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宋代漳州的戏曲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23
颗粒名称: (五)宋代漳州的戏曲活动
分类号: I053
页数: 3
页码: 149-151
摘要: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到宋代漳州的戏曲活动情况。据地方志载,闽南开发于秦汉,唐宋以来社会经济日趋繁荣,漳泉两地物产富饶,寺院产业丰厚,宗教艺术活动频繁,各种傀儡戏特别盛行,民间散乐、百戏大量流传,《漳州府志》卷二十八“民风篇”中,有朱熹《谕俗文》提出禁演傀儡,杂戏。从这篇反面材料及另一篇长文《论民俗书》中,概述漳州民间戏曲艺术活动,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种情况:
关键词: 漳州市 戏曲活动

内容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到宋代漳州的戏曲活动情况。据地方志载,闽南开发于秦汉,唐宋以来社会经济日趋繁荣,漳泉两地物产富饶,寺院产业丰厚,宗教艺术活动频繁,各种傀儡戏特别盛行,民间散乐、百戏大量流传,《漳州府志》卷二十八“民风篇”中,有朱熹《谕俗文》提出禁演傀儡,杂戏。陈淳《禁戏书》提得更具体:“某窃以此帮陋俗,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少年作谣戏,号曰:乞冬。群不逞少年,逐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率唱,号曰:戏头,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毫不顾忌,今秋自七月以来,乡下诸村正当其时,此风正在滋炽,其名曰:戏乐。”(以下所关利害定其“八大罪状”从略)从这篇反面材料及另一篇长文《论民俗书》中,概述漳州民间戏曲艺术活动,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种情况:
  (甲)当时漳州的地方戏曲艺术已经形成,而且是较为广泛的群众性的农闲娱乐活动,在每年秋收后以“乞冬”为名,祚望连年丰收的心愿,说明文化艺术与生产劳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乙)漳州的地方戏曲艺术活动是来自民间,自发性的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组合,由群众自愿出钱办“戏班”,供养优人名为“戏乐”,并在近郊闹市搭成“戏棚”,具有较为完整的演出规模。
  (丙)这种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民间戏曲,是以调情、戏弄为主要内容。
  (丁)演出的范围相当广泛:有“数十人共相率唱”的场面,有专人做组织管理工作的“戏头”,演出地点从城乡到市镇“居民丛萃之地。”影响颇大。
  以上这些地方戏曲活动情况,历来受到维护封建礼教的统治者严令禁止,但是并没有绝迹人间,而是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样,延续不断地发展与衍变,千百年来的漳州城乡,依然是在每年的二月“春祈”和八月的“秋报”大演社戏。闽南俗谚云:“正月灯,二月戏,..五月龙船鼓,八月‘乞冬’戏,..”。竹马戏作为“唐宋遗音”从十一世纪演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直是以“跑马,乞冬”作为开场戏,并保留在“宋元南戏”,明代以后的闽南戏(包括闽南语系的莆仙戏、梨国戏,老白字,潮州戏子弟戏等)的排场节目中,如果说“温州杂剧”的前身也叫“竹马戏”,更能说明中国戏曲的发展史,是从民间到宫庭(教坊),因教坊的解体而散落民间,这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更有生命力,被收集到宫庭整理加工后变成僵化,以后又回到民间来,进一步焕发出璀灿的艺术光彩。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家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