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剧运动的先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44
颗粒名称: 闽南话剧运动的先声
其他题名: 记漳州芗潮剧社的战斗历程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2
页码: 30-41
摘要: 漳州芗潮剧社是三十年代在闽南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个公开的群众文艺团体。她从成立的第一天起,直至最后被国民党强迫解散,一直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话剧为主要武器,在闽南一带向人民大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阐明党在抗日时期的政治主张,唤起各阶层民众的觉醒,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革命力量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大的作用。同时,漳州芗潮剧社的活动,开创了闽南话剧运动的先声,在我国话剧运动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我国东北三省沉沦在日寇铁蹄下,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爱国志士纷纷起来要求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斗争,宣传、发动全民抗战。
关键词: 闽南话剧运动 漳州

内容

漳州芗潮剧社是三十年代在闽南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个公开的群众文艺团体。她从成立的第一天起,直至最后被国民党强迫解散,一直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话剧为主要武器,在闽南一带向人民大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阐明党在抗日时期的政治主张,唤起各阶层民众的觉醒,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革命力量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大的作用。同时,漳州芗潮剧社的活动,开创了闽南话剧运动的先声,在我国话剧运动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
  诞生在民族危难中
  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我国东北三省沉沦在日寇铁蹄下,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爱国志士纷纷起来要求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斗争,宣传、发动全民抗战。在当时党的地下组织漳州工委会领导下,以及得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漳州干事会的支持,一九三四年初,芗潮剧社就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诞生。
  追溯漳州话剧的萌芽,早在一九一九年间,“闽南社会教育社”首次演出易卜生的《娜拉》;省立第二师范的进步师生上演了苏联话剧《夜未央》。一九二〇年,卜益友等创办“震中学社”,从事爱国活动。除办夜校、编刊物外,还组织宣传队,演出话剧。一九三〇年,漳州进步青年林惠元、胡大机、蔡大燮等人,组织“群学社”,开展新文化运动。到一九三三年,漳州一些爱好文艺、戏剧的青年李唤堆、林南洲、陈素兰(即骆平)、陈开曦、蒋培基、王鸣盛等自发组织“虹桥戏剧文艺研究社”,从事文艺研究活动,曾在当时的闽南报刊上发表作品。到一九三三年冬,党派胡大机、蔡大燮参加,才决定走向社会,开展活动,改名为“虹桥剧社”。接着,曾在上海学习戏剧艺术的中共党员柯联魁参加了剧社,先后吸收了一批对话剧素有研究的进步青年如黄德洵(广州戏剧学校欧阳予倩的学生)等入社。“虹桥剧社”成立后,在申请登记时当时患“恐红症”的国民党政府,却以“虹”与“红”谐音,有,赤色嫌疑,不准登记。最后把“虹桥”改为“芗潮”,才于一九三四年春获得批准。柯联魁提出反对演文明戏,提倡上演话剧,搞化装、服装、灯光、布景等。这才正式开创了闽南的话剧运动。
  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统治下,社会一片黑暗,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统治阶层依然酒绿灯红,纸醉金迷。封建的、黄色的戏剧和音乐,到处充斥,流毒所致,人的精神萎糜,意志消沉,真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概。
  当时在漳州,有一个国民党御办的“莺声歌舞社”,专门演唱黄色歌舞,散布腐朽、颓废情绪,传布靡靡之音。为了抵制反动的黄色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唤起民众,振作精神,芗潮剧社一成立,就在党的秘密支部领导下,投入了战斗,以进步的、健康的话剧和歌曲,去跟反动派斗争,去占领戏剧舞台。剧社也在积极展开演剧活动的实践中,锻炼了社员,巩固了组织,提高了战斗力。
  一九三四年秋,芗潮剧社在经过积极的筹备后,在黄金戏院举行首次公演,演出三个剧目:《伤兵医院》(原名《战友》,田汉编剧,由胡大机导演);《贼》(原名《居住二楼的人》,美国奥尼尔编剧,由柯联魁、陈开曦导演);《婴儿杀戮》(日本山本友三编剧,由胡大机、柯联魁导演)。
  按照当时国民党县党部的规定,演出的剧目必须先将剧本送去审查。在审查中,国民党龙溪县党部竟然认为“宣传抗日,有碍邦交”,禁止演出。当时地下党指示芗潮支部要讲究策略,进行斗争,争取演出以扩大影响。支部便通过社员,利用私人关系,出面与国民党周旋,他们才答应要先修改剧本。剧社便将剧本中所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类的台词,改为“打倒帝国主义”
  再次送去审查,但还是通不过。最后由他们大删大改,把几个好,生生的剧本弄得面目全非。这么一来,引起了社员偾慨,纷纷要求上台演出再说。公演的那天晚上,大家情绪很高,演员们不管剧本如何删改,仍然按照原先的台词念。一时台上台下强烈要求抗日救国的共同心愿与情感,引起了共鸣,大家一致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群情激昂,人心大振。第二天,国民党县党部下令禁止演出。为了更好地达到斗争和演出的目的,经社委会决定,临时改排一出新戏《酒楼小景》(左明编剧)上台演出。这次首场演出效果很好,通过第一回合的斗争,芗潮剧社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得到了好评。一些爱国青年工人、店员、学生、教员,纷纷要求入社,社员人数二下子由三十多人发展到八十多人,扩大了队伍,锻炼了社员,取得了斗争的初步胜利。
  树立新的战斗风格
  剧社成立之初,就与当时反动的、黄色的文化艺术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以进步的现代话剧,替代低级趣味的文明戏。首次演出的舞台上,贴着一付对联:
  反对低级趣味的文艺
  提倡合于现代的戏剧
  这也正标志着芗潮剧社新的艺术风格。
  同时,剧社还一反社会上的陋规陈习,提出“三不”:一不送戏票招待地方官绅权贵;二不许任何人看白戏;三不准带小孩进场。剧社无论在排练或是上演,都严格要求社员,严肃认真地进行艺术创作,重视艺术效果。社内团结合作,互助友爱,勤俭节约成风。经常排戏到深夜,大家就只吃点蕃薯当点心。外出巡回演出时,人人动手装卸布景、道具。
  当抗日战争爆发后,“芗潮”社员並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演街头剧,教唱抗日歌。同时还开展募捐,慰劳抗日将士,参加防空救护,抢救伤员,举办讲座,组织群众防空防特等活动。芗潮剧社这种新的战斗风格,贯穿始终,在广大群众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和人民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投入火热的战斗
  芗潮剧社继第一次演出后,先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月,一九三六年二月、八月,在漳州作第二、三、四、五次的公演,演出的剧目是:
  《逃》——由胡大机编剧並导演;
  《母亲》——由胡大机、陈开曦合编,陈开曦导演;
  《她的秘密》——英国高尔绥华斯原编,由柯联魁改编並导演;
  《白茶》——俄国班科编,曹靖华译,由陈开曦导演;
  《未完成杰作》——意大利剧本,由柯联魁、黄德洵导演;
  《油漆未干》——欧阳予倩根据法国剧本翻译,、由柯联魁导演;
  《父子兄弟》——陈白尘编剧,由黄德洵导演;
  《雪中行商》——田汉编剧,由陈开曦导演;
  《小英雄》——柯联魁编导;
  《汉奸子孙》——陈开曦导演;
  《中秋月》——陈白塵编剧,陈开曦导演。
  这几次演出都很成功,在社会上的震动和影响都很大,群众反映漳州舞台出现崭新面貌。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一九三七年二月间,芗潮剧社前往厦门举行第六次公演。当剧社人员抵达厦门时,一些日本浪人十分惊慌,竟组织流氓,准备在演出中进行捣乱。社方闻悉后,由剧社秘密党支部及时与厦门地下党组织和码头工会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派出工人到青年会维持秩序,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这次演出的剧目是:
  《巡按使》——俄国果戈里编剧,由柯联魁、陈开曦等集体导演;
  《汉奸子孙》——由陈开曦导演;
  《未完成杰作》——意大利剧本,由柯联魁、黄德洵导演;
  《小英雄》——柯联魁编剧导演。
  当演出刚要开始时,扮演《巡按使》女主角安娜的演员张韫琪,突然腹部剧烈疼痛,手足冰凉,冷汗涔涔,社员们一时慌了手脚,有的替她按摩,有的取药送开水,有的为她擦汗,忙成一团,大家耽心演出将无法进行。但是张韫琪想到:如若自己不上台,造成停演,将会影响观众情绪和剧社名誉,损坏此行的演出效果。她便咬紧牙关,与病痛作顽强斗争,坚持出场。等到剧终,她已不能卸装,倒在舞台上。
  社员刘荣昌原患肺病,因忙于筹备演出,疲劳过度,在上演中发高烧,呼吸紧促,有再次咯血的可能,他马上喝下一大盅酱油顶住,临要出场时,再喝一大口酱油,待进后台,又喝一口就这样坚持把戏演完。他们这种高度的革命热情与干劲,十分可,贵,这与剧社树立的战斗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这次赴厦公演,深得群众好评,厦门的《星光日报》、《江声报》等,连日刊登评介文章,连中央社记者也为主要演员拍照,星光日报还特地召开了座谈会。当剧社要离开时,厦门文化界及青年工人等还集合在码头送行,互相题字留念,同声高唱抗日歌曲,高呼抗日口号,然后依依惜别。赶来妄图捣乱破坏的一些日本浪人,目瞪口呆,无可奈何。
  在火热的斗争中,芗潮剧社不仅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还在漳州掀起抗日救亡的戏剧和歌咏运动高潮。芗城内外,常常有戏看,处处闻歌声,激励着人们的抗日情绪。
  闽南话剧运动的联合
  芗潮剧社不仅自己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话剧活动,同时还十分重视做好对友团的辅导和联合演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闽南话剧运动的蓬勃发展。
  一九三四年间“芗潮”就曾协助龙中师组织剧社,派胡大机、柯联魁辅导他们演,出,並客串上演《未完成杰作》。继一九三七年三月芗潮剧社于漳州光明戏院举行第七次公演,演出《巡按使》、《汉奸子孙》、《未完成杰作》、《小英雄》后,又协助南靖县民众剧团筹备演出同时客串《逃》和《母亲》两剧。
  一九三七年四月间,厦,门南天剧社筹备公演,特邀请海沧海啸剧社,泉州鸽翼剧社和漳州芗潮剧社参加联合演出,“芗潮”积极响应,上演了独幕话剧《警号》。
  这次在厦门鹭江戏院的联合公演,可以说是一次闽南话剧大军的会师,也是一次抗日救亡宣传力量的检阅。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抗日怒火在人们心中燃烧,演出中每一出戏的台词,每一支曲子的歌词,都道出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心声,台上台下感情交流,情绪十分高昂,充分表现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这次联合演出效果很好,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极有成效的政治宣传鼓动。
  同年七月,芗潮剧社还到海沧巡回演出,上演《小英雄》、《放下你的鞭子》、《中秋月》和《雪中行商》。通过演出,不仅联系了两地文艺工作者的感情,交流了经验,並且在促进话剧运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几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一九三五年底,在中共漳州工委会领导下,为反对冀东伪自治,以芗潮剧社成员、龙中师地下党员为骨干,与进步学生秘密串连,发动全市各中学,联合举行示威游行。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戒备很严,学校铁门上锁,龙中师学生首先架叠人梯跳出门外,再将铁锁砸坏,蜂涌冲出校门。赶来的反动军警企图阻拦,双方展开了搏斗,爱国学生在地下党员、“芗潮”骨干的带领下,不顾衣破皮伤,冲上街头,结队高呼“反对冀东伪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沿途与崇正中学、进德女中等冲出来的学生汇合,组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在市内举行了一次振奋民众精神,叫反动派胆战心惊的示威游行。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中国新文化主将鲁迅先生在沪逝世,噩耗传来,漳州各界进步人士同声哀悼,在党的领导下,由剧社负责人柯联魁、蔡大燮等人倡起,民众教育馆出面主持,在文庙召开悼念鲁迅逝世的大会。会上,柯联魁介绍了鲁迅光辉的战斗一生。各界代表也发了言,齐声赞扬鲁迅在革命的新文化方面的伟大功勋,表达一致抗御外侮的意愿。最后,大家合唱《安息吧、鲁迅先生》的挽歌。这次的活动,成为一次爱国抗日进步力量的大检阅,影响深广。
  当一九三七年六月,国共谈判,闽南方面签订“六·二六”协定,七月间,红三团改编为抗日独立大队,驻防平和。抗日战争爆发后,“芗潮剧社”为了慰问人民战士和根据地人民,特地深入平和小溪进行演出。当他们到达小溪圩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群众手执三角红旗,敲锣打鼓前来迎接,大家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收复失地!”等口号,一时歌声、掌声震天动地,群情激昂,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当夜,剧社在露天广场搭台演出《张家店》、《中秋月》、《小英雄》、《放下你的鞭子》和《汉奸子孙》五出话剧,每当戏演完时,大家都不愿离去,围在一起,高唱抗日歌曲,直到深夜。当剧社要回漳州时,大家更是依依难舍。二天的演出,充分反映出军民和城乡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时,芗潮剧社曾发动漳州第一次火炬大游行。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又举行了第二次火炬游行。十月二十五日夜,日寇侵犯金门,金门人民与爱国抗日部队並肩英勇战斗,合力抗御外侮。而当日寇在军舰的掩护下强行登陆时,当时国民党金门县长邝汉竟放弃抵抗,不顾岛上抗日军民的死活,自已逃之夭夭,溜到漳州,激起了漳州人民的义愤,群众的抗议怒火,有如火山爆发,势不可挡。中共漳州工委于十月二十六日晚,以“芗潮剧社”为核心,组织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万人火炬歌咏示威大游行。入夜,中山公园火光冲天,激昂的抗日歌声震撼芗城,游行队伍所经之处,万人空巷,队内、队外齐声歌唱,声势浩大,它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冲刷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恐日症”,但也招惹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进步的抗日力量更加刻骨的仇恨。
  “芗潮剧社”除了以话剧为主要武器,配合歌咏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外,还在当时漳州出版的《闽南新报》等报刊上,编辑文艺、戏剧、妇女、歌咏和拉丁化新文字等付刊,以笔代枪,与反动的、倒退的,投降妥协的思潮作斗争,抗战爆发后,开展时事讲演,举行歌咏大会,运用弹词,方言民歌等通俗演唱,宣传教育群众,同时还进行慰劳、救护、举办防空讲座等活动。
  新形势下的复杂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形势起了新的变化,当时漳州在中共漳州工委领导下,用芗潮刷社名义,发起组织“抗日救国服务团”,团长为张步程(即张孤梅),下设分团,运用戏剧、歌咏,弹词、纸影戏等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战。到第二年的三月,国民党企图夺取对该团的领导权,下令将它合并到“漳州各界抗敌后援会”中,组成宣传工作团,但由于该团主要骨干多是我党地下党员和“芗潮剧社”的积极分子,因此,实际上仍然是在我党的领导下,继续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宣传工作团中的原“芗潮剧社”社员,集中力量开展话剧运动。随着抗日形势日趋紧张,大家采用街头演出的形式,以便更迅速、更有效、更广泛深入地收到宣传效果。宣传队每次上街,便先在大街小巷张贴抗日标语和宣传画,教唱抗日歌曲,然后演戏。先后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和由柯联魁编导的《仁丹》、《抓汉奸》等小戏。
  有一次在漳州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当剧中老汉鞭打小姑娘时,围观的群众愤怒起来,齐声吆喝“不能打”!有的人更激动得要上前殴打老汉。经宣传队解释这是演戏后,才肯作罢。又有一次,在街上演出《抓汉好》,当扮演汉奸的演员进行罪恶活动时,惹起观众的愤怒,同声喊打!有一位断臂的残废军人,竟拔出手枪要打,宣传队连忙高举旗帜,声明这只是在演戏,才算平息下来,但群众还是偾恨的表示:如果真是汉奸,我们一定揍死他!从这一点,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人民抗日情绪的高涨,也说明街头宣传的良好效果,同时这又是与“芗潮”社员们在艺术态度上的严肃认真密切相关的。
  “抗敌后援会”还分设慰劳工作团,妇女工作团等,原“芗潮剧社”人员带动大家一面演戏,一面开展募捐,将募到的现金和物品,慰劳抗日将士,並曾带着慰劳品前往厦门海防,慰劳伤病员。伤病员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伤愈后立即重返前线杀敌,表现出对日寇侵略我国的愤懑和爱国热忱。
  剧社和以剧社成员为主要骨干组成的“芗江民众歌咏队”的女社员,在地下党妇女支部领导下,除了深入单位,街道妇女中,开展抗日宣传外,还把工作做到妓女院,动员她们自己刺绣手帕,慰问前方抗日将士。社员们甚至到监狱中去,对犯人进行宣传教育,如通过一定关系,深入第二监狱,给犯人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讲解抗日形势。
  当日机对漳州进行骚扰、轰炸对,剧社人员并担负起维持治安和救护的工作。由于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与“芗潮剧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扬和支持。
  这时,由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国防剧社”和“毓南剧社”也在漳州进行活动。为了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芗潮”与“龙中师剧社”一起和他们共四个单位联合演出于黄金戏院。“芗潮剧社”仍然上演《中秋月》、《母亲》、《张家店》和《警号》等宣传抗日的反帝、反封建进步剧目。此后,“芗潮刷社”还曾以抗敌后援会的名义,在光明戏院公演由柯联魁根据《回春之曲》改编的《八一三炮声》大型话剧。这一出描写我爱国军民抗御外侮的戏,激发了人们高昂的抗日热潮,冲刷了贪生怕死,苟且偷安的颓废情绪。
  抗日救亡运动横遭扼杀
  “芗潮剧社”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反帝、反封建为组社宗旨,把开展话剧运动,宣传抗日救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她博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但也就必然惹起那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的仇恨。他们一面公开刁难、阻挠、破坏芗潮剧社的活动;一面阴谋制造事端,进行无耻的迫害。
  一九三五年间,在党的领导下,漳州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在群众中秘密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揭发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年底,为反对冀东伪自治,全市中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动派又怕又恨,秘密酝酿着一场大逮捕。一九三六年五月,由于叛徒告密,地下党员、“芗潮剧社”和抗日救国会会员二十余人被捕,地下组织遭到破坏,“芗潮剧社”工作陷于停顿。
  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形势改变。“七·七”抗战爆发后,漳州抗日救亡运动才恢复起来。一九三八年春节后,国民党陆军七十五师接管漳州防务。当时由“芗潮”骨干组成,属“抗敌后援会”领导的宣传工作团,打算下乡宣传,可是却遭到驻军的刁难,勒令后援会“暂停活动”。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他们“不准抗日”的狰狞面目,白色恐怖的气氛笼罩漳州。
  清明节当天,部分“芗潮剧社”社员出城郊游,国民党社训队队长林春风暗中派人跟踪逮捕,将陈月英、汪瑞椒、连秀琴、柯雪梅、王巧珍、黄德洵、陈松年、郭佳、郭宽逊、侯维钟、郑天万等十一名社员拘留在龙溪县政府看守所。经过各方交涉,延至一星期后,迫于社会舆论,国民党七十五师才不得不答应交保释放。处在这种局面下,芗潮剧社决定,社员暂时分散活动。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二日,厦门沦陷,形势急转,漳州被推到抗日前线,日机时常来骚扰轰炸。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党通过“芗潮”出面组织“漳州战时青年服务团”,分散社员纷纷回来,並吸收社会上爱国青年参加,积极准备开展战时工作。
  斗争越来越激烈,迫害也越来越升级。六月五日深夜,反动派的屠刀,终于向革命派砍杀过来。当夜十一点,七十五师武装和便衣围困柯衙内,将睡梦中的柯联魁绑走,一直押到北庙“牛运窟”用乱刀砍杀。当刽子手们离去之后,身受重伤的柯联魁同志,便艰难地一步一步往近旁洼地的竹林爬去,可是,赶回来的反动派竟又惨无人道地再一次下毒手,给柯联魁补上几枪,然后挖了一个土坑,草草将尸体埋了。党的优秀战士、人民的好儿子柯联魁同志,就这样惨遭杀害,当年仅二十八岁。
  柯联魁同志遇难后,延安解放日报和全国戏剧协会(柯为该会会员),都曾发表文章,表示深切悼念,並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也发表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救国运动,暗杀柯联魁同志血腥罪行的读者来信。
  秘密杀害柯联魁同志的第二天,反动派又出动大批武装特务,包围了接官亭东华小学,捣毁漳州“青年战时服务团”,把正在团部工作的服务团骨干(多是地下党员和“芗潮剧社”社员)和群众三十余人。押往军警稽查处,沿路上,反动派荷枪实弹,如临大敌,而为抗日救亡英勇战斗的文艺战士则大义凛然,高唱战歌前进。当三十多人被押到军警稽查处后,集中在一个广场,由一个伪军官训话並点名,当场扣留黄德洵、陈松年、张韫琪、郭佳和陈郑煊等五人,其余释放。次日陈开曦在石码被捕,当晚押来漳州。
  接着,国民党反动派下令解散“芗潮剧社”,这支光荣战斗了四年半的话剧队伍,被迫停止活动,漳州革命的抗日救亡话剧运动被扼杀了。
  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对抗日革命进步力量进行疯狂的屠杀和镇压,革命烈火是永远扑不灭的。相反地,它越烧越旺,终于成了燎原之势。
  一九三七年十月后,“芗潮剧社”社员先后有彭冲、陈虹、骆平、陈敏、王雪恭、周苗素、陈星、郑铁鹰、周文、刘克等二十多人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为革命输送了新生力量。就是在“芗潮剧社”被强迫解散后,抗日救亡运动也並没有停止,革命火种在群众心田里燃烧,撒向四方,扩展到石码、南靖、水潮、华安、漳浦和闽西北。“芗潮”成员辗转到龙岩、长汀工作的还在那里参加组织“西蒙剧团”、“铁流”球队,用演戏、唱,歌、打球等形式联络进步力量,继续开展活动。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抗御外侮的意志是无比坚强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绝不是一小撮反动派所能扼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芗潮剧社”在这个伟大的历史篇章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漳州、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忆辛亥革命漳州概况、闽南护法区的漳州片断、漳州学生爱国运动的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志士苏眇公传略、“五四”运动在漳州、“芗潮”抗日宣传活动片断、漳州芗潮剧社大事纪要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文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