节目。闽南的俗谚云:“假弄假,弄竹马”,说出了从“竹马灯”演变为“竹马戏”的过程,保持着调笑、戏弄的基本特点,动作集中在上身和手势的“左右摇摆”,加上脸部的“眉目传情”,脚下只是“三进三退”或“转身四向”,这些都是“踏摇”的艺术风格,还保持着“地下棚”(俗称:“落地扫”)时期的特征:如“双出水、双插花”的移转与自旋。服装还是宋代民间“窄袖、狭裤”的农民本色,并不是宫廷俳优的“长袖善舞”。用“竹马”作为戏曲砌末历史悠久,如福建省古老剧种的莆仙戏和梨园戏,较早的演出《陈三五娘》中的陈三,也是“身扎竹马”上场演唱。宋、元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也写明要萧何“骑竹马上”。闽南的老白字戏改称为“竹马戏”,因为戏一开场由四个女孩子扮成“春、夏、秋、冬”;身骑竹马)前胸扎马头,后背扎马尾),手持带青竹叶的小竹枝作为马鞭,奔跑在戏台四角,名为“跑四喜”。各唱一曲“四季春”,这就是闽南习俗称为“乞冬”的竹马戏。
  漳浦的竹马戏,传说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有个泉州的梨园戏班到台湾演出中途遇风浪,在海上翻船后,有几个艺人飘流到六鳌半岛附近,被当地人救活后留下来,教人们学唱“南曲”。帮他们回复“竹马戏”班的活动,开始是业余的文娱组织,大家凑钱建“戏馆”,农闲时学戏、演出,到农忙就下地劳动。因为都是农民子弟,以后发展成职业性戏班,就名为:“竹子弟”、“发子弟”、“玉兰子弟”、“新子弟”等名称。光绪(一八七,五年)年间,六鳌半岛上只有两个“竹马戏”班,到宣统(一九一〇年)以后,发展到八班。旧镇、佛昙一带有六班,共有十四个班,是个繁盛时期。从古雷半岛到漳浦县城,以至漳州、长太、华安、厦门、金门都去演出过。到了抗战开始以后,由于芗剧(当时称为“改良戏”)的兴起,逐渐替代了老白字、竹马戏的流行。如芗剧老艺人林文良,从小学演竹马戏,以后成为名演员,年纪大转为乐队人员,一九六〇年调到“漳州艺术学校”当教师时,曾记述《我演竹马戏的经过》一文可供参考。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