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遗给后人的琛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980
颗粒名称: 赠遗给后人的琛宝
其他题名: 王作人先生的《志古遗玉》
分类号: K825
页数: 11
页码: 272-282
摘要: 王作人先生于漳州地方文献,厥功伟矣!近日反复拜读王老先生于丁丑年辑录自费印刷的《志古遗玉》,更增加了我对这位热心保护、弘扬地方文化遗产的老前辈的敬意。该书系王先生裒集五十多年来摩拓拍摄的漳州值得珍藏的古代文字图片九十余幅。论质地有铜刻、石刻、木刻、陶刻、灰刻。可谓洋洋大观、美不胜收。《曾习轩岳札题跋》在《遗玉》中可谓别具一格。此札充分体现了岳飞的爱国情怀,其忠肝义胆,感人至深,可以说与岳词《满江红》同样“壮怀激烈”。黄仲琴教授,自云书学宋人,其落笔书卷之气横溢,行家云自辛亥以来,漳郡能书者无出其右,《遗玉》留其风采。
关键词: 人物传记 王作人 漳州

内容

王作人先生于漳州地方文献,厥功伟矣!近日反复拜读王老先生于丁丑(1997)年辑录自费印刷的《志古遗玉》(宣纸线装影印本),更增加了我对这位热心保护、弘扬地方文化遗产的老前辈的敬意。
  该书系王先生裒集五十多年来摩拓拍摄(有一小部份为先生亲友所提供)的漳州值得珍藏的古代文字图片九十余幅。论品种有佛背题字、墓碑、墓铭、茔墓题识、神道碑、砖文、井栏题字、钟铭、题坊石、摩崖刻字、诗碑、诗匾、碑额、题联、帖照、劝缘疏、室记、石塔佛经文、砚铭、砚刻、敦铭、敦文、书札题跋、商家牌号、楼额庙榜斋额等等二十多种。论质地有铜刻、石刻、木刻、陶刻、灰刻。论字体则钟鼎古文、篆、隶、真、草、行悉备。可谓洋洋大观、美不胜收。
  一
  《遗玉》有很多漳州历史上名人遗迹的拓片,如唐兵部员外郎转安南副都护黄兴嗣的墓碑,宋吏部尚书颜师鲁的神道碑、宋儒户部郎中王东湖的墓碑、宋龙溪县教谕丁知几的神道碑、明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林釬(溢文穆)以不阿魏忠贤挂冠归隐的隐居处题榜、明陈祝皇(陈天定字祝皇号慧山)吏部御寇救荒功德碑篆额、明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号石斋)墓碑等等。这些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有的御寇救荒、有的兴修水利、有的传播文化陶甄人才..,对漳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过积极的贡献。林釬耿介不阿、情操高洁至今仍传为美谈;至于黄道周的磊落忠义、凛然风节更使后人敬仰不已。观赏此类拓片,可以引人发思古之幽情,缅怀这些漳州古代优秀人物的业绩,并在精神上受到薰陶得到激励。
  《曾习轩岳札题跋》在《遗玉》中可谓别具一格。曾省号习轩,清道光孝廉,漳州人。他于道光庚戌(1850)年由京师返漳,途中与友人游杭州西湖,拜谒岳飞陵墓,无意中购得岳武穆遗李忠定公(李纲)书札,喜不自胜,返漳遂请良工巧匠重镌此帖,“以公同好”。考虑到有机会读《遗玉》的人不会很多,且岳札为草书,拓片又有剥蚀,不易辨识,故将全文抄录如下(原文无标点。笔者加标点,并用括号对其中某些词句略作注译。以下引拓片原文及题注均同):
  “军事旁午(军务纷繁),未得时候(按时问候)台安。远蒙翰教(承蒙您从远处寄信来对我教诲),忠怀义气直薄云汉而贯金石。凡在含灵(有灵性的人类),能无感奋;况飞素切同仇者耶?比(近日)已鼓励军士,直抵淮阴,灭此而朝食(消灭敌人再吃早饭。形容要立即消灭敌人,斗志坚定),以报国恩而答知己,飞之愿也。即不然,亦将唯力是视,生死与之,决不鼠首狼顾(形容畏惧退却)偷存视息于人间耳。使(使者)还付此申谢不宣(不一一细说)。岳飞顿
  首观文相公(即李纲)阁下”
  此札充分体现了岳飞的爱国情怀,其忠肝义胆,感人至深,可以说与岳词《满江红》同样“壮怀激烈”。书法劲健雄迈,亦足以副之。
  岳札之后有曾省的题跋,述其获此帖并命工重镌的经过,以及对岳札的简要评价。题跋为楷书,端肃劲峭。(曾省的书法造诣颇深,云洞岩如今还有他的题字石刻三处,共中“寿”、“福”二字各高两米,深受人喜爱。)
  现在,不仅岳飞的原札,连曾省重镌之版也均己久佚。《遗玉》所收的《曾习轩岳札题跋》简直可视为世间麟凤矣!
  明宣德五年(1430年),钦点二十五人出任州郡,其中王作人先祖王昇也被点为抚州知府。莅任之前,明宣宗亲下长达数百言的敕书,告诫这批被任用的郡守“毋徒玩愒(贪图安逸,虚度岁月。‘玩岁愒日’的略语。愒qì,休息),毋事苟简,毋为权势所胁,毋为奸吏所欺”,
  “宜奉法循理,始终不渝”。(据《明史·李骥传》称,这同时被任命的二十五入中,有五人“以政绩著”,王昇也是其中之一。)
  明宣宗时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比较注意吏治[明仁宗(1424—1426年)宣宗(1426—1431年)时期,曾被一些史家誉为“仁宣之治”],出现过比较有名的清官况钟。此敕书未载入《明史》,也不见于漳州的府县志,仅见于王氏族谱。《遗玉》首次公开敕书匾的拓片,也为研究“明史”提供了新资料。
  《遗玉》还有题于明万历年间的木棉庵诗碑拓片。短短一首七绝,有对南京误国奸相贾似道的讥讽,有对勇于除奸的郑虎臣的赞佩,“木棉千古一碑存”,诗人追昔抚今的感慨,使后人领悟到公道自在人心,历史的审判是无情的(参阅图四)。
  还有一些拓片,反映了现代一般人所不甚知道的历史现实,《林白石义冢记》即其中之一。明林魁(号白石山人)辞官家居后,捐金于龙海角美杨厝村丁厝山置地百亩为义冢,被称为善举。然而从这善举中,我们还可以了解还到在旧社会的土葬时代,有不少穷人死了以后“不幸贫而无地以葬”(引自《义冢记》原文)。读此拓文,可以增加我们对旧时代社会情况的感性认识。
  有些拓片,如“镇南楼”榜、“金鸡寨”榜,可以让后代知道漳州古代曾经有过的建筑物、百姓聚居点等,对了解漳州古代历史地理风貌有所帮助。至于云洞岩的“天开图画”亭额,除了它的“名贤手迹”(宋吏部尚书颜颐仲书)价值之外,对现在名山景点建筑物的布局设置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遗玉》所收的九十多幅拓片各有其独特的内容,汇集成册就成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以上所举只是浮光掠影,自然挂一漏万;明眼的读者翻阅此书,必定会有更多的认识,更深的体会。
  (二)
  王作人先生的书法素养深湛,他现在虽年愈八旬,手执毛笔仍稳健有力,能写出端秀劲健的蝇头小楷。至于对漳州历代碑刻书法艺术的研究,更罕有人能与之比肩。出于对漳州历代碑刻书法艺术的爱好,《遗玉》所刊的拓片,绝大部份是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
  《米南宫墨池碑》(立于漳浦赵家城汴派桥之左。米南宫即米芾,在书法方面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笔画酣畅厚实、沉着俊迈,自是大家风度,非寻常可比。
  传为明黄道周的四幅作品风格各异,“白云深处”榜(悬于白云岩佛殿前)洒脱飘逸、卓荦不群、意境悠远,与白云岩的神韵极为相契。“墨池”(刻于邺山石上)则隶笔翻转奇诡、遒媚劲健,虽然“墨”字下端略有残缺,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南山寺山门榜书大字渊雅肃穆,充满真气,其澄心静虑的气度足见宗教徒的虔诚。“闲云石室”(石室岩额)峭厉方劲,如不勾之钢。黄道周自云“作书(写字)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余素不喜此业”。然而他视为“余事”的书法艺术,却超越了他自视为第一等事的政论、诗词。这是因为他的书法把自己的政治激情、磊落气节、坎坷的生活感受,在不着意为之的极其放松的精神状态下,自然流露于笔端,从而达到佳境。他被公认为晚明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他的书体被称为“漳浦体”。这实在值得漳州人引以自豪。
  至如佛背题字,可见古钟鼎风貌;李宓篆额,乃得秦李斯法度。“瑞竹岩”榜,浑厚刚劲,林文穆之隶书,传世仅见;“放生池”碑,晋唐风致,王邦缵之真书,出土不易。郑百泉草书,春蚓秋蛇(图二);蓝应元行书,流水行云。字体不同,皆臻其妙。
  陈慧山蓝田堡手迹,笔懔浩气;张二水(即明张瑞图,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松竹村题额,肃逸散淡。林广迈、林编,均有独造;蔡世远、蔡新,各得风骚。郑云麓可园斋榜,清丽颇可喜;陈真晟“艮鼎绵昌”,端凝饶道范。郑亮卿案头砚铭,玲珑剔透;李凤冈擘窠大书,气度不凡……林林总总,斐然可观;异彩纷呈,各擅其胜。
  黄仲琴教授,自云书学宋人,其落笔书卷之气横溢,行家云自辛亥以来,漳郡能书者无出其右,《遗玉》留其风采。王复一徵君所书“隆春柴炭”牌号匾(在修文西路8号),能识者多有赞誉,已故前市书法协会主席郑玉水先生尤为激赏,《遗玉》存以为殿。
  蜻蜓点水,实难概其全貌;管中窥豹,或可见其一斑。《遗玉》的书法佳品,闪耀着漳州名城的异彩。王先生对漳州历代书法情有独钟,曾建议将漳州历代书法精品收辑出版。在此项工作着手进行之前,《遗玉》可让我们先尝鼎一脔了。
  三
  据不完全统计,《遗玉》所辑拓片之原物,至少已有十六件不存于人世,其中包括岱山金铜无星寿佛、陈祝皇御寇救荒功德碑额,以及上文提到的岳札及其题跋等。对于它们的毁弃,我们有难言的痛惜,然而还能从《遗玉》睹其身影,亦可算不幸中之幸事了。对此,后人将永远铭感王作人先生。
  《遗玉》中有些原件虽尚存人世,然而跟它本来的面目已有很大不同,如明林釬的《瑞竹岩题联》。王先生在该拓片下有题注云:
  “林文穆瑞竹题柱神韵冲穆(冲和肃穆,谓书法风格淡泊平和、庄重恭敬),别有千古,与陈慧山联同珍。迩(近日)修寺妄加琢磨,遂失本真。予五十年前旧拓幸存本来面目..”遇到这种情况,纸拓的图片已胜似现存的金石。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一位有名的考古学家,他曾收集自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的大量文物,经辨证后摩拓,得钟鼎彝器铭文款识与碑铭墓志石刻的精品拓片二千件,整理成《金石录》一书三十卷。后来,由于北宋南宋之交的战乱,这些文物几乎丧失殆尽,而《金石录》却得以保存。它成为考古学上一部重要著作,于考证正史、提供资料方面多有功用。黄超云先生在序言中以《金石录》比拟《志古遗玉》,认为“书籍有固于钟鼎金石”。虽然《遗玉》拓片的原件,其将来的命运不一定会与赵明诚曾经有过的文物完全相似,然而“书籍有固于金石”的观点我们还是应该接受。尽管我们经常高声疾呼保护文物,然而要使全部文物保全无损、流传永久毕竟只是理想。由于不可避免和可以避免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文物的命运是日渐减少或日渐远离其原来的面目。所以,《遗玉》中多数拓片的原物虽仍存在,但拓片还是有其重要的价值,只不过是这种价值一时也许还未能被充分认识而已。王先生在《南山寺大门榜书》拓片下题注云:“书法极不易得,非大手笔如黄公者不能。恐修寺或装点失真,爰(乃)拍摄以存。”我们要体会到王先生的良苦用心,此外还应从中汲取效益。
  四
  《遗玉》中每幅拓片下面都有题注,这些题注很精彩:有的介绍原件书写镌刻的年代、形制、所在地点及其迁移存没的情况;有的简述作者生平、考订内容或补充遗闻轶事;有的点明其书法特点及文物价值等等。有说明、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视内容所需,不拘一格,行文简约流畅典雅,非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是写不出来的。
  这些题注都是王先生用蝇头小楷亲自书写的,书法端劲容雅。耄耋高龄尚能写出如此精美的小楷,不能不令人惊叹不已。精美的书法艺术与精彩的题注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这些题注不仅能增长学识,而且可以得到艺术享受。黄超云先生称题注为“两美俱,二难并,询是艺坛佳品”,信哉斯言!
  五
  题注中有很多地方透露出王作人先生保护地方文物的赤忱之心,如《林白石义冢记》下的题注:
  《义冢记》在“白石山南麓,摩崖刻字..乡人采石将波及,吕君江海走语,余亟往拓出,石旋毁矣!”
  若不是王先生“亟往拓出”,我们将永远无法见到这件文物的“庐山真面目”矣!
  不少拓片的原物,就是由于王先生的热心,才得以完好保存,如明书法家郑溥(百泉)进士所书的“朝阳楼”额。该拓片下有题注云:“朝阳先堕,榜书久入行路,予寄砚碧湖〈我在碧湖教书〉屡过此,为言于当地大队,妥为保存。”
  王作人先生还对我讲起一件事情。五十年代,王先生在龙海埔美教书,曾发现一块刻有明刑部侍郎周广书赠林白石诗的横石(字体为行草),被置弃在一条菜园的水沟里,充当水沟的底石。王先生叫学生把它挖出抬起。后来,这块诗碑又被拿去盖猪舍。正是由于王先生的呼吁和努力,这件文物才被人们重视,存入埔美村氏宗祠。拓片收入《遗玉》。
  王先生对地方文物的珍视,固然出自他的慧眼和学识,更重要的是他对地方有一种深厚的桑梓情,他把阐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视为己任,他有一种把宝贵的东西留给后代的高尚胸襟。在《林文穆公瑞竹岩额》的题注中,他的话是很动感情的:
  “林文穆公亦善隶书,向所未见..黄君昌自万松走示此片(拓片),益叹名山石室蕴宝藏珍,不有阐扬,殊非后人之幸也..亟宜妥存。”
  据笔者所知,几十年来王先生亲手编撰校订的地方文献,有《漳州杂诗》、《云洞题刻录》、《南岩志》、《墓志拓存》、《寄闲亭墨宝》、《绣英阁诗抄》、《小轩随笔》、《复一文存》、《漳海幽光录》、《漳州艺文志》、《丰山遗集》、《甲戌蒙难遗稿》以及《黄道周年谱》、《白石丁氏谱》等等,不下二十种。他编撰校订这些地方文献完全是无私奉献。几十年来,他克勤克俭,节衣缩食,积蓄资金相继印制这些地方文献,并把它无偿赠送给各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及一些专门家和爱好者,使这些漳州宝贵的地方文献得以流传,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王先生号括斋,它取自《易经》的坤卦:“六四,括囊(收紧口袋)”,包含着廉虚谨慎不求闻达的意思。尽管他为地方文献作过很多他人难以企及的工作,却从不自我夸耀、宣扬;他学养深厚,功德无量,却恂恂温厚,虚怀若谷。
  《志古遗玉》书名大意是记录漳州古代遗留下来的碑刻中的珍品;我们也可以体会为这是王作人先生赠遗给后人的琛宝。
  后人会以感激的心情接受它,并以虔敬的心情加以宝重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林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