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西学堂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13
颗粒名称: 漳州中西学堂史略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在清朝末年,山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就有一些官绅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去仿效西洋,进行维新。漳州中西学堂就是在这情况下创办的,它是新式学堂创设的开端,也是时代的产物。漳州中西学堂开办于一八九七年春,由当时地方官吏都司王振宗和信奉基督教的医生黄振荣、陈贵宗等所创办并任校董。班级的编制是以英文程度的高低做标准的,这也正反映当时这学堂是以“西学”为主的。翌年,在马道底建筑了校舍,经费是向海外热心教育的侨商募捐来的如校董王振宗的甥婿丘菽园就是捐助者之一。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掌政权,废新政。
关键词: 漳州市 学堂 史略

内容

在清朝末年,山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就有一些官绅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去仿效西洋,进行维新。漳州中西学堂就是在这情况下创办的,它是新式学堂创设的开端,也是时代的产物。
  漳州中西学堂开办于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春,由当时地方官吏都司王振宗和信奉基督教的医生黄振荣、陈贵宗等所创办并任校董。校舍是租用北桥街的一座大房子。开始时教员只三人,学科仅英文、国文和数学,我的父亲殷雪桥担任英文教学并兼学堂行政,蔡凤机担任国文兼舍监,洪克昌担任数学。学生最初只有二十多人,其中有校董黄振荣的两个儿子:黄莲舫、黄应求,校董陈贵宗的一个儿子陈之麟,以及卓绵成、卓德成、曾元秀、陈云琴等。班级的编制是以英文程度的高低做标准的,这也正反映当时这学堂是以“西学”为主的。
  翌年,在马道底建筑了校舍,经费是向海外热心教育的侨商募捐来的如校董王振宗的甥婿丘菽园就是捐助者之一。新建的校舍,是一间大楼,楼上做为宿舍,楼下是礼堂和教室,校舍左边有一所平屋,就是我父亲的住家。到一八九九年,前来入学的更多,远的有泉州、漳浦,近的有龙溪县石码镇等地的学生。这时的学生有陈智君、王渭南、王渭北、王渭西、黄和清、陈寄今、徐明山、林孟温、林玉霖、胡宣铭、陈兆龙、方玉书、吴拜飚等,他们是先后入学的。
  这时候大家的思想还很闭塞,可是我的父亲却叫我的姑母殷碧霞,表姐田翠琼、魏素明和我都进入这个学堂肄业,我们几个人可说是男女同校的先锋。
  校董黄振荣、陈贵宗虽都信仰基督教,但他们所属的教会是分别归英国伦敦公会和美国公会的。因此英美传教士便乘这个机会到学堂里来担任英文教学,进行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记得在一八九九年,有日本的台湾总督府一个民政长到学堂来参观过,他小恩小惠地送给学生一些文具作礼物,并赠给学堂一套仪器。后来又在“协助”这美名的掩护下,派了个名叫清水友辅的日本人前来担任英文教学,但他越年回国后就不再来了。这些都可说明在当时英美日等帝国主义者,是紧紧地抓住每个侵略机会的。
  当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维新时,清光绪皇帝亲政,厉行新法,通令各省设立学堂。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掌政权,废新政。但这时士绅阶级已多有维新的思想,因而慈禧太后在被迫下,又不得不以“新政”为幌子,欺骗人民。在这形势下,当一九〇一年学堂举行学期考试时,漳汀龙道道尹荣堃、漳州府知府孙传裱等曾亲来主持,其用意无非是表示重视“学堂”,而这学堂俨然已是“肩立”的了。
  这学堂后改名育才学堂。到一九〇二年秋(光绪二十八年)漳州府中学堂成立于芝山书院旧址,并提选育才学堂中一部分所谓“高材生”,改入漳州府中学堂,而一些专习英汉文程度较深的,仍留在育才学堂。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溪洪暴涨成灾,校舍被水冲倒,学堂因而停办。
  回顾这学堂所培养的学生,后有留学西洋,或学医,或从事实业,或任大学教授,或为买办,这也正符合清末官绅合办这学堂的目的,为统治阶级培养了一批为其服务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外孙(儿童歌谣)
  燕子飞过墩,
  外妈(一)惜外孙。
  阮(二)妈看阮笑“吻吻”(三)
  有物“姑成”(四)阮不吞。
  阮舅常常嫌阮歹,
  阮妗说阮“捷捷”(五)来;
  阮是为着公妈“代”(六),
  哪无恨到(七)三年也不来。
  注:(一) “外妈”:即外祖母。
  (二) “阮”:即我们。
  (三) “吻吻”:即笑嘻嘻。
  (四) “姑成”:读土音,意即招呼。
  (五) “捷捷”:读土音,意即常常。
  (六) “代”:即事情或关系。
  (七) “哪无恨到”:读土音,意谓:若不是因为这种关系,就任你怎么样我也不愿意来的。
  (郑位东采录)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殷采芸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