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26
颗粒名称: 南山寺纪略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南山寺位于漳州市南郊,九龙江南岸,丹霞山麓,是一痤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大寺院。南山寺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据查碑记,该寺原是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住宅,只因宅院的形制和规模,超过当时封建制度法定的规格,诽谤的人密报陈邕潜越,皇帝大怒,派钦差查办,大祸将及,陈邕大惊。幸亏他的女儿金娘聪明机智,劝父献宅为寺,自己则削发为尼。陈邕听从了女儿的话,才得开脱无罪。他请了云岭常公和尚来寺住持,题寺名为“延福禅寺”。南山寺的历史沿革,经二百四十年后,由陈邕裔孙陈洪进出资重修。寺中的建筑、雕塑艺术以及碑文、经论等,甚为精湛、丰富;名胜文物素有“八胜”和“五宝”之称。
关键词: 漳州 南山寺 纪略

内容

南山寺位于漳州市南郊,九龙江南岸,丹霞山麓,是一痤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大寺院。
  南山寺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据查碑记,该寺原是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住宅,只因宅院的形制和规模,超过当时封建制度法定的规格,诽谤的人密报陈邕潜越,皇帝大怒,派钦差查办,大祸将及,陈邕大惊。幸亏他的女儿金娘聪明机智,劝父献宅为寺,自己则削发为尼。陈邕听从了女儿的话,才得开脱无罪。他请了云岭常公和尚来寺住持,题寺名为“延福禅寺”。
  南山寺的历史沿革,经二百四十年后,由陈邕裔孙陈洪进出资重修。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洪进长子元灏任漳州刺史,奏请改寺额为“崇福报劬禅寺”。至于改为南山寺,据龙溪县志载,是在明代,但具体年代不详。从历史上考察,自明神宗万历到熹宗天启年间,是佛教的鼎盛时期,而在天启(公元1621—1627年)南山寺因坍塌重修,改名大概就在这时候。明清之际,郑成功两次攻打漳州,该寺均安然无恙;到了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侍王李兴贤进军漳州,和清军战于城郊,兵火之下,僧众逃散,寺又残破。后来到光绪初年,得到住持僧佛乘募资重修,才告兴复。南山寺创建一千多年来,可谓屡圮屡建,历尽沧桑。
  寺中的建筑、雕塑艺术以及碑文、经论等,甚为精湛、丰富;名胜文物素有“八胜”和“五宝”之称。“八胜”就是大雄宝殿、石佛阁、玉佛殿、太傅祠、修真净室,姑娘墓、梅庄和栗园。“五宝”就是大钟、血书华严经、方丈茶花树、贝叶经和芷经。
  南山寺有三进殿堂,进了山门便是“天王殿”,内供慈使弥勒,四大天王及韦陀诸佛象。主殿是“大雄宝殿”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殿堂高大雄伟。大殿中间供奉释迦牟,尼,左为西方阿弥陀佛,右为东方药师佛。三尊坐佛中间,左边站着迦叶尊者,右边站着阿兰尊者。这些法相,均属宋代雕塑。在大殿正面三尊大佛象的背后,还有观世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这是清代增塑的。
  该寺最后一进是“藏经殿”,收藏着六大橱经、律、论三藏经论,相传是清光诸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当时住持妙莲法师向清延奏请颁赐的。这部藏经全省只有福州鼓山涌泉寺及本寺两全部。这里原有一部从印度取来的贝叶经,后来,陈炯明军队驻扎寺中,经文被盗,据说在香港卖给一个英国人。至于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是珍贵。相传在明天启年间,当时寺中有两个名叫僧雄、莲山的和尚,和一个名叫连的尼姑,一同发愿,刺血写经。每次刺血前,都要绝盐几天,这样血色才会鲜红。就这样间歇刺血写经,历时三载,写成《华严经》八十一卷。这部血经笔法秀丽,字迹金黄。一九五四年龙溪专区举办文物展览时,曾参加展出,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现在仅存一页(四面),成为稀贵珍品。
  在“藏经殿”正中玻璃神龛里,供奉有一尊玉佛,所以此殿又称“玉佛殿”。法相是用整块白色大理石雕成,高约二公尺,重达四千斤,净碧如玉,晶莹莹滑,佛象属缅甸体制,是由妙莲法师向缅甸华侨化募来的。
  和“藏经殿”并列于高坡左边的,是陈太傅祠。自从唐太傅陈邕献宅入寺后,寺僧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就在他的住房原址,建立一所檀越祠,由陈氏子孙掌管祭祀。祠后有金娘的梳妆阁,当她落发后,就在这间楼房里奉佛修真,所以改称“修真净室”。寺墙外面有金娘墓,墓碑上写着“唐诰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漳州人称它“姑娘墓”,现已毁坏,唯骨灰尚保存着。
  “石佛阁”在大殿的左边迥廊上,阁中有用一块天然石笋雕琢而成的大石佛象,高达一丈八尺,雕凿优美细致,比例均匀。经考古家鉴定:属于中国古代大型造象,它的艺术价值,可以和云同,天龙各寺相媲美。关于这尊大石佛,民间流传着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石佛雕成之日,石匠申言,如果有人能指出雕象的一点瑕疵,他情愿分文不取。前来瞻仰的各界人士都赞不绝口,不料人群中走出一个小孩子来说道:“佛象的手指头这么粗,鼻孔那么小,他怎么能挖鼻孔呢?”一语道破了石象的缺陷,登时羞走了名匠。这座佛阁于1937年被日机炸毁,后由广心法师化募重修,并改现名“净业室”。
  梅庄传说是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进士张一栋,由广东肇庆府知府任上告老退休,在寺中西墙内种植梅树千株,并安置石榻几十处,每逢冬天梅花盛开时,便邀请名人和寺僧在这里吟诗饮酒,盛极一时。后来由于兵荒马乱,梅庄逐渐湮没。栗园本是明代漳州府学岁贡生吴性原所开拓。靖难之变(公元1403年)性原和反朱棣派的学生五人,同时自缢于明伦堂。栗园旧址,现在无从查考。
  至于茶花树,根据传说,在寺中方丈后庭右角,有一株三百多年的红茶花树,每年早春二、三月,百蕾齐放,芳气四溢,花色深红,大如牡丹,别处所罕见。后因年久枯干,已经绝迹。
  南山寺的大钟,本为唐代遗物,是寺中一宝。现在这口大钟,是元朝延祜六年(公元1319年)重铸的。口经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一千三百余斤。钟声洪亮,清夜一叩,可闻数里。关于这口钟,也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寺里和尚四出化募,集资铸钟,一个老妪献出一个铜钗;一个乞丐也捐助二枚铜钱。但是和尚看不起这几件东西,丢在一旁,没有用上去。奇怪的是,几次翻铸,钟上总有三次破洞。后来和尚想起了这三件铜器,就把它投进炉中。说来也巧,钟上的破洞马上补好了,至今钟面仍可以看到二枚钱痕和一支钗迹。
  南山寺不仅有上述“八胜”和“五宝”,更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一年间,陶铸同志担任闽南特委书记时,善于团结教育群众,使寺中和尚也同情和支持革命,掩护特委机关的活动,陶铸同志当年就曾住在寺内“德星堂”中(位于“净业室”左邻),领导闽南革命工作。当一九三二年春,毛主席亲自率领东路军攻克漳州,在胜利回师时,寺僧萧达加等七人就脱下袈裟,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前往江西中央苏区,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当一九五六年陶铸同志重游南山寺时,曾写下七绝一首作为纪念:
  “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
  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妖媚故人稀。”
  南山寺这座名胜古迹及其所珍芷的文物,于解放前横遭破坏和偷盗,致使古迹憔悴破烂,文物残缺散失。解放后,党和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拨款修整。但在林彪,“四人帮”猖獗时,重遭践踏。粉碎“四人帮”以后,漳州市坚决执行党的有关保护历史文物政策,目前正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复,并计划以南山寺为中心,扩建为公园。等到竣工时,不但千年古刹将焕发青春,这里还将建起百花园,百果园,园中园,南湖等风景区,少年宫,文化宫,游泳池,影剧院等崭新建筑林立,一个新型的南山公园,将接待海外各界人士前来游览观光,供广大人民憩息。南山胜景,定会发出更加瑰丽的光采!
  (本文参考郑之翰、王尚玉材料,并通过采访、座谈整理编写。)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熊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