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属是台湾同胞的祖家地之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65
颗粒名称: 漳属是台湾同胞的祖家地之一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8
页码: 58-65
摘要: 溯其源,寻其本,台湾同胞的“根”,植于祖国大陆。我省漳属就是台胞的祖家地之一。据史料载,自明代末叶起,闽、粤两地就一批一批地移民垦居台湾。从1624一一1644年的二十年间,台湾已有闽粤一带移民二万五千户,到1644年大陆移民共三万户、十万人。1661年4月21日——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将士二万五千人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岛。因为漳属辖县与台湾仅有一水之隔,近在咫尺,龙溪地区所属的漳州,龙海、漳浦、云霄、平和、诏安、东山、南靖、长泰、华安等十个县市的村镇先民,在三百年来有组织的大批地移居台湾者特别多。博得了台湾同胞的深情敬佩和无限缅怀。
关键词: 漳州 台胞 祖家地

内容

溯其源,寻其本,台湾同胞的“根”,植于祖国大陆。我省漳属(龙溪地区十个县市)就是台胞的祖家地之一。
  据史料载,自明代末叶起,闽、粤两地就一批一批地移民垦居台湾。从1624一一1644年的二十年间,台湾已有闽粤一带移民二万五千户,到1644年大陆移民共三万户、十万人。1661年4月21日——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将士二万五千人收
  复了祖国领土台湾岛。当,时,随郑成功东渡台湾的泉、漳属人很多,光作为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出发点之一的龙海县白礁乡,当时随军而去的就有三百多人,並且在台湾落脚定居,繁衍子孙,一世一代地传宗下来。因为漳属辖县与台湾仅有一水之隔,近在咫尺,龙溪地区所属的漳州,龙海、漳浦、云霄、平和、诏安、东山、南靖、长泰、华安等十个县市的村镇先民,在三百年来有组织的大批地移居台湾者特别多。所以,在台湾同胞的祖先中约有三分之一是漳属(龙溪地区)籍人。这些开拓台湾宝岛的祖,先,胼手胝足,披荆斩棘,从满眼的蛮荒之中建立起一片新天地,一点一滴地辛勤耕耘,一砖一石地奋力建设家园,为台湾后世子孙扎下了富庶的根基。正如台湾地方志略所记:“胼手胝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于有成。”博得了台湾同胞的深情敬佩和无限缅怀。
  据有史料可查者,漳属人移居台湾进行垦植开发的,可以择要者列举如下:
  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漳州人王锡祺等开垦唭里岸,即今台北市北投区吉利;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海澄人颜思齐率众三千多人,设寨在笨港(今北港)垦荒。1625年(明天启五年)九月颜病逝,葬于诸罗东南的三界外山,坟墓尚存,同月,海澄人陈哀纪也在台湾垦植;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和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后裔自漳州渡海去台开基,陈炎垦彰化,陈高垦台南盐水;
  同是康熙年间,漳浦籍人丘金盛开基彰化,后裔住云林斗六镇;
  公元1662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的大将,官拜统领的陈泽,海澄霞寮人(祖系庵兜村)。他和三个弟弟在台南屯垦,为台湾“霞寮”陈氏家族的开墓始祖。三百多年来,陈泽兄弟后裔繁衍,枝叶茂盛,称盛于台;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前后,龙溪人翁应瑞(祖籍诏安盐仓),“请弃举子业”,只身渡海去台湾,开垦于诸罗山(今嘉义县)的叶仔林地方。翁应瑞死后,其子翁裕继父业,开拓嘉南平原,直至失去自己的性命;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漳州籍人张国率领漳籍移民在大肚山麓东侧(今台中市南屯区)建立“犁头店”,並在今台中市区成立新庄仔、大墩、桥仔头等村落。这是大陆移民拓辟台中盆地的开始。张国是台中盆地的开山祖。他死后,归祖籍入土安葬,但台胞为他建庙奉长生位敬拜;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长泰人朱一贵,乾隆52年(公元1787年)平和人林爽文先后组织台湾义民,举行大规模的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起义。后来,虽然起义失败,但却冲击了清廷在台湾的封建统治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平和籍人吴凤被推荐为阿里山理藩通事,任职四十七年。早年,他跟随他的父亲在台湾诸罗垦狩,开发今云林县竹崎乡,並与兄弟民族通好,最后还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现台湾嘉义有“吴凤庙”、“吴凤成仁处”、“吴凤故居”和“吴凤墓园”等古迹;
  据“台南县志稿人物志”记载: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漳州人胡楚到达台南县善化里东堡社仔庄开垦;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漳浦籍人吴沙在台湾三貂社和噶玛兰(今宜兰)交界处首垦。1787年,他把来自漳、泉及粤移民二百多人组织起来垦荒种植。到1799年,先后垦造了“围头”(后称头城)、“二围”(后称二城)、“汤围”(礁溪温泉一带)、“四围”(后称四城)、“五围”(哈仔鸡,即今宜兰市)。吴沙是开发台湾宜兰第一人。后人在礁溪乡的园山盖一座“吴沙纪念馆”,作为对宜兰首垦者的纪念;
  与吴沙同一时期,漳州籍人林平侯(板桥林家始祖),又在三貂岭开辟了一条道路;漳州人胡水木参与垦植宜兰礁溪乡,后传裔于板侨市;
  此外,尚有诏安二都秀篆村人丘强芝,开基于台湾桃园县八德乡;丘国双,开基于桃园县中坜历市;南靖籍人胡万宝,建业于台湾中寮乡;龙溪土垅宫人丘襟,迁居台北,后裔住新庄……类此例子者多多,恕不赘列。
  这里,应该着笔一提的是: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和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后裔子孙在台湾传宗繁衍情况。今日台湾,陈氏是第一大姓,陈姓人口有185万,台湾总人口中十人就有一个多是姓陈的。陈家子孙在台湾各地木大枝粗叶茂,这是陈元光、陈邕的裔孙陈炎、陈高去台湾彰化、台南开基立祖的。漳属陈氏家族分有“将军派”(也叫“北庙派”)和“南院派”(也叫“太傅派”)两个支派。“将军派”系陈元光的子孙,在台湾人口中几乎占十一份之一;“太傅派”(在台湾陈氏子弟中也有称“南歧派”的)则系陈邕的嗣后。陈邕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因与当朝宰相李林甫不合,被谪贬入闽,先卜居于兴化的枫亭井,后迁漳州南驿的南山定居,建祠堂“南院”(就是今南山寺的最早前身)。陈邕的子孙一代一代相传,分裔安溪、南安、永福、龙溪、漳浦、晋江、仙游等地,到了元顺帝初年,陈邕的第廿二代孙陈福山,迂到安溪11都三图五甲肇居,开始号称“南歧”。现在台湾的“南歧派”陈氏家族,实际上是陈邕“南院派”的一个支派,源一流同。
  现今,陈姓人在台湾人口中几乎九居其一,成为台湾最大的望族。著名的台北市大龙峒陈氏家族大宗祠,其堂号叫“德星堂”(德星堂的来源,取自陈氏始祖太丘公陈实碑序中“德星聚奎”之语)。这种堂号,则是陈氏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记。它和漳州南山寺内“德星堂”的堂号标记一模一样,说明他们是“德星堂”派下的子孙,一祖所承,彼此都是有直接血统渊源的同族嗣裔。台北市宁夏路的陈氏大宗祠,建于一百一、二十年前的清咸丰年间,由当时台北大龙峒名人陈维英兄弟和孝廉陈恕等人所创立,建筑宏伟,奉祀陈氏始祖、汉太丘长颍川郡侯陈实,入闽始祖、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和漳州南山寺首创者、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这座大祠堂闻名遐迩,南洋各地的陈氏宗亲每年结伴前去祭祖,这也说明台湾陈姓后裔和台胞祖家地的漳、泉二地陈家子孙,早已向东南亚一带发展、延伸。
  漳属先民移居台湾,他们把姓氏、地名、语言、民倩、风俗、衣着、礼仪以及娱乐游戏、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带到台湾去,並且大量地沿用起来‘使今日台湾的社会生活内容,反映出与大陆祖家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这说明中华民族的根深植在台湾这个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而那些植“根”的大陆先民又充分表露出怀念故土的深厚感情。如今,大陆祖先开垦的台湾岛,尤如树高木粗,绿叶浓荫,任谁也摇撼不了丝毫,有着中华民族不可刈离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百多年来,络绎不绝于台湾海道上的大陆移民,把七百三十七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姓氏,漂洋过海带到了台湾岛。现在,合湾姓陈、林、萧、胡、黄、丘、吴、张、何等较大家族,多是从漳属各地迁居者身上承袭下来的。他们在开发地居住,便在地名上冠姓或冠籍,如陈厝、林厝、何厝、吴厝、漳州寮(今台北林口乡东林村)长泰二村(今台北芦州乡大园)、诏安厝(今彰化县和美镇)、平和厝(今云林县虎尾镇平和里)、云霄厝(今熹义市新东区云霄、温和、云西三里)。台南附近的江都寨,原是长泰枋洋江都寨移民所建,他们在台南、双溪等地建了一座式样同祖家故厝一样的房屋,並用故乡的郭墘、圳古头、石仑、溪洲等村名来命名那里村域。清咸丰年间(1851一一1861年),在十湾定居的江都人后裔连日春中了举人,不忘故土,带子女回长泰江都寨访亲认祖,並题下“国土升华光世德、维恩懋建永昌宗”的诗句。后来台湾族亲把诗句编入族谱中,用诗中每字循序分作后代辈份,供子孙命名之用。台北畚箕湖,又名新田四,是为了纪念云霄下河曲溪新田村吴登高而命名的。吴排行第四,故取名新田四。明万历年间,吴登高迁居台北畚箕湖,传嗣万丁成大姓。卅二年前,新田四吴姓子孙每年必派代表回云霄新田村宗祠祭祖,曲溪族亲都要把酒话旧,亲如家人。台湾彰化县萧姓乡人,都是南靖书洋先民迁去传裔的。彰化田中、社头有“书山祠”、“车田祠”、“深丘祠”、“龙山祠”,一一为南靖书洋的祠庙。旧日,两地族亲经常来往。清康熙年间到台南定居的南靖塔下人张石敢,在台北建“德远堂”,与塔下祖祠的造型皆无二致。1949年,居台的塔下族亲返祖家认亲。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挥毫书赠“源远流长”匾额,以示留念。东山港西村先民在明代陆续移居澎湖、台南、高雄一带,並在那里建筑跟港西相同式样的房屋。移居台地的亲人已故,要在墓碑上镌刻港西村字样以追祖。三十几年前,在台后裔还派人回祖家地认亲。
  台湾同胞所使用的语言,大都是闽南话,与漳属各地话语相通,甚至谚语俗话也相同。例如在台湾同胞俗话中常常可以听到“陈林半天下”、“半头生”和“三八”等语言,这都是当年漳属移民把乡土话语带去了台湾,而他们的后裔代代相传、世世袭用下来的。还有,台湾同胞的衣服装饰形式、饮食烹炊习惯、婚丧喜庆风俗、社会交往礼仪、逢年过节惯例以及民间中的陋俗陈规等等,也大都沿用大陆故乡的那一套。例如台湾习行的“念祖”(死魂归祖域)、“枯骨”(安葬祖籍)、“跳棺”(招魂归故里)以及“死狗放水流,死猫吊树头”等例俗,都是从祖家地沿袭古规而来的。台湾老一辈妇女也有“挽面”的习惯。她们出嫁时,也有过“开面”的习俗,承传了漳属各地的民间古风。常言道,“从小见大,以微观著”,从上述小小的例举中可以证明台湾和大陆水同源、木同本的血肉相连关系,也可以从同通于漳属各地的乡音家语和民情风俗中证明许多台胞的祖家地就在龙溪地区。
  从宗教信仰上看,台湾许多地方供奉“开漳圣王”、“保生大帝”、“观音佛祖”、“关羽帝君”和“福德正神”。这些都是漳属各地具有浓厚乡土性的神,被当初的漳属移民带到台湾各地去。如分布在台南、鹿港、艋甲、淡水等地的“观音佛祖”庙,都沿用漳州“南山寺”为名;嘉义市早年是漳州移民的势力范围,那里一座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城隍庙就旁祠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神像。台湾各地的漳属后裔一直奉“开漳圣王”为守护神。目前,台湾共有“开漳圣王”庙五十三所。台南等地供奉龙海白礁乡的“慈济祖宫保生大帝”吴本(读音:滔)延续三百二十年之久。现在,台湾建了一百四十座奉祀同一祖先的“慈济祖宫”。1661年,龙海白礁乡的先民三百多人随郑成功出发收复台湾,当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学甲镇头前寮先行登陆。往后每年这一天,都在学甲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隔海遥祭大陆列祖列宗,祭拜大陆白礁乡慈济祖宫,以示不忘根,本,追流溯源。这种谒祖祭典,三百二十年来不曾一年间断过。据台湾报纸报道,今年农历三月十一日这天清早,由三十六组花车、八十几个民间文化活动队组成的谒祖行列,到达学甲以西三公里的将军溪畔遥对大陆,隔海举祭,礼乐鞭炮鸣响,献花献果同来,高诵祭文曰:“……巍巍昆仑山,浩浩扬子江,伟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祖德宗功厚,子孙宣敢忘……”表达了台湾同胞对老家故里祖先的缅怀之情,也表现了他们饮水思源、血浓于水的民族大义,同时也充分说明台湾和大陆的血缘关系确实坚不可侮。台湾同胞有这种坚强的中华民族意识,不愧是炎黄子孙,不愧是中华儿女。
  台湾同胞和大陆故里老少,血缘相连,骨肉相亲。自古以来,两岸亲人来往频繁,经商贸易、互通书信,亲如一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佳话美谈。东山留田村是台湾屏东县林投巷乡亲的祖家。他们是血脉相承的一家人。林投巷乡亲十分怀念故土,不忘祖地。三十多年以前,两地亲人频繁往来。光绪年间,林投巷族亲闻知留田村建祖祠,赠送了许多用红纸包起来的钱银。留田村人陈厂把台湾乡亲赠送的资金装在一只林投巷送的黑色木箱内,带回东山故里。临别时,林投巷族亲说:“让留田陈氏子孙后代,世世不忘祖宗。”1908年动工兴建祖祠,迄今已七十三年,而这只用台湾杉做的黑色木箱至今尚在,由陈厂的孙子陈维忠保存。台湾桃源县大园乡和平村陈氏乡亲的祖家是南靖龙山埔顶村。1918年,和平村族亲陈丁渡海来探望故里,还亲手在祠堂后种上一株台湾龙眼树,盼望它在祖家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寄托了台湾乡亲怀念故土的深情厚意。这株龙眼树的现在主人是陈丁的近亲陈木昌。去年,南靖县人民政府特意拨款一百元给陈木昌作管理费用;县农业局还把这株台湾龙眼树列为重点保护的优良品种果树之一。陈木昌现在还保存着陈丁在五十年前写来的家书。他珍藏台湾亲人的来信,准备来年有一日带着家书真迹去台湾寻访和平村亲人。清嘉靖年间,平和安厚莲塘赖氏村赖合朝,赖合舜兄弟两人去台中定居,世嗣传衍,其衍下子孙有叫赖义深的,虽旅居日本,仍每年返台中探亲。他的父亲临终嘱咐他“要回唐山祖地去”认亲。去年四月廿四日,赖义深先生终于回平和祖家省亲。他对赖氏族亲说:“来到祖地,更觉得祖家的人亲,故土的水甜。难怪古人说得好: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思亲念祖,怀乡爱土,这是台湾同胞的普遍心理和共同心愿。就是连国民党军政要员也内蕴着这种怀乡念祖的情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临终前留下了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又写“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从他的哀伤凄绝的诗句里流露了思念大陆家乡、不忘祖国统一的情怀。
  台湾同胞对祖国亲人寄予思亲怀土的深情;漳属这个台湾祖家地的乡亲也深切怀念台湾同胞。可惜,海峡两岸由于人为藩篱隔绝了三十二年之久,尚存在“盈盈一池水、。脉脉不相语”的局面。漳属与台湾只隔一帆之海、却是咫尺成天涯,使许多家人族亲不得团园聚首,完整的中国国土未能一统。“同是神明黄帝胄,不宜长隔海东西。”最近,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谈话,为连结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搭起了“鹊桥”深得我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祖地乡亲)的热烈拥护。台,湾回归祖国,走祖国统一的道路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气节,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召唤。大陆祖地乡亲和台湾同胞是同体骨肉,至亲至爱,本是同根生的黄帝子孙,有着任何力量也分刈不开的聚结力。总有一天,台湾要回归祖国,祖国要实现统一。(本文参考他人诸多材料整理而成)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