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海外交通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79
颗粒名称: 漳州海外交通初探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75-77
摘要: 《读史方舆纪要》论漳州地理形势曰:“雄据海滨,噤喉岭表,山川清秀,原野坦平,为闽越之南屏,控岛夷之北户。”这种地理特点,有利海外交通的发展。早在唐嗣圣间,就有一个叫康没遮的外国商人来到漳浦县。这比漳州的建置时间还早了三年。“漳浦县有条温源溪,溪中两股泉水并出,一股微暖,一股极热,康没遮曾在此洗澡。”相传他将要洗浴时,投下十枚钱,泉水就升涨起来;洗过浴后,泉水又恢复原状。宋代时,三佛齐统治者多次派遣译为“李”姓的使者来华,因此,县志中的这则记载当为可靠。月港的兴盛,长达一个半世纪以上。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把漳州列为四大通商港口之一,但实际地点是在厦门而非漳州。
关键词: 漳州 海外交通 初探

内容

《读史方舆纪要》论漳州地理形势曰:“雄据海滨,噤喉岭表,山川清秀,原野坦平,为闽越之南屏,控岛夷之北户。”这种地理特点,有利海外交通的发展。
  早在唐嗣圣间(公元684年),就有一个叫康没遮的外国商人来到漳浦县。这比漳州的建置时间还早了三年。“漳浦县有条温源溪,溪中两股泉水并出,一股微暖,一股极热,康没遮曾在此洗澡。”相传他将要洗浴时,投下十枚钱,泉水就升涨起来;洗过浴后,泉水又恢复原状。
  五代时期,也有外国商人来到漳州。《龙溪县志》载:“南唐保大中,有三佛齐国将军李某以香货诣本州易钱,营造普贤院,手书法堂梁上。元祜间,僧喜麟摹其墨迹以示人,无能知者”。三佛齐,系上世纪到十三世纪苏门答腊的古国,是当时中西海上交通间咽喉,国人三分之一经商,很早就与我国友好往来。宋代时,三佛齐统治者多次派遣译为“李”姓的使者来华,因此,县志中的这则记载当为可靠。三佛齐文字有两种,一是梵文,二是用梵文所写的南海语(KaWi语),李将军在普贤院法堂梁上的手笔,很可能属于后一种,故“无能知者”。
  宋代,漳州与泉州、福州,兴化并列为福建四大造船地点,已能建造宽一丈以上的海船。绍兴年间,为纲运的需要,漳州被征用的海船每年达一百二十多艘,由此可见漳州海船之多。南宋时,许多漳州船商到海外诸国经商,但必须到泉州市舶司领取“官卷”才能出海。船舶出海往往经过充分准备,“必先计物货,选择水手,修葺器具,经时阅月,略无不备,然后敢动。”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已有漳州人移居南海异国,宋元两朝交替时期则更多。
  元代,漳州的海外交通又有发展。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朝政府将福建市舶司与盐运司合并为都转运司,管辖福建漳、泉盐货市舶。基督教圣方济各派(即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漳州。
  《天主教传行中国考》写道:“时中国东南滨海省区,圣教久己传到。漳泉一带奉教尤多。其他濒临东海,屡有外洋商船到其地贸易,而热心教士搭商船而至者亦复不少……”。天主教的传入,正是海外交通的产物。元代有更多的漳州人侨居异国,爪哇、苏门答腊、麻叶砽、占城等地皆有漳籍华侨,其中爪哇的漳州人为数极多。
  明代,漳州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期,其所属的月港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海外贸易的中心。
  月港,在漳州府城东南五十里,因其形如月而得名。其地为九龙江出海处,江面开阔,淡咸相接,潮汐吐纳。由月港开船,一个潮水的时间可到九龙江口的圭屿,再半潮即可至厦门,然后驶向外海。因海外交通的有利条件,邑人多以海舶为利。“环寓等商也,独澄之商舶,民间醵金发艅艎,与诸夷相贸易。”从洪武年间开始,明王朝屡次厉行海禁,但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海外贸易是禁遏不住的。于是,民间商人就以走私的形式与封建统治者的海禁相对衡,由于月港本为龙溪县八、九都,地处偏僻的一角,官府疏于防备,附近的一些岛屿、港湾更是官府难于控制的,适合于走私。因此,“四方异客、皆集月港”,私自出洋进行海外贸易,早在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5年),月港就呈现“人烟辐辏”“商贾咸聚”,“方珍之物,家贮户藏”的繁荣景象,成为闽南,一大都会,当时称月港为小苏杭。
  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明政府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置靖海馆,设通判。四十五年十二月(1566年)置海澄县。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取消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从此,月港的海外贸易更加活跃。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盛况空前。当时,每次由月港出海的商船多以百计,少亦不下六、七十艘。船大的宽达三丈六尺,长十多丈;小的宽也近二丈,长约七、八丈。它们经厦门岛,分路驶向东西二洋,满载丝绸、布匹、瓷器、茶叶、铁器、沙糖、纸张、果品等我国名产往东南亚和印度。回航时,又满载胡椒、象牙、沉香、番藤、西洋布、槟榔、樟脂、猿皮等海外异产达一百一十四种以上归来。万历间,有人吟颂这种繁荣景象:“货物通行旅,资财聚富商。雕镂犀角巧,磨洗象牙光。棕卖夷帮竹、檀烧异域香。燕窝如雪白,蜂蜡胜花黄。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利源归巨室,税务属权当。”开禁后,明政府设置督饷官吏,负责税收。起初,每年仅收入银子五、六千两,而万历四年(1576年)已增至万两,至十一年(1583年)反增至二万多两。舶税收入的增多,反映了月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一些国家的商舶也来到月港附近海面贩卖货物,月港的商贾也经常跟他们贸易。但这纯属违法的走私活动。
  明代的月港,不仅是我国东南海外贸易的中心,在明代海外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世界海上交通,国际贸易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到日本长崎等地和天竺(印度)诸国的商船,其船主、水手皆漳州人。由月港开出的船熊载运往南洋各国的我国名产,特别是生丝、瓷器,往往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的商人争购一空,转销到欧洲、美洲、日本等国,活跃了国际市场。由于中国的丝绸大量倾销到美洲市场,导致了西班牙丝绸工业的破产。
  随着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漳州出洋谋生的人骤增。明代,漳籍华侨居地首推吕宋。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吕宋华侨二万五千人,遇难者中漳人占十分之七、八。除吕宋外,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渤泥、日本等地也有漳籍华侨的足迹,
  月港的兴盛,长达一个半世纪以上。天启崇祯年间(1621至1644年)才日趋衰落,逐渐为厦门所代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把漳州列为四大通商港口之一,但实际地点是在厦门而非漳州。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自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