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代以后的戏曲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22
颗粒名称: (四)明代以后的戏曲交流
分类号: J828
页数: 3
页码: 147-149
摘要: 漳州的竹马戏在宋元期间变化并不大,明代以后流传在南方各地的戏曲艺术得到普遍的发展与交流,如江右的弋阳腔、采茶戏,湖广的楚剧、汉戏,江淮的吹腔、乱弹以及西北的秦腔、梆子..等剧种都到过闽南演出,真是万紫千红争艳斗姘,堪称为“南戏”的复兴与繁盛时期,对闽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目和声腔有较大的影响。当时,在漳州最盛行的是“四平戏”,来自江右的江西和安徽一带,由粤东、闽西两路传入闽南,据说流传在漳州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闻名的四平戏班有“万盛”“凤仪”等班。也说明“锣、鼓、吹”是四平戏的音乐艺术特色。
关键词: 漳州市 竹马 发展

内容

漳州的竹马戏在宋元期间变化并不大,明代以后流传在南方各地的戏曲艺术得到普遍的发展与交流,如江右的弋阳腔、采茶戏,湖广的楚剧、汉戏,江淮的吹腔、乱弹以及西北的秦腔、梆子..等剧种都到过闽南演出,真是万紫千红争艳斗姘,堪称为“南戏”的复兴与繁盛时期,对闽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目和声腔有较大的影响。当时,在漳州最盛行的是“四平戏”(也叫“正字戏”),来自江右的江西和安徽一带,由粤东、闽西两路传入闽南,据说流传在漳州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闻名的四平戏班有“万盛”“凤仪”等班。漳州俗谚云:“万盛锣佘(注)船婆,,万盛鼓佘〓嬷,万盛吹佘少年家。”(注:“余”是招引的意思)也说明“锣、鼓、吹”是四平戏的音乐艺术特色。
  竹马戏在明代受到具有南戏规模的四平戏影响,从剧目到音乐、表演各方面引起较大的变化。我们从漳浦县六鳌地方发掘的竹马戏剧目,约有三分之一移植自正字戏。如《大劫法场》、《燕青打擂》、《独臂武松》、《宋江征方腊》等武打戏、《打花鼓》、《双橹船》、《打铁记》、《大娘补缸》、《唐二别妻》、《骑驴探亲》、《老少换妻》等折子戏。这些剧目多沿用原来的曲调,改用闽南方音演唱,所以称为“老白字戏”。有些曲调改用哨呐伴奏称为“哒仔曲”,用弦乐伴奏称为“弦仔曲”,剧目从“弄仔戏”扩大到“折仔戏”,由“昭君戏”发展成“水浒戏”以至连台布表戏”,演出形式也从民间小戏,逐渐成为地方大戏。
  所谓“大戏”即是具有“宋元南戏”的演出规模,闽南俗称“戏文”。这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环节,从“唐戏弄”到“宋词曲”“元佘剧”,在祖国南方汇流成为“大戏”。主要声腔有宜,黄、弋阳、乱弹、吹腔,是以名为“四平戏”,作为明代南方戏曲的总集成。尊奉唐代戏神雷海青(福建人,以琵琶击安禄山,就义后封为“天下梨国都总管”,俗称“田都元帅”),包括福建莆仙戏、泉州梨国戏,漳州竹马戏,潮州白字戏,台湾歌仔戏、客家采茶戏,闽北三角戏..等剧种,都是与“南戏”有关的地方戏曲。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以闽南为“反清复明”的基地,闽台两地乡亲交往更加密切,清朝统治者于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以后,在闽南一带以残酷的政治手段强迫“迁海”,企图割断福建沿海乡亲对郑成功军队的给养。漳州的沿海地区一度成为“禁土”,文化艺术也同样遭受破坏与摧残。至今残存在六鳌半岛上的竹马戏,相传是从台湾海峡遇狂风飘流过来的破船中,救起几个“戏班”的艺人,以后安居在六鳌传授戏曲,结合原有竹马戏基础,回复建班演唱以后发展成职业剧团。据竹马戏老艺人林文良介绍,一九一〇年他兄弟两人到漳浦县城附近“歌楼山”学竹马戏,以后到漳州各县演出。当时有“竹子弟”,“发子弟”、“玉子弟”、“新子弟”,..等十多个竹马戏班,经常到石码,厦门、同安、金门,浯屿一带演出,到一九四〇年芗剧(即“改良仔戏”)兴起以后,逐渐替代了竹马戏和子弟戏。目前,粤东的海丰,陆丰二县,还有两个“老白字”和“正字戏”剧团,据说:解放以来进行较大的改革,剧目,声腔、表演有很大不同。因这一带多是来自漳州的移民,说的是闽南方言,可以证实:从福建的莆仙戏,泉州的梨园戏、戈甲戏漳州竹马戏、台湾的歌仔戏、潮州的白字戏,以至粤东海、陆丰的老白字戏都是流传在不同地区的、同为闽南方言语系的地方戏曲。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家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