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电话创设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191
颗粒名称: 漳州电话创设简史
分类号: TN916
页数: 2
页码: 112-113
摘要: 本市电话,创始于一九二五年四月。当时厦门富商黄奕住筹资十万元,派他的堂弟黄奕守和工程师钱咸昌(上海人)前来漳州、石码两地创办,并分设“商办漳州通敏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和“商办石码通敏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初时,因为本市商业不很发达,而且市区面积不大,需用电话机不多,业务难以开展。一年后才有好转。这时电话路线已不局限于市区,而是逐步扩展到靖城、天宝、浦南、石码等处。到一九三〇年又扩展到海沧。并从嵩屿架设海底电线通达鼓浪屿,经鼓浪屿通到厦门。由于路线扩展,需用较大,用户已达二百多户。原南市庵右对角的西桥街第一家是一间油行,因在傍晚开煤油箱时失慎起火,火势凶猛,烧及双门顶两边店屋,酿成火灾。
关键词: 漳州市 电话 史话

内容

本市电话,创始于一九二五年四月。当时厦门富商黄奕住筹资十万元,派他的堂弟黄奕守和工程师钱咸昌(上海人)前来漳州、石码两地创办,并分设“商办漳州通敏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和“商办石码通敏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初时,因为本市商业不很发达,而且市区面积不大,需用电话机不多,业务难以开展。一年后才有好转。这时电话路线已不局限于市区,而是逐步扩展到靖城、天宝、浦南、石码等处。到一九三〇年又扩展到海沧。并从嵩屿架设海底电线通达鼓浪屿,经鼓浪屿通到厦门。由于路线扩展,需用较大,用户已达二百多户。
  一九三〇年,也即本市长途电话开始通用的一年。当时伪陆军四十九师驻扎在漳厦一带,因其自身的需要,设有通讯组织。一九三三年,十九路军入闽。翌年,因组织“福建人民政府”事失败,溃散。遗留下来的电话器材和通讯人员为数不少。当时反动派为了维护其统治,曾极力推行保甲制度,乃加以利用而逐步建立城乡各地通讯组织。伪龙溪县政府内安置电话总机,作为专门通讯机构,初仅有二十门交换机一台,后增设五十门一台。后来除伪政府专用外,还吸收部分投机商家为用户,藉以从中取得渔利。
  迨至一九三四年,伪交通部以当时“法币”十万元向厦门电话公司收买闽南各地电讯路线,将长途电话通讯划归电讯局办理。其后路线虽有延长,但速度很慢。至一九三九年,始通龙岩,并逐步发展本地区各县的路线,组成一个较完整的通讯网。
  初期仅用“报话双用交换机”,设备虽有五十门,但只安装三十五门而已。所用器材,大都是英、美、德、日等国的产品。
  总之,解放前,本市电话设置不够完善,所起的作用不大。和现在完整的电话系统比较起来,差得很远。
  漳州第三次大火灾
  一九〇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八月间,南市庵一带,又发生大火灾。
  原南市庵右对角的西桥街(今修文西路)第一家是一间油行(现门牌五十七号),因在傍晚开煤油箱时失慎起火,火势凶猛,烧及双门顶两边店屋,酿成火灾。右边“十三行”烧至现门牌一百八十七号;左边包仔街烧至开成嫁妆店。南市庵只烧掉庵门,并由此向东西两边延烧过去,东至上坂街南兴茶料店(今修文西路门牌二十一号),西至兴福竹器店(现门牌四十号),更向南烧及南市街万丰棉纱店为止。这片热闹的商业区,转眼满目疮痍,损失重大。
  (林廷)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何传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