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民族危难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45
颗粒名称: 诞生在民族危难中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30-31
摘要: 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我国东北三省沉沦在日寇铁蹄下,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爱国志士纷纷起来要求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斗争,宣传、发动全民抗战。在当时党的地下组织漳州工委会领导下,以及得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漳州干事会的支持,一九三四年初,芗潮剧社就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诞生。到一九三三年冬,党派胡大机、蔡大燮参加,才决定走向社会,开展活动,改名为“虹桥剧社”。“虹桥剧社”成立后,在申请登记时当时患“恐红症”的国民党政府,却以“虹”与“红”谐音,有,赤色嫌疑,不准登记。柯联魁提出反对演文明戏,提倡上演话剧,搞化装、服装、灯光、布景等。这才正式开创了闽南的话剧运动。
关键词: 闽南话剧运动 漳州

内容

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我国东北三省沉沦在日寇铁蹄下,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爱国志士纷纷起来要求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斗争,宣传、发动全民抗战。在当时党的地下组织漳州工委会领导下,以及得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漳州干事会的支持,一九三四年初,芗潮剧社就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诞生。
  追溯漳州话剧的萌芽,早在一九一九年间,“闽南社会教育社”首次演出易卜生的《娜拉》;省立第二师范的进步师生上演了苏联话剧《夜未央》。一九二〇年,卜益友等创办“震中学社”,从事爱国活动。除办夜校、编刊物外,还组织宣传队,演出话剧。一九三〇年,漳州进步青年林惠元、胡大机、蔡大燮等人,组织“群学社”,开展新文化运动。到一九三三年,漳州一些爱好文艺、戏剧的青年李唤堆、林南洲、陈素兰(即骆平)、陈开曦、蒋培基、王鸣盛等自发组织“虹桥戏剧文艺研究社”,从事文艺研究活动,曾在当时的闽南报刊上发表作品。到一九三三年冬,党派胡大机、蔡大燮参加,才决定走向社会,开展活动,改名为“虹桥剧社”。接着,曾在上海学习戏剧艺术的中共党员柯联魁参加了剧社,先后吸收了一批对话剧素有研究的进步青年如黄德洵(广州戏剧学校欧阳予倩的学生)等入社。“虹桥剧社”成立后,在申请登记时当时患“恐红症”的国民党政府,却以“虹”与“红”谐音,有,赤色嫌疑,不准登记。最后把“虹桥”改为“芗潮”,才于一九三四年春获得批准。柯联魁提出反对演文明戏,提倡上演话剧,搞化装、服装、灯光、布景等。这才正式开创了闽南的话剧运动。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