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56
颗粒名称: “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48-51
摘要: 三七年二月芗潮剧社到厦门与厦门兰天剧社、泉州鸽翼剧社、海沧海啸剧社,举行话剧联合公演,这次可以算是闽南话剧界首次大会师。芗潮别社参加的剧目是独幕剧“警号”。第一天在厦门小走马路青年会演出,观众甚多,座无虚席。听说当晚有国民党特务混在群众中监视。次日在鼓浪屿青年会礼堂上演。后来经过交涉,把“日本兵”改为“鬼子兵”才让上演。演出时,工部局的侦探在台下监视。公演后,四个剧社开个联欢茶话会,会上大家都提出今后闽南话剧界应团结联合起来,在戏剧战线上作抗敌救亡宣传。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芗潮剧社乘汽车前往平和小溪镇作抗日宣传,并慰问红三团。
关键词: 芗潮 抗日 宣传活动

内容

(一)在厦鼓参加联合公演
  三七年二月芗潮剧社到厦门与厦门兰天剧社、泉州鸽翼剧社、海沧海啸剧社,举行话剧联合公演,这次可以算是闽南话剧界首次大会师。芗潮别社参加的剧目是独幕剧“警号”。导演柯联魁、黄德洵,张蕴琪扮演张大嫂,汪瑞椒扮演邻女阿昭;郑燧扮演伪警,郑万扮演游击队员张大哥,我和廖尔健扮演日本兵甲、乙。第一天在厦门小走马路青年会演出,观众甚多,座无虚席。听说当晚有国民党特务混在群众中监视。次日在鼓浪屿青年会礼堂上演。未演出前,鼓浪屿工部局(当时鼓岛尚属万国租界地)派员审阅剧本,认为“警号”台词中有“日本兵”之句,有碍邦交,不准演出。后来经过交涉,把“日本兵”改为“鬼子兵”才让上演。演出时,工部局的侦探在台下监视。公演后,四个剧社开个联欢茶话会,会上大家都提出今后闽南话剧界应团结联合起来,在戏剧战线上作抗敌救亡宣传。
  (二)在小溪演出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芗潮剧社乘汽车前往平和小溪镇作抗日宣传,并慰问红三团。到达车站时,当地爱国人士及群众,敲锣打鼓前来欢迎。
  夜色来临,点起一盏明亮的汽灯,在圩中广场上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柯联魁化装一个走江湖的老汉,学着北方口腔说闽南白:“一一五湖四海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许多观众,以为是真的“打拳头卖膏药”,所以当他说到哗哧!哗哧”时,大家纷纷掷下铜板。
  周水仙(苗素)化装卖艺者的女儿,唱出“九月十八又来临,当年来了日本兵,炮攻沈阳城,惨杀老百姓……”的歌曲。我化装做伙计在后面拉胡琴。这悲愤的声调,感动不少观众流下眼泪。
  歌曲唱了一半,突然停了下来,老汉高举鞭子要打女儿,化装观众的黄浪舟,挤出来握住鞭子喊道:“放下你的鞭子!”这时许多看戏的群众,不禁同声喊道:“放下鞭子!”场上的气氛,十分紧张。
  接着就演讲抗日救国的形势,最后喊了口号。群众也愤怒地跟着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回失地”!
  宣传结束后,回到宿舍,群众送了几盘小溪著名的“枕头饼”来慰劳,并说“你们辛苦了!戏演得很成功,宣传的很好。”回漳州时,群众放着鞭炮欢送我们。
  这一次的宣传演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永远牢记在脑海中。
  (三)编演方言街头剧
  ‘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芗潮剧社首先组织抗日救国宣传队。
  柯联魁以“天闻”的笔名写了一个方言街头剧“仁丹”,在漳州市内各街头进行演出。我记得有一次宣传队在市仔头太古桥路口正要演出时,有一个国民党的警察,走上前来阻止,说什么这是妨碍交通。群众听了十分偾怒,纷纷起来说理:“这是抗日救国宣传,怎样不能演?”“你是不是中国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个警察只好灰溜溜地走掉,街头剧“仁丹”便演起来了。
  不久,我也写了一个方言剧“捉汉奸”,在漳州东门圆圈的亭子上演出。这场戏的演员,面部都不化装,只穿着平常的便服。首先由宣传队唱着抗战歌曲,附近群众一听歌声,就不断的围拢上来,挤得水泄不通。我扮汉好的角色,故意挤在观众中造谣破坏,扮观众的郑万,把汉奸抓住,搜出身上藏有毒药和地图,扮观众的许铁如,气愤地拳打汉奸。这时观众以为是抓到真的汉奸,怒气冲天,个个喊打。要不是宣传队连忙举起三角纸旗,说明是演戏宣传,恐怕我这个扮汉奸的,定遭到群众的一顿痛打。
  (四)编唱救亡弹词
  漳州歌咏队所唱的抗战歌曲,都是用普通话演唱,当时普通话还不十分普遍,尤其是农村,因此对歌词内容,不甚理解。举一个例子:如在“救中国”那首歌中“努力呀!努力呀!”有些人误听为“娘奶呀!娘奶呀!”(母,亲的意思)。
  我看到这种情况,便试用通俗的民间小调,配合本地话编写了一首“劝兄弟”:
  1、劝兄弟,着识想,现在中国无同样;咱的所在人要抢,大家不起来,将来国亡要怎样?
  2、劝兄弟,着紧醒,日本倭鬼真无理,占咱所在(地方)抢咱物,又杀咱百姓,这款(种)冤仇恰大天。
  3、劝兄弟,要紧起,各人拿起利家私(武器),去甲(和)日本拚生死,讨回咱所在,百姓安心过日子。
  这首歌编完后,油印三千张,由歌咏队分头到街头上分发教唱,想不到只示唱了两三遍,群众即学会了。抗敌会中的“芗潮”诸同志,认为运用这种通俗的救亡弹词来宣传,收获甚大,即鼓励大家编写。
  以后,我又连续编了“送哥去做兵”、“骂汉好”、“十二生肖抗日歌”、“日机炸漳州”、“金门失陷”、“抗日英雄小白龙”等二十多首。高般若和黄文智、陈周桢也各写了二、三首。抗敌会把这些救亡弹词,先用十二开的白报纸铅印活页,每张收成本二分,后来改为单行本,一出版就售完,供不应求,歌本传遍漳州四乡。为了普及宣传,我曾和几位芗潮剧社男女社友,利用中秋月明之夜,背着月琴在街头巷尾弹唱救亡弹词。
  (五)深入山村宣传
  金门失陷后,我和杨殿钟到农村山区作抗日宣传。我带着一把月琴和一幅以白布画成的连环画,殿钟背着干粮和包袱,由漳州出发,先步行到浦南各乡宣传,然后转华安的丰山、玉兰板、银塘、沙建、汰内、上樟、桃源等地进行宣传。
  山村没有汽灯,我们就用煤油灯代替;没有讲台,我们用高椅子当宣传台。宣传方式很简单,我先自弹自唱救亡弹词,然后由杨殿钟挂起日寇暴行连环图,用通俗的语言来宣传讲解。群众每次听完,都是咬牙切齿,咒骂日本鬼。记得有个农民当场说:
  “如果漳州失陷,你们可以到这深山来,我们一定跟你们一起打日本兵。”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对日寇十分痛恨的心情。
  我们在华安山区宣传六、七天,才从天宝大山转回漳州。
  此次到山村宣传,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协助,如安置住宿膳食,设法借灯,替我们带路等,使工作能得到顺利开展。
  (六)用皮影戏宣传
  抗敌会讨论要如何搞好宣传工作,芗潮剧社许多同志,提出要‘多样化’、‘通俗化’。当时我想起在小孩子的时候,曾看到民间艺人演“纸影戏”,群众很喜欢看这种戏,于是我便提议可以运用这种形式作宣传抗日武器,大家都赞同。
  我编写了“金门失陷记”和“小白龙”以及其他的剧本,剪刻人物道具,设计简易的活动舞台,改进了旧皮影的银幕照明
  物色几位会打锣鼓和乐器的人员(如黄文智、陈周祯等人)。首,先在会中排练试演,然后往市内各街头进行演出,每场演出,观众拥挤不堪,宣传效果胜过演唱救亡弹词。
  后来组织一个“抗敌皮影队”,到漳州四乡和石码、山城、海沧等地区巡回演出,直到“芗潮”遭受反动政府摧残封闭,社员被捕,这个皮影队才解散。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郑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