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186
颗粒名称: 漳州“协和医院”沿革
分类号: R197.3
页数: 6
页码: 95-100
摘要: 一九三六年英美基督教三公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美国归正教公会,联合创办协和医院于漳州,这是在原福音医院的基础上扩建的。当时美公会已由厦迁漳,因英国两公会拟奉美公会为首,建立一所闽南最大的医院,配合宗教各团体,进一步加紧侵略。我们知道英美公会在漳州设立基督教堂以后,相继创设医院、学校、书局及各种宗教团体,这一切是相辅而行的,前后计有六十年。英美公会所举办的所谓慈善事业,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便可以很明显看出它确是其侵略政策的另一种阴险攻势。这里仅就英美公会在漳创办医院的史实提供一些例证。由于当时群众对于西医尚不信任,就医者寥若晨星。且备有住院床位,患者称便,因各地前来就医者日多。
关键词: 漳州市 协和医院 沿革

内容

一九三六年英美基督教三公会—英国伦敦公会(简称英公会)、英国长老会(简称英长老会)、美国归正教公会(简称美公会),联合创办协和医院于漳州,这是在原福音医院的基础上扩建的。当时美公会已由厦迁漳,因英国两公会拟奉美公会为首,建立一所闽南最大的医院,配合宗教各团体,进一步加紧侵略。我们知道英美公会在漳州设立基督教堂以后,相继创设医院、学校、书局及各种宗教团体,这一切是相辅而行的,前后计有六十年。英美公会所举办的所谓慈善事业,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便可以很明显看出它确是其侵略政策的另一种阴险攻势。这里仅就英美公会在漳创办医院的史实提供一些例证。
  英公会既设立基督教堂于本市东门接官亭之后,乃于一八九〇年(清光绪十六年)创办医疗事业,首任医生为巴阿美,初租赁民房于教堂附近的元魁庙施医,设备简陋。由于当时群众对于西医尚不信任,就医者寥若晨星。但由于中国宣教人员和教徒们的大力宣传与多方介绍,乃渐得群众的信赖,业务日趋发展。因而购地建筑福音医院院舍在城南之新兴街(即今解放街)。
  院舍系平屋,有礼堂一座,药房、看病室、手术室一座,病房三座,学生宿舍一座。且备有住院床位,患者称便,因各地前来就医者日多。于是该院乃开始招收学生,传授医术,帮理院务。但招收对象仅限于教徒子弟,而教授人员和教会长执的子弟享有优先权,这就明显地看出帝国主义分子是如何把这种所说慈善事业紧密地和传教结合起来的意图了。当时招生人数仅十人左右,每年毕业者两人,再招收两人为补额。入学程度并无规定,只要懂得罗马字——闽与方言的拼音字母便可入学,修业期间为五年,学科亦无具体安排,仅凭巴阿美口述,学生用罗马字记录而已。传授者只是一般简便的医疗常识,无系统的高深的医学理论基础与技术,但主要是临床经验较多。这些学生毕业后,多出院开业于本市,设诊所附有药房,且有药方不公开者。其时因西方医药传入起始,患者因见药效较快,多就西医疗法,因而由该院出身的西医,不数年间便成巨富,如陈光火,就是这样的人物。由是见者渴慕,乃不惜用尽心机,谋求门径,伪装信教获取入院学医机会。
  巴阿美原系埃及籍民,英国併吞埃及为保护国后,随武装侵入的传教士雇用巴氏为童工,巴氏因而脱离埃及教,改奉基督教,但为亲族所弃,致失依恃,英国传教士加以收留和培养,终得毕业于医科大学。巴氏亦从此背叛其祖国,入英籍民。巴氏性凶悍,忘记其出身亡国奴,来到中国,极端贱视中国人,他住居本市草仔寮,出入必经商新桥头(即今厦门路),偶有行人挤在其前面,则兽性暴发随时挥其手杖打人,群众因号为“市虎”。医院工友和私宅佣人,稍有不如意者,一纸名片送入县衙,衙吏遂出拘押入狱,院舍建筑时,工人蜊仔因包工亏本,则被送交县衙,囚死牢中。草仔寮英国伦敦公会住宅和接官亭姑娘楼的失窃案,亦是巴阿美和英国传教士的蛮横,星夜亲到县衙花厅监督刑审。漳州人所称颂的龙溪县知事曹“青天”本章,亦由于惧外不察真情,因而冤犯死不招认,囚押不释放,十余人枉死在牢狱中。
  一九二〇年巴阿美来华已三十年,乃告老回国。越五年,英帝分子施耐劳得巴氏来信,向医院取去装满两手提包的血片,这些血片尽是由中国人身上刺出血液而染著制成的,寄回英国做为医学上研究的材料—这些宝贵东西可作为学术研究、病理探讨、病症发现的依据。
  福音医院取收患者药资极为便宜,意在收买人心并博得群众称赞。首次就诊缴纳诊金式角,取得诊证一张,用期一年,在此期间不论就诊多少次数,不须再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公会经济困难,这张诊症有效期间乃逐渐更改为六个月、三个月、一个月,且仅限于一般病症。
  该院自巴氏回国后,英公会经济困难,又不甘使医院事业中断,因而由其驻漳代表施耐劳与美公会出面,商请地方政府合办闽南医院,拟建院舍于马肚底,组织董事会,推派美公会保夏礼负责监督工程。双方议定建筑与设备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医生护士由英美两公会派任。一九二六年北伐军入漳后,伪四十九师张贞部驻防时,认为中外合办医院有伤国体,改组成董事会,将英美公会代表除去,聘地方士绅黄莲航等为董事,张自任董事长。医院建成后仍名闽南医院,聘法国留学生林奇南任院长,医药机械渐次购备。一九三二年间,院中贵重设备被该院不法人员盗窃无存,致使该院无法恢复。
  巴阿美有子三人,研习医学,原拟俟其学成后来华继承父业,后投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于战役中。因而巴氏回国后九年,即一九二九年,英公会才派医生抚安来漳重顿福音医院,更名协和医院,抚氏医术无甚特出,只是在抗日战争中,治愈侥幸成名。他例假回国后,聘杨振亨医师代理院务,但因经费与医生缺乏,院务未能发展。这时英公会不得不乞怜于美公会、英长老会,筹划合办一个闽南大规模的医院。这个机缘是美公会早已愿心积虑的,但限于英美公会原有私约划分地区与事业界限,故久延不敢举办。至此协议已成,乃先筹组董事会进行筹建工作。但英美三公会诡计多端,又邀请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中华基督教漳州区会等加入组织作为幌子,用以标榜这医院是在中国教会领导下创办者,而它们则在幕后控制董事会,把持院务。
  董事会的组织,英美三公会代表各一人(但英长老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自行退出,全力发展泉州惠世医院),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漳州区会各二人,地方人士(限定教徒)二人,连同正付院长计十一人。董事会虽说是该院最高组织,但院长的人选、总务与医生的聘任,都先由英美公会内定,提交董事会通过。而正付院长和护士长,限由英美公会的医生护士担任。在抗日战争中虽曾聘过杨振亭、邓炳明先后担任过短期间的院长职务,但这仅是由于当时医院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变通办法。至于医院的经济方面,董事会更来曾过问。
  英美公会在我国创办医院,说得冠冕堂皇,乃是抱着基督教人的善心而行的治病施药的工作,但若深入了解,事实却不尽然。盖派来医生多是刚毕业出校的,他们来华目的,即在练习解剖开刀技术,取得临床经验,试用新药效果,推销药品,且兼有研究病症、调查国情等任务。如曾任院长的厚士端每次接得美国厂家新药,必向董事会报告说:“这药品在美国未曾用过,特送来我院先用。”董事听后表示欣纳,并托其致函道谢。这些新药如注射针,在美国仅先用狗兔身上作了实验后,认为可用即送至我国,经厚士端用于患者,反复实验,而后把情况详细汇报美国再行研究,这很显然地是以中国人作为新药的试验品。英公会派华曼陀医生来院,初期技术平凡,但帝国主义者却凭藉其办院主人的权力,规定凡是患者施手术时,必以外籍医生为正手,中国医生只任助理。而华氏是担任妇产科与白喉科,在其任职的二十年当中,从患者取得这两科的临床经验数以千计,无怪当他临走时技术已极熟练了。这是他们利用特殊权力取得成名的阴谋,但不知在其实验过程中,压抑了多少中国医生的才能,牺牲了多少中国患者的生命,可是在旧社会这些死者只有怨天悲命而已!
  协和医院成立后,因原福音医院老舍陈旧不堪住用,且时正在抗日战争中,新院一时不能兴建适有设在马公庙的闽南神学院内迁永福,该院由英美二公会,协商得以借用。其时敌机狂炸我市,厚士端与美帝分子擅得这座临时院舍顶屋和空地周围漆绘美国国旗图样,且竖立旗杆高升美国星条旗,同时照会驻厦日本领事馆,附送地形图,认为这样日机必不敢轰炸,万分安全。那知当时日寇不加理睬,当敌机侵入市空侦得目标后,投下炸弹数个,院舍不幸命中,而躲于树下和荫蔽处的患者等被炸死伤十余人。该院经过这次危难后,急速迁避于市郊鸿麓社,旋又以位所狭隘迁回原址。一九四四年战局紧张时,美帝分子伯相率撤退回国,该院又内迁漳平永福,由闽南神学院教授英帝分子力戈登任院长。在这两次内迁中,仍留部分人员与物资在漳州继续施医,以掩护中美合作所特务谢炳煌(公开职务为该院总务)的秘密活动,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了解英美帝国主义者在我国举办所谓慈善事业,是与特务活动息息相关的。
  英美公会是紧紧地把医药工作与宗教宣传结合在一起的,如该院聘有男女传道士各一人,专主院内宗教活动工作,特辟礼堂一所,内有讲台一座,长椅几十条,壁间悬挂耶苏故事图。每日开诊前,凡来就诊的患者集中在这里,听传道士的讲道,或学习宗教诗歌、圣经和宗教宣传的小册子如“真道问答”等。如有兴趣学习白话字母(闽南方言拼音字母),宣道士更加认真教学。在院传道士、市内各教堂的牧师传道士和献工的教友,常于下午分头到各病室名曰探问,其实是布道。患者出院时,院方每有具函介绍其前往附近教堂参加宗教活动。
  该院外籍医生与护士平素贱视华籍护士,如当施行手术时,护士协助工作,偶有送错用具——刀或剪,帝国主义分子不是好好地加以指点,而是怒气冲冲地把送来的刀或剪向护士的身上戳去,因而护士在工作中提心吊胆,惟恐有失。护士英帝分子李美力,每于走路时,偶华籍护士走在其前面,就紧步追上,猛揽着这位护士的下腰,把她用力摔向后面去。而高傲走在前头。更残酷的是该院甚至剥夺护士的人生幸福,不让护士结婚,如果结了婚,那么就把你辞退了,因而有的为了工作,就不敢结婚,终身抱怨了。该院为了医院的需要,同时廉价取得华籍护士的劳力,乃创办仁恕护士学校。
  一九五〇年十月新院舍建成于芝山之麓,计费美金十二万元,该款由英美公会共同负担,但具体开支数目未曾宣布。同时该院先后曾申请国际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等,领得大批物资,并抛售部分物资弥补,以不敷所用,董事会因推派杨振亨南渡新嘉坡,向海外侨胞劝募充实。
  越年,人民政府接办该院,易名龙溪专区医院,六十年来为英美帝国主义者所控制的这所医院,至此乃归为人民所有。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连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