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竹马戏的基本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20
颗粒名称: (二)竹马戏的基本特点
分类号: J828
页数: 3
页码: 145-147
摘要: 所以,蜕化而成的“戏弄”脚步却变化不多,沿用“踏摇娘”的反复进退的步法,俗称:“三进、三退”。这种“上身扭动,脚步踏摇”的舞蹈动作,成为竹马戏和老白字戏表演艺术的基木特点。唱词粗俗、朴实,多是地方俚语、谚谣、很少精工细硺,乡土生活气息浓厚,听来亲切动人,音韵铿锵,节奏强烈。
关键词: 漳州市 竹马戏 基本特点

内容

闽南俗谚说:“假弄候,弄竹马”,一语指出戏弄、调笑是竹马戏的艺术特点,所有的“弄仔戏”只有丑、旦两个男女角色,内容多是以谈情、说笑作为基调;表演动作集中在上身扭动,突出脸部的眉目传情,因为原来的“竹马灯”演员,下身为画上马腿的垂幅所遮盖,脚部的相应表演动作可以“芷拙”。所以,蜕化而成的“戏弄”脚步却变化不多,沿用“踏摇娘”的反复进退的步法,俗称:“三进、三退”。这种“上身扭动,脚步踏摇”的舞蹈动作,成为竹马戏和老白字戏表演艺术的基木特点。
  旦角带手巾上场,先走“四角头”(又叫“踏四门”),在转弯抹角处“分手”、返身的动作柔和秀丽,有许多仿效生活动作的形体表演。“手置前胸,脚行蹀步”是定规。还有碎布、移步、急步、磨步、摇步等,随人物与情节的变化而异,但不象近代戏曲艺术的程式化那样复杂、完整、严谨。服装还保留宋代的“窄袖,狭裤”,没有出现“水袖、罗裙”说明不是“长袖善舞”的宫庭乐伎或俳优。头饰只在额上扎一片“观音遮”,不抹红、白铅粉,口唇上只点胭脂。丑角头戴“道士冠”,脸上勾画几笔黑白线条。手执纸扇耍弄,出入场走“大圆圈”,采用“屈脚矮步”走小跳,激情抒发时才用大跳,动作别致,活泼诙谐,能引人入胜。服装近似番家(少数民族)的“大淘衫”,不穿对襟汉服,保持古代乡间农民的本色,演出形式还是“地下棚”(俗称:“落地扫”)的规模,表演的主要台位常固定在台前或左右角头,移转走动时多采用“双出水”、“双入水”或“插花”、“自旋”的古代民间舞蹈动作;一般因表演动作频繁,多由后台人员代唱或帮腔。据说这些是沿袭唐宋以来的遗规,以适应广场、戏棚的特点。
  竹马戏的音乐曲调多采用闽南当地的民歌、谚谣、俚曲,古调,如“水车歌、掌船谣,送哥调、担水歌、怀胎调,老鼠谣、莺爪花、十二月、十八啊、四季春,五更鼓、八劝哥,十步送”..等等。都独按剧情内容需要填配各种唱词。又有一种“田公咒”,是沿用傀儡戏的古调,说是唐代名乐师雷海青(俗称“田都元帅”)传下的,以“有声无字”开始或结束,如“连罗连,哩连罗连、哩连罗..我君行凑阵,相牵行进前,池中好莲花,亭下好相会,花开也会香,(咱今)双手来相牵。..”。唱词粗俗、朴实,多是地方俚语、谚谣、很少精工细硺,乡土生活气息浓厚,听来亲切动人,音韵铿锵,节奏强烈。声腔全用本声真嗓,很少假声尖嗓。唱来淳朴、粗犷,宏亮、浑厚。锣鼓经沿用“道士戏”(俗称“戏文”)的鼓介,打击乐器以堂锣,手鼓为主,弦管有短只一尺八的洞萧,长达二尺半的竹笛,粗大的月琴(古名“阮咸”),以及用钊兰粗茎制成的大广弦(或称“二弦”),伴奏曲调称为“弦仔曲”。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家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