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西学堂补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14
颗粒名称: 漳州中西学堂补遗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2
页码: 133-134
摘要: 漳州中西学堂于一九〇四年因洪水校舍倒塌而停办。其时正为庚子教案发生后第四年,信教者以有教会的势力可作为依持,一时教会大兴。该学堂校董陈贵宗、黄振荣虽同奉基督教,而其所属的教会则分归英美两公会,在公会的操纵下,无意共同重设中西学堂,各怀所私,分别创设学堂于各教会近旁,以便于各公会控制教育权,施行奴化教育,这正反映出帝国主义者创设学堂的野心。育才学堂在名义上虽说系英公会与接官亭礼拜堂合办,但实际上并不加以支持。育才学堂停办后英公会只承办附小部分,并复其旧名,仍然称漳东小学。
关键词: 漳州市 学堂 补遗

内容

漳州中西学堂于一九〇四年(清光绪三十年)因洪水校舍倒塌而停办。其时正为庚子教案发生后第四年,信教者以有教会的势力可作为依持,一时教会大兴。该学堂校董陈贵宗、黄振荣虽同奉基督教,而其所属的教会则分归英美两公会(英国伦敦公会和美国归正教公会),在公会的操纵下,无意共同重设中西学堂,各怀所私,分别创设学堂于各教会近旁,以便于各公会控制教育权,施行奴化教育,这正反映出帝国主义者创设学堂的野心。
  在这企图下,美公会便利用教绅陈贵宗倡办育贤学堂,建校舍于天后宫,并将东坂后礼拜堂原设的笃励学堂讲入;英公会也利用教绅黄振荣倡议复办中西学堂,经筹划后,仍借用接官亭礼拜堂的黄楼和邻近小厝为校舍,又将漳东小学群入,合称为育才学堂,于一九一九年(清宣统元年)正式开学。
  育才学堂则是漳州中西学堂的后身,因而,在编制和学科等一仍其旧,主要的教育目的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课程是半日学习英文课,半日学习中文与数学等。
  戊戌维新前后,在形势影响下,教会为培养替帝国主义者服务的人员而创设新式学堂;而在清政府统治下的府署也开办了新式学堂。风声所播,远近前来就学者日益增加,以公私立学堂学生的家庭出身看,可以了解他们就学的目的;当时公立漳州府中学堂的学生;多是官僚豪绅和地主的子弟,目的在“学而优则仕”;而教会学堂的学生,则多是绅商资本家和教徒的子弟,目的在学习英文,以便进入邮电、海关和洋行任职,或留学外国。
  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进扰我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英美等帝国主义在文化、经济上的侵略,也随其军事侵略势力而涌进,因而五口通商之一的厦门洋行林立、邮电海关交通等事业也随之发展,在这情况下,由这学堂出身的卓绵成和曾元秀之子曾国主就先后担任美孚、三达油行的买办;有的则在漳厦铁路局和邮政局任职;也有的得以留学英国和美国。这些正是当时我国处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已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产生“崇外”思想的具体表现。
  由于英美两公会创办学堂的企图在培养作为文化侵略的传道人才,以便作更广泛侵略活动的工具,但复校两年后,见其目的已未能达到,且经费又感支细,第三年便停办了中学部分。育才学堂在名义上虽说系英公会与接官亭礼拜堂合办,但实际上并不加以支持。育才学堂停办后英公会只承办附小部分,并复其旧名,仍然称漳东小学。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连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