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竹马砌末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21
颗粒名称: (三)竹马砌末的发展
分类号: J828
页数: 1
页码: 147
摘要: 作为竹马戏演唱特色的开场形式叫“跑四美”,在南戏的“排场”中称为“趟马”,由四个女旦跑马过场,各唱《四季春》小曲,名为“乞冬”,是祷祝年成丰收的意思。有几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开始是用“竹马灯”的首尾两节,分别缚在演员的前身、后臀,跑马过场,近似民间歌舞《跑驴》的程式。还有用“竹竿子”放在胯下,代竹马在舞台上奔跑演唱,以后又改用小竹竿作为“马鞭”使用,代替跑马的舞蹈动作,后来才用“马鞭子”代替竹马。从以上的不断演变过程,可以进一步探索漳州竹马戏的形成、发展与衍变过程。
关键词: 漳州市 竹马 发展

内容

作为竹马戏演唱特色的开场形式叫“跑四美”,在南戏的“排场”中称为“趟马”(俗名“洗马”),由四个女旦跑马过场,各唱《四季春》小曲,名为“乞冬”,是祷祝年成丰收的意思。有几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开始是用“竹马灯”的首尾两节,分别缚在演员的前身、后臀,跑马过场,近似民间歌舞《跑驴》的程式。还有用“竹竿子”放在胯下,代竹马在舞台上奔跑演唱,以后又改用小竹竿作为“马鞭”使用,代替跑马的舞蹈动作,后来才用“马鞭子”代替竹马。从以上的不断演变过程,可以进一步探索漳州竹马戏的形成、发展与衍变过程。
  “竹马”的名称由来很早,从历代的文史资料中可以看到:汉代有过“小儿竹马,迎接郭汲归来”的故事;唐代,福建流行过“月光光,秀才郎,骑竹马,过南塘”的歌谣;宋人《武林旧事》中“午队”条记:“树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元时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本中注明:“萧何骑竹马上”,明、姚旅《露书》中也有“竹马、番婆”的记载;清、光绪年间,瑞安人薛强斗的笔记《寄瓯奇笔》中也记载着当时“竹马戏”班的活动情况。福建省古老剧种“莆仙戏”,演出《陈三五娘》时,陈三还是“身缚竹马”上场演唱,据说泉州梨园戏和潮州白字戏早期也有类似的演唱形式,说明中国戏曲历史中,用“竹马”做为主要砌末(即“道具”)的来源久远,而且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程式,在戏曲舞台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历代而不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家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