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鲁邹工厂“勤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126
颗粒名称: 在克鲁邹工厂“勤工”
分类号: G522.5
页数: 2
页码: 23-24
摘要: 一九二一年七月,我为了没有钱可以应付在学校里学习的费用,不得不停学由华法教育会介绍到南方有名的克鲁邹工厂去做工,在这工厂里亦有一些留学生,但我认识的只有闽西的徐泰咸、黄翼谋、吴西青等,我们在厂里的轧薄机车间工作,它是轧制建筑上应用的材料,如圆铁条、三角铁条、丁字形铁条和扁平铁板等,轧制的程序是把供轧制的一块宽约三十公分以上的方形断面及长约六十公分以上的长块铁,先在炉里烧到软红,而后取出经过粗轧机轧成适当的厚薄,再在细轧机上轧成各种要用的铁条。这样要每日工作八小时,是非有强壮的身体不能支持得了的,每当下工后我们回家要烧饭时,真是觉得疲困不堪了,徐泰咸他们一些人就有些支持不下去了。
关键词: 克鲁邹 工厂 勤工

内容

一九二一年七月,我为了没有钱可以应付在学校里学习的费用,不得不停学由华法教育会介绍到南方有名的克鲁邹工厂去做工,在这工厂里亦有一些留学生,但我认识的只有闽西的徐泰咸、黄翼谋、吴西青等,我们在厂里的轧薄机车间工作,它是轧制建筑上应用的材料,如圆铁条、三角铁条、丁字形铁条和扁平铁板等,轧制的程序是把供轧制的一块宽约三十公分以上的方形断面及长约六十公分以上的长块铁,先在炉里烧到软红,而后取出经过粗轧机轧成适当的厚薄,再在细轧机上轧成各种要用的铁条。
  由于我们还没有操作的技术,所作的只是搬运这些碾轧后的铁条到避静而通风的场地上去冷却,这是厂里最简易而不需要任何技术的工作。不过这种工作也有困难,那是因为工场地面铺着铁板,轧下的铁条排放在这上面,铁板是灼热的,要穿上木鞋才能行走;同时排放铁条的场地是用不太小的方形铁条构成铁栏,这也很难走。这种工作如在冬天还好,倘是夏天是更加难耐得住的。这样要每日工作八小时,是非有强壮的身体不能支持得了的,每当下工后我们回家要烧饭时,真是觉得疲困不堪了,徐泰咸他们一些人就有些支持不下去了。
  我们这样辛勤劳动了一天,所得的只是八至九个法郎的工资,在法国这只可供个人的最低生活费用,从这事实不但可以看出法国资本家对我们的残酷剥削,同时亦说明我们想要积存些钱去求学是很难的,因此只能“勤干作工”,而谈不上什么“俭以求学”了。这现实证明我们当初对于“勤工俭学”的希望是太过于理想了。
  当时长太县府的补助费亦和陈启基给我筹寄的一样断续不继,陈炯明在我出国后半年就回师广东去了,县知事或县长时常更换,这就非靠情面和催讨不可了,如当郑智卿任知事时,因是本籍又与陈启基友好,才汇了一年补助费给我。有时是由陈启基的介绍,依持当地土皇帝叶定国的权势向县府催讨才汇寄的,甚至有些豪绅向县长提出取消留学补助费的建议,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当时反动政府对我们这批留学生是如何的不重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1979》

本书收录辛亥漳州光复前后(1898—1911)、留法勤工俭学的回忆(1919—1932)、北伐时期党在漳州的革命活动(1925—1927)、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1919—1949)、陈炯明驻漳述要(1917—1922)、张毅统治漳属及其溃败(1923—1926)、伪四十九师驻漳史话(1928—1932)、张贞其人其事(1883—1963)、天主教在八闽传教史略(1577—1949)、漳州“古县教案”(1712—1903)、漳州协和医院沿革(1936—1949)、漳州华侨的历史与现状(唐宋—近代)、漳州邮政志略(1900—1949)、漳厦铁路忆旧(1906—1932)、漳州电话创设简史(1925—1946)、漳州电厂史话(1915—1960)、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概况(1911—1949)、漳州中西学堂史略(1897—1904)、漳州中西学堂补遗(1900—1919)、忆漳州府中学堂(1905年)、芗剧史话(1920—1949)、漳州竹马戏衍变(唐宋至近代)、台湾义民简大狮的故事(1895—1899)、漳州“小刀会”的传说(1853—1855)、南山寺纪略(唐宋至近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德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