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160
颗粒名称: 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9
页码: 68-76
摘要: 伪四十九师师长张贞,出生于诏安农家,受过中学和军校教育,在军官学校学习时,即参加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出校后,历经靖国军、福建自治军、东路讨贼军诸战役。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在何应钦指挥下他曾带兵过漳,那时尚未与漳州地方发生有何关系。张贞甘愿舍弃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而就暂编师和四十九师,是张已甘愿舍弃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决心为反动统治爪牙,而与革命为敌了。杨逢年在龙岩剿共,焚杀掳掠,解放后,龙岩人民前来漳州中山公园提出公诉,便是明证。
关键词: 漳州市 四十九师 史话

内容

伪四十九师师长张贞,出生于诏安农家,受过中学和军校教育,在军官学校学习时,即参加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出校后,历经靖国军、福建自治军、东路讨贼军诸战役。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在何应钦指挥下他曾带兵过漳,那时尚未与漳州地方发生有何关系。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高潮过后,一九二八年,张始受反动国民政府的命令来驻漳州,当时他还是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的名义,入漳不久,改编为中央陆军暂编第一师,又改编为中央陆军第四十九师,表面上是名义番号的改变,实际上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划分。因为大革命后,蒋介石反动集团已决心背叛革命,认为国共合作部队,不是自己亲信部队,非改编不可,谁异己者,谁就排去,谁依附者,谁就保留,国民革命军所以改编为中央陆军,就在于是。这是有历史真实意义,不是偶然的。张贞甘愿舍弃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而就暂编师和四十九师,是张已甘愿舍弃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决心为反动统治爪牙,而与革命为敌了。
  四十九师从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年前后四年都驻在漳州,张以漳州为自己家乡,有心要为家乡做些好事,留些名誉在家乡,可是他资本主义的立场很深,和反动统治结合在一起,结果不但好事未曾做出一点,反而好事变成坏事,而为人民所不容。
  反动政府是以军事贯串一切,无所谓政治财政,这里为便于纪述,仍分为军事、政治、财政,概述于下。
  一、军事
  1.大量扩军。张入漳部队,原只三团,饷项月约三万元,入漳后扩编补充团、独立团、警卫营、补充营等,人数约有八团,饷项月需八万元,除由反动政府再补给一团,连前三团为四团饷项外,不足数目,尽由地方设筹。
  2、收编土匪。收编土匪,美其名曰以匪治匪,实则闽南剿匪司令部(张兼剿匪司令)直属各支队各区分队以及各县县警队,都系土匪编成。土匪归编,先派枪派人,以为点编张本,编成后,藉军队以鱼肉乡里,人民重受其害,匪祸蔓延,所说以匪制匪,实成空话。
  3、购买新式武器。他为要用新式武器装备部下,向日本购买三八式步枪和机关枪给部下,把部下旧枪收集,分发各县备价购买,名义上是四十九师购买新式武器,实际上出钱的还是漳州人民。
  4、派飞机捐买飞机。当时他的做法是漳州各商户摊派飞机捐七十万元,按各商户店租规定每月收捐数目,飞机买来后,根本只供装饰和吓唬人民之用。那时对于飞机使用,飞机驾驶,根本没有人熟练,张本人初次要由坎市飞回漳州,竟飞到潮汕去,弄得他部下在飞机场人等不到,打电话四处找人的笑剧。
  5、派遣子弟亲信到日本留学,准备调换心腹为基干。张一到漳州,就派遣两个儿子和他亲信如沈向奎等赴日本士官学校和其它军事学校学习,预为他扩军调补基干人员之用。
  6、设厂造枪。土匪所用枪枝多系杂枪,匪官要求更换,张买一部小型机器装置在芝山下,自行制造,结果造出仍不合用,匪兵多说不连火,打了几响,枪杆就发热,因以罢废。
  以上都是张扩军遣害的事实。张扩军备械,好象很有作战能力,实则豆腐兵不填一击(漳州人笑他的话),情形略述如下:
  1、第一次张替他头子蒋介石和桂系打仗,出师东江,攻打徐景棠,他满想把潮汕攻下,好兼有潮汕地方,为所欲为,不想被徐景棠打得大败,参谋长应山三阵亡,团长卢振柳亦战死。
  2、他叠次清剿所谓“土共”,结果都是清剿人民,所谓“土共”并未清剿过。杨逢年在龙岩剿共,焚杀掳掠,解放后,龙岩人民前来漳州中山公园提出公诉,便是明证。
  3、龙溪王占春烈士,系张严令辑捕所所欲得而甘心者,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王烈士的老师郑之翰(王烈士福建省立二师学生)在漳州、海澄和厦门曾三次遇见烈士,在漳一次且与立谈,这说明王烈士的英勇,在城市稠人广众之间,在严令捕辑的底下,独往独来,毫不畏惧,一面证明四十九师的无用,只是纸老虎吓人。
  4、一九三二年,毛主席指挥工农红军进攻漳州,张由龙岩至漳州分三道防线布防,满以为可以抵当得住,不想不上十天,由龙岩一直退至漳州,最后且逃向诏安去,在退出漳州那夜,师部积存子弹未及搬走,发火自焚,爆炸声闻数十里,大火翌晨未熄。
  5、红军来漳,战略上原非为久住计,在漳增编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冯异飞任团长,王占春任政委,红军返回龙岩,王烈士以政委留驻地方,退至平和、漳浦、南靖交界处活动、四九师要由诏安回漳州,至平和、漳浦交界的廷仔山,烈士出为截击,不幸为流弹所中,未及就医,光荣殉志。事后四九师扬言,红军攻占漳州,我把它在漳最得力人员杀死,可说得失相等。闻者无不嗤之以鼻。
  6、当九一八潘阳事变之后,国势危艰,张亦怵于外敌的不能不备,在镇门土名“狮象把嘴口”的两个山上挖掘战壕,长度约有二三里,浪费工料不少,虽和现代对外作战的国防设备相差尚远,然为国设防,亦历史陈述所必纪,因再
  记之。
  二、政治
  1、设立乡村教育人员养成所。意在训练一班乡政人员作为乡村干部,期于训练后,派往各乡村,改良各乡村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原定招收小学教员或有初中程度的学生一百二十人,分为二级学习,学习期间一年,以陈祖康为教务,主办一切,后因学生招收不足,只办一级,学习期间亦缩短。开学后,张往南京开会,回来已满学期,举行学期考试后就结束停办,学生亦未派定工作,不了了之。
  2、筹办开辟嵩屿商埠。嵩屿开设商埠,系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所提出,张在南京建议后,即决意举办,以嵩屿属海澄县辖,会同海澄县长设立嵩屿建设委员会,把主要人选让给海澄人,筹办经费由海澄负责,聘王雨亭为驻会秘书,驻会办理一切会务。按照张贞的计划,拟把大屿、火烧屿连成一起,筑成大陆,划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制成图表,拟定各区地价价目,招募华侨投资。并拟修筑漳厦铁路,展延至龙岩,嵩屿深海尺度,万吨以上大船都可靠岸,满以为这样一来,交通运输都比厦门便利(如货运上下水可免多起落工资),华侨投资果成,就可夺厦门商业地位成为嵩屿地位,并且过之。不意华侨应者寥寥,建设经费终于无着,筹办约一年遂告停办,二千元筹办经费由海澄扣抵,图表册存张澜谿处。
  3、交涉收回美孚建筑油池侵地。一九二六年,厦门工务局长周醒南和美商协商美孚汽油池建筑地点,私将海澄嵩屿地方换给美孚建筑,当时并未知会海澄县府,海澄历任县长亦未提出交涉。张贞到后,始由张通知当时的海澄县长郑之翰,由海澄县长以“美孚在嵩屿建设油池,形同盗占,铁路规章,爆炸物非离开铁路二公里不能建置,美孚油池建设就在原铁路建筑物之上,显违铁路规章,海澄县府坚决要收回海澄土地,该油池应克日离去。”等公文照会美国领事去后,由兼代美领的英国领事卓、偕同英国籍民林绍裘到海澄会同履勘属实,英领事授意林绍裘密向海澄县长邓之翰接洽,愿以巨款作私下应酬,请求其年交租金若干,油池免予迁去,海澄县长告以“不要太轻视中国官吏,金钱是买不动爱国的心”拒绝了他。海澄县长回漳报告经过情形,张无表示。不久县长易人,后任海澄县长竟许以年交租金若干,订约了事。
  4、龙诏、漳嵩公路的建设。张对交通事业颇感兴趣,当时漳州除漳浮、漳龙两路经已通车外,其它多为张所开办。龙诏是他家乡所必经,而且可直通潮汕,漳嵩过海便是厦门,而且可与他理想的漳龙铁络相联络,在交通上军事上张俱认为必要。他通知公路局长陈莘野发动地方投资兴办,他本人首先投资提倡,计龙诏股本七万元,漳嵩股本十三万元。漳嵩公路的江东桥原系石桥,于行车不便,张向漳州商会磋商,由漳州商会再设法三万元在江东石桥上面加造钢铁洋灰桥。成立龙诏、漳嵩两公司,龙诏公司经理由蔡竹禅负责,漳嵩公司经理由周骏烈负责,两路经营,颇见发达。周骏烈后因感受困难辞职,龙诏因董事会必欲用张的女婿庄宗方,蔡竹禅亦辞职,从此两路日走下坡,龙诏尤甚。
  5、兴建龙溪中学校舍。龙溪中学校舍,即现一中校舍的一部。张对学校教育颇重视,外县如东山中学亦张所倡办。漳州原有福建省立第八中学,福建省立第二师范,两校同设在旧丹霞书院内,地势洼下,时有水患,张认为不合。龙溪中学建筑经费估价为七万元,张决意把丹霞书院所有全部出卖七万元为建筑龙溪中学校舍用费。丹霞虽地势洼下,然而鱼池水阁、假山花木,亭台楼舍具备,景颇幽美,漳州人士和华侨视为可为,组织霞熏公司出为承买,校舍因以建成。龙溪中学初成立时,庄观澜为校长,彭丙昂诸人任教师,颇现新气象,漳州有名的芗潮剧社社员不少人即当时该校学生,但反动统治下决不容有新气象出头,结果以学校有共产党嫌疑,逮捕教师,开除学生,把新气象断送。
  6、建立闽南医院。漳州无一完善自办的医院,漳州人民都引为缺陷,张建立闽南医院,是否以漳州人民的意志为意志,欲以争回外人在漳设立医院的一种耻辱,不得而知。但为地方办一慈善事业,好事之念,容或有之。闽南医院开办经费系从罚款及漳州原属十县每县各派捐千元而来。医院建成后,以安徽人戴尚文为院长,下设五官科,戴尚文兼主任,外科黄遵宪为主任,内科吴凤璋为主任,产妇科丰良玉为主任,并置有特号病床二十四位,普通病床四十位,X光室、隔离病室、手术室,一切医疗设备,都甚完整,比较当时外人在漳州所办医院且有过之。医师、女护士及职员共计三十余人,每月经费二千余元,病号每日百多人,收支略可相等。漳州人民对这一事业尚无坏印象。
  三、财政
  四九师驻漳时,漳州设有漳龙财政整理处,名义上是省派驻漳办理漳州各项税收,实际上是为四九师经管各项捐税的收支出纳。四九师的财政就是捐税的征收,兹将当时各种捐税名目先行列下:
  米捐、糖捐、豆饼捐、猪儿捐、牲畜捐、屠宰捐、水果捐、干果捐、果树捐、蔗〓捐、水仙花捐、树莲花捐、(即花米)田亩捐(即鸦片)、赌捐(另名防务经费)、戏捐、花捐(即娼妓馆捐)烟酒捐、契税、印花税、房铺宅地税、贾铺捐、浚河捐、(码头捐更改)、砖瓦捐、木捐、纸捐、棉纱捐、麻袋捐、锡薄捐、竹叶捐、肥捐、迷信捐(即银纸香烛捐)、警卫捐、飞机捐、煤油捐、公膏捐(即烟灯)、公路捐、、车辆捐、喜轿捐(即新娘所坐的花轿)。
  以上所列,合计已有三十九种,虽不尽是四九师一手设办,但款项征收,多数抵拨给四九师费用,人民负担的困苦于此可见。漳龙财政整理处,除仰承当局意旨多增捐税设办外,即将所有捐税分为两种办法:一委办,由要人指定或介绍加以委办,这种委办的人是有权有势,捐税定额虽然照交,但长短出入,多可任意;一包办,由整理处标出捐税最低价数目,招人投标,以标出最低价以上的最高价者为中签承办,先预缴一月押柜金,然后由其办理。包商既要出高价的数目,又要准备一笔应酬费以为一般“脚踏马矢傍官气”的走狗软敲强索,自己花天酒地又要看在这里,牛毛出在牛身上,最后都要到人民头上来。有权有势的委办人,予取予求,人民无可奈何,包办的人都是钻狗洞出身,自然和狗一样附势逞凶,人民虽争亦终归无得。在正式捐税之下,人民之受害有如此者。
  此外还有临时募捐,临时派款和罚款等项,商家为着临时派募,难于即时应付,就预先拟定分数,如派募数目以百分计,某途商应五分,某途商应十分,某途商应十五分,各预先议定,派募到时,各就议定数目承认下去,这样就较免官家派人坐催立迫,多开点心钱草鞋费的亏累。这种情形,不但漳市如是,其它各县区乡亦莫不如是,不过商人是以商店为单位计算,各县区乡是以田亩为单位计算吧了。有一次,张在公园讲话,他自己说:“人家说张毅换张贞,捐税加二升。”他是在表示他所得到的钱都是用在漳州,不是自己私肥。实际上,张毅换张贞捐税加二升,使漳州人民饱受到这种困苦,这完全是由于他为维持其反动统治,而扩军增费所致。这一情况,就是我们上面所说,他资本主义根性很深,和反动统治结合在一起,结果不但好事未能做出一点,而好事反成坏事,且为人民所不容这一结论。
  此外张还设立民兴银行,以为他金融活动机关。这一组织,似乎是以各捐税收缴款项作为资金,而以发票发交部队使用作为周转。当时漳州银钱庄(即禁号)很多,人民收到发票多向银钱庄兑换,银钱庄收到发票于每日晚汇集向民兴银行转换凭条,这各有其经营目的,各尽其业务方法无有阻害。有一次,正月初二日,大家正在欢庆新年,民兴银行忽发现滚支,忙得张四次找钱庄公会负责人商量设法补救,钱庄公会查得它库存四万元,发票十三万元,相差九万元,认为为数不多,各钱庄尚可应付得来,但须信用担保得住,方得代为补救,张答应完全负责,然后由钱庄公会通知各钱庄代为兑现,此事才算无事。这证明民兴银行是一空头银行,无实在资金并无地方人士参加组织,一面也证明四九师的财政枯竭,处处非敲榨人民就不可维持。张失败后,民兴银行亦倒闭,有说张在此发了大财,有说民兴银行经理刘志诚卷巨款潜逃。但不管怎样,总暴露了封建军阀、官僚阶级的内幕矛盾,和欺压人民的丑行。
  漳州大地震
  据龙溪县志记载,漳州有过几次大地震:
  明英宗治平四年(一〇六七年)秋发生地震,地裂长达几十丈,阔一丈多。
  明英宗正统十年(一四四五年)十一月地震,一夜震九次,鸟飞兽走,山崩地裂,地下水涌出,毁坏屋宇不计其数。此次一共震了一百多天。
  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年)地震;二十八年(公元一五四九年)十月地震,声如雷轰。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年)八月二十三日夜;二十九年十月十一夜;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地大震。共震了二十余天才停止。
  明毅宗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年)十月地震。
  清顺治七年(一六四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地大震。
  清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七年)农历正月初三地大震。七月十八日夜,地又大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墨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