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竹马灯”到“竹马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19
颗粒名称: (一)从“竹马灯”到“竹马戏”
分类号: J828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漳州竹马戏源自唐宋的“跋马”,这是古代流传在祖国南方的民间歌舞,也叫“竹马灯”,用竹扎、纸糊的马头和马尾,分别绑在演员的前胸和后臀,里面点燃烛火夜间游行,若干人组成“马队”,成群结夥、边演边唱、载歌载舞。最常演唱的节目是《王昭君》,其中“出塞和番”一折,有昭君、姰婢、太监、国旧、番婆、番兵、番王等人物,多至数十人,每逢社火演出在迎神赛会的场合,配合锣鼓乐队游行演唱,每个演员轮换或分组表演,音乐多是“南音”的早期声腔,演唱“水车”和“滚仔”等曲调,唱词名为“跋马”,每句以四个字为基本结构,仿唐代“变文”写法,为闽南古谚谣体裁。到后来的《王昭君》长达三十多的头,连演三天三夜,成为竹马戏主要剧目。
关键词: 漳州市 马戏

内容

漳州竹马戏源自唐宋的“跋马”,这是古代流传在祖国南方的民间歌舞,也叫“竹马灯”,用竹扎、纸糊的马头和马尾,分别绑在演员的前胸和后臀,里面点燃烛火夜间游行,若干人组成“马队”,成群结夥、边演边唱、载歌载舞。最常演唱的节目是《王昭君》,其中“出塞和番”一折,有昭君、姰婢、太监、国旧、番婆、番兵、番王等人物,多至数十人,每逢社火(俗称“做醮”)演出在迎神赛会的场合,配合锣鼓乐队游行演唱,每个演员轮换或分组表演,音乐多是“南音”的早期声腔,演唱“水车”和“滚仔”等曲调,唱词名为“跋马”,每句以四个字为基本结构,仿唐代“变文”写法,为闽南古谚谣体裁。
  如昭君“滚仔”唱词:“因着延寿,正会和番,昭君此去,别了金銮。恨着君王,忍心负㐾,要了元(来)和番,受尽苦疼,亏㐾元——翻山过岭,来到这地,雁门关。”写的多是昭君哀怨,随伴的规劝,番王的欢欣和番兵、番婆的调笑,戏弄。开始作“引题”,再接头番、尾番。如番王唱“头番滚仔”词:“因势点起,百万铁骑,侵入汉境,延寿取来,昭君亲仪,生得清采,赛过越国西施,众番军,笑微微,咱今一起来去取趣,嗹连哩哩!”一直到“尾番滚仔”多是寓笑乐于歌舞中。其中有一折“弄君歌”,以丑、旦两个角色扮番王与昭君。丑唱:“尔真个好笑,眼泪啼,心带痴,我打锣来呓,来呓尔,”旦唱:“听起锣声,不应娶我,今来到这……。”丑唱:“乾而燕、衍不汝乾、乾燕衍,(疑为番语)休把愁容悲,尔看马头那边,我家是好景致,尔君王在汉宫院,他饮酒不知天地,圆哪扁?扁哪圆!”。
  还插上一段“哪叱鼓”(一名“三坛鼓”)词云:“一个孩儿,名叫哪叱,出生之日,海上游戏,龙王看见,欺伊小儿,偕人斗法,吊起玉环,打龙官,抽龙筋,合海龙王公子,同此条根、同性命。”这种以锣鼓节奏为主,配上表演动作的民间歌舞,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车鼓弄”。特别是在竹马戏的节目中,如《昭君出塞》的“番婆弄”。“尾旗弄”、“割须弄”以及“砍柴弄”(即《刘海砍柴》)、“搭渡弄”(即《桃花搭渡》)、“士九弄”(即《山伯英台》中一折)等等。从插科打浑的“参军戏”到调笑嬉弄的“弄仔戏”,具有更多的生活真实感,成为闽南古代农民初创的民间小戏雏型。从轻歌漫舞的“竹马灯”表演艺术为主,逐步演变成为具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体态表情和音乐唱腔的“竹马戏”。到后来的《王昭君》长达三十多的头,连演三天三夜,成为竹马戏主要剧目。加上其他折仔戏、弄仔戏以及成套剧目有四十多种,音乐曲调三十多首,大部分是闽南民间特有的歌、谣、曲,还有些俗曲、古调。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