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浮长途汽车始兴公司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66
颗粒名称: 漳浮长途汽车始兴公司史话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9
页码: 66-74
摘要: 陈炯明接受孙中山先生之命,率粤军入闽,进驻漳州后,折城墙,开马路,筑公园,建设市政,提倡新文化,号称:“闽南护法区”。漳龙工务局局长周醒南倡办漳码马路始兴公司,我负责筹办工作。后并参加股份,从1918年建筑漳码路起,逐步发展到各线通车营业,最终于1952年10月归给国营运输公司赎买。回忆漳浮汽车公司前身漳汀龙长途汽车始兴公司始末,写此史话,也即是反映了我的前半生参与电厂和经营公路汽车事业,都是从黑暗走上光明道路。史话则显示了两种社会两样天地。土特产则用五帆船由漳州直到厦门或用搬溪船自石码运载洋广什货来漳州。
关键词: 漳浮长途汽车 公司史话

内容

陈炯明接受孙中山先生之命,率粤军入闽,进驻漳州后,折城墙,开马路,筑公园,建设市政,提倡新文化,号称:“闽南护法区”。漳龙工务局局长周醒南(即周煜卿)倡办漳码马路始兴公司,我负责筹办工作。后并参加股份,从1918年建筑漳码路起,逐步发展到各线通车营业,最终于1952年10月归给国营运输公司赎买。我整整地搞了三十五年之久。回忆漳浮汽车公司前身漳汀龙长途汽车始兴公司始末,写此史话,也即是反映了我的前半生参与电厂和经营公路汽车事业,都是从黑暗走上光明道路。史话则显示了两种社会两样天地。
  (一)公司筑路的时代背景
  1915年漳州电厂开办以后,地方绅商认为漳州是闽西南经济中枢,土特产品和洋广什货的吐纳口,但交通落后,也就联想到开僻车路,缩短旅程。因为漳州到厦门的旅客,要先搭石码客渡到石码镇,然后转上轮船,趁潮水到厦门。土特产则用五帆船由漳州直到厦门或用搬溪船自石码运载洋广什货来漳州。单靠风帆或用双浆竹杆,每趟行程需要一两天,碰到逆风逆流,更不好掌握。当时漳厦客货运输多么不方便。
  当时有句俗语:“初一、十五,挨城搭渡”。它的意思是说:居住在城里的老百姓或商家,每逢初一或十五是早潮水,必须同“官府”(即守城兵)讲人情,挨开城门出来搭船,有时碰到逆风,赶不及搭上轮船,还要停留在石码,住宿一夜。每天由漳州趁潮水到厦门只不过一趟,不便同一天往返。因此倡议:建设一条由漳州到石码的车路,组织公司行驶汽车。
  (二)募股筑路,开创漳厦交通捷径
  1917年间,地方殷商巨贾,募股筹设漳码汽车始兴公司,先筑漳码车路,行驶汽车。旧中国凡要举办实业,设立公司者,必须印发募股章程,吸引投资。当时旧思想认为,铺桥造路是公益事业,是办好事,所以海外侨胞及漳码厦绅商各界乐意投资,踊跃认股,很快就募集五万银圆,收购田地或给股票,先筑漳码路,又募足十万银圆,延伸到浮宫。通车之后,为了发展其他路线和建筑站屋、码头、轮船,经股东大会通过、扩大资金总额到三十一万银圆。其中安南西贡华侨郑幼怀、郑少怀两位兄弟共投资三万银圆。泗水华侨李双辉一家投资伍千银圆。海外侨胞的股金占公司资金总数十分之二,说明侨胞早有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光荣传统。
  公司名称起先叫做漳码马路始兴公司,延伸路线到浮宫后则改名漳浮汽车始兴公司。1921年办理公司注册,因要修筑到龙岩,则用全称“汀漳龙长途汽车始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所以取名汀漳龙长途汽车始兴公司,顾名思义是要在汀漳龙的境内兴办第一家汽车路公司,募股筑路,振兴实业,並兼而有之。
  1920年农历春节,漳码先行通车。它是闽西南第一家汽车公司开张营业,分为头等车和二等车两种,小车算为头等车,每客票资一元,大车算为二等车,每客票资七角。漳州总站临时设在桥南的白露洲地方。不论漳州、水头,石码以及公司办事处,司机宿舍等都是租用民房,因陋就简。通车没有举行仪式,只放鞭炮,更不晓得什么剪彩。当汽车开动时,老百姓多来观看。漳州汽车开到石码站时,车站也放鞭炮,附近居民也争先恐后来看“铁车”。小孩子更高兴,狂喊“铁车”来啊!
  漳码通车“只此一家别无他号”,孤行独市,生意兴隆。到了1920年底,从石码往海汀到浮宫这条漳浮路也完成通车,公司收入更多,先购置大通船,后又增添巨通船,增加班次,即每天来回已有四次。並在厦门鹭江道设立厦门站。至此,开创了漳厦水陆联运的交通捷径。
  (三)以漳州为中心,逐步开展其他路线
  1920年,公司开创了漳厦水陆联运成功,进一步要以漳州为中心,发展汀漳龙所属其他路线,分为干路和里路,以干路为主,有先有后,分头修建。如1920年,修完漳浮路之后,则自漳州向西修建漳靖干线20公里,即由漳州经天宝至南靖县城(现靖城镇),设站通行客车。后继续延伸到保林,也设站,但是行驶乡车,(即公共车)。后来公司再三考虑漳州到龙岩是军路,工程浩大。况且平时侦探便衣、地痞流氓坐白车,甚至用手枪当车票,公司收入已受影响,再修这条路,路线长,土匪又多,负担更重更大。万一地方政变,打起仗来,军队大量征用车辆,当然是向龙岩逃走。公司修这条路白花钱,无益反害。所以修到保林桥头则中止下来。
  1921年由漳向北修建漳南里路,即由漳州至浦南圩18公里,并设站行驶乡车。这条里路的终点浦南,是龙溪、华安、长泰交叉点,杉行、纸栈和一般商店比较集中,设站行车后,对圩场繁盛和民间运输发挥作用。
  1922年由漳州向东修建潭江里路,即由漳州至江东桥16公里,不设车站,是行驶乡车,设若干停车点,便利沿途上下车。我们明知江东桥这个地方,旅客极少,来往行人也不多,但行车目的,主要是考虑这条路有云洞岩、瑞竹岩,万松关和虎渡桥等名胜古迹。既方便游览也有利可图。
  1923年由漳州向南修建漳九里路,即由漳州至木棉庵九龙岭下17公里,也是行驶乡车,设若干停车点,便利农民上下车。这条里路也是考虑到古迹而通车。南宋末年,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
  旧社会除南靖以上有大堤,南靖以下到江东一带都没有防洪堤,碰到水患,漳码、漳江、漳靖等路线常有涨大水,冲坏路基路面或桥梁涵洞,公司不只是停车、中断交通,还要负责修复路面路基或桥梁涵洞。公司在旧社会有三怕:即怕政变、怕军队、怕大水。
  (四)公司组织和它的特点是人事稳定
  我们公司是属于民营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质,曾向国民政府农工商部注册,取得专利权。公司章程:每年召开股东大会一次。一、选举董事、董事长;二、审核年度收支决算;三、决定营业或修路等重大事件。股东大会闭幕后,董事会行使股东大会的权九并审查营业收支月报,听取经理部营业报告等。经理是从董事中选任,副经理则由经理提名,由董事会通过聘用。
  公司设立经理部、下有总务,营业、工程、会计、机务等五股,还有修车厂。公司有办事细则,职责明确,各按规章制度办事。若有违反章则者,轻者劝告,不宣布,重者记过,严重者记大过,均公开揭示。极其严重者才开除。劝告是好办法,开除是罕有的事。此外有各种表报,如各站客货运日报表、修车日报表、燃料日报表、修路旬报表、船运旬报表等,使经理部对营业情况和修车以及耗油等情况,一目了然。公司章程,盈利提奖百分之十,但职工所得微乎其微。
  我们公司有个特点,人事从董事、经理到全体职工保持稳定,这对营业成功失败是一个关键问题。如董事长周醒南、董事蔡以村、陈少梧、洪晓春(厦商会长),林官玉(周回粤后曾接任董事长)、陈泽卿(陈长福),监察陈智君、叶仁和(即叶葆三)均保持稳定。第一任董事兼经理孙次典(龙溪商会长)连任七、八年之久,是因年老病故,才另选补充。我是学生出身,起先样样外行。从公司筹备开始,历任总务主任,代经理,到董事兼经理,由外行到内行,一直到公司归国营公司赎买,连任三十多年之久。站长黄燮昌也是任职二十多年之久,后转到国营公司,现已退休回家,安渡晚年。
  (五)车站码头和通讯设备
  1923年漳州总站落成,东新大桥也已竣工,我们才把漳州总站移到市区定威南路(即现延安南路国营运输公司原站址)。它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汽车站,车场可容纳大小汽车五、六十架。
  楼上是公司经理部、会议厅、经理室、会客室、配件材料库、储藏室、电话总机管理室等。楼下是漳州总站、候车室、货仓、夜校,左右两列是停车库,中心是车场。西有三列职工宿舍,后面是修车厂。此外还有球场、花圃、温泉浴室和公共厕所等。
  分站有厦门、南靖、石码、浮宫、浦南为重点站,其他各条路线经过的集镇或圩场,设立若干小站,漳九里路和漳江里路是行驶乡车,沿途各设若干候车点,便利农民上下车。乡车的车厢坐位,中间留有空地,农民挑担也得搭车。
  1921年开始修建浮宫码头,伸出海中便于靠泊轮船,厦门则在鹭江道以大型栈船代替浮动码头,起卸货物和上下旅客。在旧社会,要做大事业,不靠地方势力则不好办。如公司要建筑石码站时,我则先去拜访石码“土皇帝”兰汝汉(另名兰仔蕃薯,石码商会长)。经过他同意并指定地点,我们便按照他指定的地方建成石码车站(即现在石码站址)。
  厦门海上的恶势力更凶。在旧社会轮船不能直接靠码头,一切来往旅客,只能由当地的〓仔船来接驳上下轮船(外国轮船也不例外),船工都是大姓的同安人。我们公司则通过一个董事,他在厦门是具有势力的同安人,间接同〓仔船的头目协商,按每张客票给他们两分钱,为公司的大通船、巨通船直接靠码头的方便。旧社会各地方的恶势力,是如此神通广大。
  当时漳州还没有长途电话,一九二五年四月才有厦门巨商黄奕住在漳州,投资创立通敏电话公司。我们搞长途汽车运输业务,没有通讯设备更不行,所以自己架设电话杆,并购置电话总机,各站可用电话联系。一九三〇年通敏发展海线,漳厦才有长途电话,我家里也有电话可以同经理部联系,也可以同漳厦各站通电话,消息灵通,工作更方便。漳厦邮政局的邮件,是由我们公司转运的,并允许一名邮差免费乘车。从此漳厦邮件也开创新纪元,邮递也就比较迅速。
  (六)修车工厂修旧利废并有严密的管理
  在旧中国时期,汽车公司是样样买外国货,外国商人和洋行买办,重重剥削和层层掠夺。不仅汽车、汽油,连一根罗丝钉也是从外国进口的,价格听从他们操纵,利权外溢。如公司所用油料不是从美孚买的,就是向亚细亚或德士古买的,其中美孚或亚细亚占多数。旧中国在厦门的洋行,算是日本管辖的台湾籍民势力最强。我们则通过公司董事陈泽卿(即陈长福,台湾公会会长、巨商),向上海购入一千箱俄国汽油,油价比较便宜。三大英美油公司则联合跌价对付我们,我们不肯认输,坚持用俄国油,泉州公司一时买了便宜油,我们公司虽然吃些亏,作为中国人,总算出了一口气。
  还有汽车配件材料购自上海,一则麻烦,再则价钱贵,我们唯一办法修旧利废。我们修车厂有大小车床,有铁工、木工、铸工、机工,该修则修,该铸则铸,车胎是补了又翻新再用。机务股有汽车修理卡片,登记用料和耗油数量,这样严密管理,层层负责,减少浪费,增加利益。工厂设总管(相当于技师)一名,机工若干名,学徒是三年四个月才出师,好不容易。
  (七)工会组织及其进步活动
  陈炯明在漳州时期,宣传新文化,迷惑了不少人。如:廖仲凯、胡汉民、汪精卫、吴稚晖、李石曾、邹鲁、陈嘉庚等,先后来到漳州。苏联第一个代表路博也来过漳州,住在公园里余园西食馆南侧教育局内。他持列宁亲笔信去访问陈炯明,也许在这些影响下,一九二二年间,我们公司职工成立漳州汽车工会。工会领导人农工(是化名),陆丰人,负责人刘尚武(公司养路总监),广东人。一九二四年国共合作时期,工会宣传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那时工会很活跃,干了许多进步活动。
  一九二七年之后,国民党县党部派秘书黄茶民来整顿汽车工会。这时农工和刘尚武两人都已离开漳州,工会更换领导人为曾清标、林海秋、孙焕堂等。那时,漳州汽车工会仍有进步的活动,如一九三二年四月红军进驻漳州,公司司机长曾阿才开小车一架往郊区,迎接红军首长入城。又如抗日战争前后,厦门大学学生罗扬才经常来漳州活动,就是由司机戴炳(华侨,广东人,懂英语)介绍给我认识。我并通知大通船管理员陈能,照顾罗扬才来往漳厦乘船的方便。还有一次漳州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压迫、反内战”游行,厦大学生十数人来漳州参加游行,也是公司职工优待他们乘车方便。
  (八)军阀摧残公司至此元气已失
  旧社会的军队和政府机关都没有汽车,公司在这许多年来,遭受摧残,损失不堪。如军队过境或换防,都是封车、派车、优待半价,甚至挂账不给钱。政府机关办军差派车,也是如此。至于平时侦探便衣乘车不买票,算是平常事。因此,多年来公司损失,总的说,元气已失。
  到了一九二八年,福建省公布“福建省公路承租办法”和
  “福建省民办汽车路章程”,要我们公司出资,重新租路。上面说过元气已失,不得已放弃漳龙、漳嵩和龙诏等路线,保留漳浮路线,恢复原名漳浮汽车始兴公司,仍以大通船、巨通船自浮宫接驳旅客到厦门。不过公司职工很多,除少数转到他公司就业,大多数应维持下来,路线缩短,收入减少,僧多粥少,维持困难。
  根据漳州政协文史资料第一期郑墨西《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记载:“张贞对交通事业颇感兴趣,他通知公路局长(张的参谋长)发动投资,张投资龙诏七万元,漳嵩十三万元”。说明官僚资本已抬头,开始渗透,民族资本走下坡,缩短路线。
  (九)职工齐心协力与漳嵩开展竞争
  福建省公路承租办法公布之后,漳嵩公司则承租漳嵩路线行车,漳嵩和漳浮旅客终点站都是到厦门,至两条路形成平行线。漳嵩水路短,搭客到厦门快,收入比我们多。我们水路长,搭客到厦门比较慢,收入则减少。我们分析长处与短处,抱着“竞争求生存,时间就是胜利”的决心。我们水路长船运成本低,可以发展货运。另方面,我们在轮船上安装扩音器,播放新闻和歌曲,或讲故事,对待旅客招待周到。更重要的是公司经理部与全体职工齐心协力,竞争不甘落后。
  根本的办法是董事会放弃利益,公司盈亏得失,责任在职工。因此,我们规定每月召开一次职工大会,公开营业收支账目,自负盈亏,如收入少,工资则减。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做。对此漳嵩想要吃掉我们,我们则开展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十)抗战时车路破坏,职工内迁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厦门还是风平浪静,一九三八年春,政府先把沿海公路破坏,漳浮和漳嵩两条路线同时破坏。我们漳码这一段路靠近石码海口,化路为田,损失更大。漳州东新大桥首尾两节也已炸毁,公司停业。我们经过职工开会讨论,凡要疏散者则往龙岩,也同其他公司一样,在龙岩行车收入,维持职工工资。
  但是,漳州总站规模大,家私器具多搬不走。有时国民党军队来占住站屋,这部队走,那部队又来。后来由龙溪县政府借用,作为龙溪县社会服务处,办理抗日战时平卖粮食、煤油、宣传抗日和施医赠药等。后由龙溪国民党部接管,楼上房间被占为旅社,公司器具损失不少。其他职工宿舍三座和球场以及车场,则借给崇安小学为校舍。在旧社会民族资本处处受压迫,确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十一)抗日胜利则修路复业,后归国营赎买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我们先到厦门收回大通轮船。一九四六年春则准备恢复营业,不久周醒南自广东来漳州,经过董事会通过,筹借三万银元修复漳浮全线,至一九四七年春漳厦通车营业。但抗日战争停业八年,所有汽车的型号和车龄都太老了,一时难得买到新车,才与漳龙协商,他们出车,我们修路和出厂房站屋,合作营业。我仍当经理,汤辉邦为副经理,直至漳州解放。一九五二年十月归国营运输公司赎买,经过了股东大会通过,推举陈智君、杨羽吉、郑国根等为股东代表,办理公司结束,报经龙溪地区财政科批准,才登报按户分发各股东应得的赎买金,至一九五四年四月完成工作。我从一九五二年十月起则专心搞政协和工商联工作,为地方为人民服务,心情更加舒畅。
  (十二)历史证明和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就是好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漳州解放,翌日,我则办理汽车支前,接着成立漳州公私汽车联营处,军事代表赵启华为经理,我当副经理,调度军运民行,走上了社会主义光明道路。我现年八十二岁了,三十二年的亲身经历,和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社会主义就是好!解放前,漳州仅有漳浮、漳龙、漳嵩和龙诏等四个公司,龙溪地区公路共有四百多公里,客货汽车一百一十六架。解放后的近十年来,龙溪地区已有公路三千一百多公里,现在已近四千公里。光算国营漳州运输公司则有客车一百六十七架,货车二百五十一架,非营运车三十架,旅行车六架,整个龙溪地区的公私汽车当在二千架之间。全省汽车公路四通八达,城乡交通极其方便,过去那种“行路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闽道更难”的时代,今天已一去不复返了。总的一句话:“两种社会制度,出现两样天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杏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