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漳州府中学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15
颗粒名称: 忆漳州府中学堂
分类号: G639.285.7
页数: 3
页码: 135-137
摘要: 现在漳州第一中学的校址,是解放前龙溪中学的旧址,其前身为福建省立第八中学,再推溯上去,就是清末漳州府中学堂——这是漳州第一所中学。一八九八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虽行专政,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也不得不施行一些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就是其中之一。从这年下半年起,全国兴办学堂,当时的规定每县先办两等小学一所,每府办中学一所,每道办师范一所,漳州府依照规定兴办中学堂。这一班正斋生因在漳州中西学堂已学会了一些英文和算术,而各地新兴的学堂又迫切需要这两科的教员,先后被各地聘用了,结果只念了一年就解散了。因此,一九〇六年下半年又添招预科生,连同外县投考被录取的共有三百名左右。
关键词: 漳州市 学堂 中学

内容

现在漳州第一中学的校址,是解放前龙溪中学的旧址,其前身为福建省立第八中学,再推溯上去,就是清末漳州府中学堂——这是漳州第一所中学。
  一八九八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虽行专政,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也不得不施行一些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一九〇五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实行废科学。但这年上半年全国各地还举行过童子考(考秀才),经县考、府考后,才颁下废止科举的命令,我参加过府考的最后一场,名列第十一。从这年下半年起,全国兴办学堂,当时的规定每县先办两等小学一所,每府办中学一所,每道办师范一所,漳州府依照规定兴办中学堂。那时知府是孙传兖(鳄斋),他把漳州中西学堂,程度较好的学生调来二十余名,做为该学堂的正斋生(本科生)一班;翌年(1906)上半年又招收备斋生(预科生)一班,校址设在原考棚后的芝山书院(现龙溪农校大门内)。这一班正斋生因在漳州中西学堂已学会了一些英文和算术,而各地新兴的学堂又迫切需要这两科的教员,先后被各地聘用了,结果只念了一年就解散了。因此,一九〇六年下半年又添招预科生,连同外县投考被录取的共有三百名左右。我与堂兄郑启华,及郑之翰都被录取。依照当时规定:预科修业一年,本科五年;预科毕业等于秀才,本科毕业等于贡元。我在预科毕业时,还穿戴起清末秀才的衣冠,行过拜祖的仪式,回忆起来,真是可笑。
  清政府兴办学堂,只是用以代替科举,作为读书人作官的“敲门砖”,不是为福国利民的;而进学堂的,也只为着个人的出路,追求荣华富贵,并非为救国兴邦。当时学生年龄相差很大,有三、四十岁的老童生,也有十一岁的小孩,象我则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由于学生增加,芝山书院原址容纳不下,就把考棚后部的房屋加以修建,作为教室、自修室和员生宿舍。芝山书院房屋则作为物理仪器和化学药品室、理化音乐教室和学生寝室。
  这所中学堂的课程有:国文、作文、国语、修身、经学、历史、地理、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生物、动物、植物、矿物、英文、日文、体操、唱歌、图画、用器画等,可说应有尽有。教国文的有吴藕川、文泳等,教史、地经学的是王康年,教理化的有陈为铫、吴捷南、林某等,教数学的有林西锦、郑国铎等,教技能科的是赖翮,教国文的是郑春波。教英文的先后有谢多马(THOMaS)、林西锦、黄清安等,教日文的是徐桐,因他离职,日文只读了一年。
  学堂第一任监督是曾渭兆,后换吴一鹤,最后是陈之麟,这时已改称为校长。我们第一班毕业证书即是盖上陈的印章的。当正科第一年级开学时,曾拍了一张照片,现存市博物馆。坐在第一排者则是当时汀漳龙道道台何成浩、漳州府知府陈嘉言,龙溪县知县曹本章等。我们这一班共三十二人,学堂虽办了六年,结果只这一班念到毕业,那是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匆匆地举行毕业考试,就风流云散,学堂也就关门了。翌年(一九一二年)又办了一所省立第八中学,与省立二师合用丹霞书院为校舍。
  就记忆所及,同班同学有郑之翰、郑启华、郑启沂、吴锡纶、傅镇仑、吴维岳、陈元鼎、沈璟、孙贻荪、朱炳曜、沈涌、沈炳垣、沈业勤、沈祖培、沈耀年、许炽章、陈子春、吴鸣钟、吴济川、吴建三、林学增、汤铭盘、唐兆华、陈固金、陈化龙、蓝翊虞、黄汶川、曾俊文等。这批毕业生后来多数走入仕途,或为地方士绅,只有少数在国内或往南洋教书的。
  水仙开花色金银(注)
  水仙开花色金银, 、红军待咱一家亲。
  白军开口“他妈的”, 红军开口笑盈盈。
  水仙开花色金银, 红军买卖最公平。
  白军入村抢鸡鸭, 红军上圩公平秤。
  (注):这是一九三二年春天,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入漳时流行在民间的一首民谣。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达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