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管官营,实行统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204
颗粒名称: (三)接管官营,实行统制
分类号: TM6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伪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建设厅长陈体诚等组织福建考察团,前往日本统治下的台湾,考察农林、水利、电气、铁道、专卖、土地整理、教育等事业。在他们看来,是要取经借镜,名正言顺的。可是作法上却有极大谬误,即是把日本统治台湾的一套手段,用来侵占民营事业,而不是从建设上的利害关系去考虑问题。在陈体诚的考察总结中更明显地说出这样的话:“欲求国民经济全部发展,必须出于统制之一途。”这所谓“统制”,即是要把民营事业收归官办。具体说来,是走统制经济政策的新路,把民营龙溪电灯公司,统制到官方手里去的。
关键词: 漳州市 电厂 实行统制

内容

一、仿效日本在台作法,统制电气事业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伪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建设厅长陈体诚等组织福建考察团,前往日本统治下的台湾,考察农林、水利、电气、铁道、专卖、土地整理、教育等事业。在其《台湾考察报告》中曾说:“闽省与台湾仅隔一衣带水,自然之环境相同,所生的物产无异。自气候地质以至农林渔牧,也无一不相同。所以组织考察团,以输入关于各种建设上之知识。”在他们看来,是要取经借镜,名正言顺的。可是作法上却有极大谬误,即是把日本统治台湾的一套手段,用来侵占民营事业,而不是从建设上的利害关系去考虑问题。在陈体诚的考察总结中更明显地说出这样的话:“欲求国民经济全部发展,必须出于统制之一途。”这所谓“统制”,即是要把民营事业收归官办。具体说来,是走统制经济政策的新路,把民营龙溪电灯公司,统制到官方手里去的。
  二、伪建设斤接管后改为官营:
  当伪省建设厅计划接管公司时,股东大会曾推举股东代表三人上省交涉,我是其中之一。亲身体会到反动统治是无法无天的,民营事业是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只得听任排布而已。当时伪建设厅凭其估计,只以二万元要收买公司全部财产,几经交涉,才许给三万元。当陈体诚来漳时,董事往九龙饭店见他,我也在座。他也答应可给三万元,并负一切债务清还之责。无如在旧社会“官有两口”,到了一九三七年三月公司移交之后,即借口代还公司债务,不肯照约,还给公司的收买价款三万元,而将公司改名为福建省建设厅漳州电厂,属于官营事业,派杨以运为筹备主任(后任厂长),改组管理机构。
  三、援用台湾“官有其权、民有其利”的方法,企图吸引投资:
  官厅接收之后,印发福建省漳州电厂股份两合公司章程,向商人募股。据说系要扩大经营到龙溪县辖及邻县各大乡镇的电气事业,资金定为伪币四十万元,由伪建设厅认股百分之六十,为无限责任股东;商人认股百分之四十,为有限责任股东。在民股还未募足时,先由建设厅代热。章程规定:“公司设董事长及付董事长各一人,由建设厅指派充任之。”又规定:“经理由董事长或付董事长兼任,其他营业主任、会计主任、技术主任均由建设厅指派,各职员由经理遴选任用。”这是按照台湾电气株式会社的办法,依样画葫芦,规定上列人员都由官厅指派,不经过股东大会选举。虽然章程中有两种优待规定:“商股股息六厘,官股股息五厘;商股可优先分派股息,如不及六厘时,则由建设厅负责补足。”这也是台湾电气株式会社“官有其权、民有其利”的办法,用以吸引商人投资。结果商股没有人投资,伪建设厅自己只得出些力,拨了几笔款,作为补充材料,和在水头社建设新厂的工程费。
  四、抗日战争时,机器部分疏散龙岩,私家电力应运而兴:
  抗日战争发生后,闽南各民营汽车公司经理人在鼓浪屿开会,讨论战时联营问题,我也到厦门参加讨论。那时厦门前线还风平浪静,而漳州突然打来长途电话,说要破坏公路线和桥梁,大家骇然。漳州电厂的基建工程,就在我们漳浮汽车运输公司水头附近地方,便因公路破坏,汽车停驶而停止建筑。及一九三八年五月厦门失陷,电厂又怕漳龙路线破坏,急忙地把五十匹、八十匹发动机折散,化整为零,连同其他器材迁往龙岩;其后,又把漳州街道上电线拆除一部分,移用于龙岩,开办龙岩新厂。漳州只剩下一座搬不走的大而又老的机器,勉强供电。
  这时国民党三青团认为有机可乘,大做其生意,除了创设青年电船,行驶漳、码、厦,载客运货外;又在下营街开办“青年电厂”,置有四十基罗瓦特发电机,抢夺漳州电厂南门一带的业务。漳州电厂也因部分机器拆到龙岩去,供电不足。龙溪师范、寻源中学、协和医院、大观园澡堂旅社,和两家碾米厂锯木厂,也自装电灯,私家电力应运而兴。这样电厂受到各方面的打击,已是专而不利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杏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