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献瑞”“燕山墳石”刻石考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971
颗粒名称: “青蛇献瑞”“燕山墳石”刻石考析
分类号: K877.49
页数: 10
页码: 231-240
摘要: 2000年底至2001年8月间,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在修建加洲公园过程中,先后于藤萝缠绕、灌木丛生的西侧湖滨山坡发现了两处摩崖石刻,据初步考证,两处石刻具有文物价值,也有研究、鉴赏价值。其一为“青蛇献瑞”,行楷竖书。每字直径约40cm,镌刻字高约3.5m、宽约2.3m的花岗石上,其中“青”字下部、“瑞”字右下部略有风化。其二为“燕山墳石”,楷体横书,每字直径约60cm,镌刻于高约2.8m、宽约3.8m的花岗岩上。综合诸多因素,初步推测:“青蛇献瑞”为风水刻石;“燕山墳石”为边防纪功刻石,下详述之。据堪舆学的观点,山有山龙、水有水龙。英军集中舰炮逐一轰击诸炮台,南炮台受创严重。自1840年8月至1841年8月一年时间内,南炮台二次轰击英舰,建立功勋。
关键词: 石刻 考古 漳州

内容

2000年底至2001年8月间,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在修建加洲公园过程中,先后于藤萝缠绕、灌木丛生的西侧湖滨山坡发现了两处摩崖石刻,据初步考证,两处石刻具有文物价值,也有研究、鉴赏价值。
  其一为“青蛇献瑞”,行楷竖书。每字直径约40cm,镌刻字高约3.5m、宽约2.3m的花岗石上,其中“青”字下部、“瑞”字右下部略有风化。
  其二为“燕山墳石”,楷体横书,每字直径约60cm,镌刻于高约2.8m、宽约3.8m的花岗岩上。该石刻北距“青蛇献瑞”石刻约70m。字迹清晰,基本完好无损。
  因两处摩崖石刻均无落款、无纪年,难于准确判断镌刻年代及其作者,只能根据石刻的书法风格、风化程度以及有关地方文献进行考辨。综合诸多因素,初步推测:“青蛇献瑞”为风水刻石;“燕山墳石”为边防纪功刻石,下详述之。
  一
  “青蛇献瑞”非典故、成语,不见于典籍,而于传统的堪舆学(风水术)略可寻其出处。据堪舆学的观点,山有山龙、水有水龙。水龙于风水极为重要,生气随山而行,界水而止,即来龙远到,必须有水流在前,以止龙聚气。风水术还特别强调水口,据《葬经翼》云:“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水口的位置在于两山夹峙或山脉转折处,以水流曲折而行,不见其去为吉。风水先生总是“入山观水口”,以水口确定地理之凶吉,从今加走湖周围的山形水势看,20世纪50年代未建水库前,这里的水口当属风水术所称的“朝水”,为吉地。“朝水”是指住宅或墓穴前方流动的水源形状曲折蜿蜒,如生蛇出洞,逶迤前行。即如《水龙经》所言:“水见三弯,富贵安闲”。
  “青蛇献瑞”中的“青蛇”非实指蛇而是喻“朝水”为蛇。意为当时众山涧水汇聚壑中,自西南而流向东北入海。涧水清澈、其色如黛,恰似青蛇蜿蜒,呈祥现瑞,是处风水宝地。
  “青蛇献瑞”的作者是何人?实不易考证,姑且大胆推断为明代漳州七才子之首张燮。
  张燮(1574-1640年),字绍和,龙溪县(今石码)人。“幼颖敏绝人”,21岁中举后不愿到宦海沉浮而寄情林泉,天启间,曾被推荐入朝编修《神宗实录》,但他坚辞不就,故又被人称为“徵君”。张燮长年结诗社、广交友、勤著作,文名远播。曾应两任地方官之请撰写《东西洋考》,该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完稿,次年刊行天下。这是一部反映明代中后期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商港——月港兴盛状况的地方志书。在诸多方面均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至今仍为国内外学界所称道。为写这部书,张燮既搜求天下奇书,又“游览天下名山”,特别是多次亲身乘舟沿途考察月港水道(自海澄县城至屿仔尾水系)。今开发区所在地港尾屿仔尾一带为月港出海口,张燮必然极为重视而亲临勘探。这点,从张燮现存文献可以得到印证。他曾为圭屿(又名鸡屿,与“青蛇献瑞”刻石处直线距离约4~5公里。隆庆六年(1572年)圭屿筑八角城,以象八卦。张燮在《东西洋考》中称其地理为“神龟负图”)撰文,对这一带的山川形势作了生动的描写,谓“水国烟深,涛门天尽”(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六“艺文志”)。再者,张燮学问渊博,知识面十分广阔,于风水术也应有研究。一代文化宗师黄道周与他十分友善,并且认为自己在“雅尚高致、博学多通”方面不如张燮。从“青蛇献瑞”石刻的风化程度想像,380多年张燮衣青衿、着草履登虎珀山而远眺,临风兴动,感慨此处地理之佳,风水之吉挥毫书此“青蛇献瑞”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
  “燕山墳石”,典出《后汉书·窦宪传》。东汉窦宪率军追击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后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唐李昂《从军行》:“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唐耿纬《送王将军出塞》诗:“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唐李益《统汉峰下》诗“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宋范仲淹《渔家傲》词中,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句。燕然石,亦作“燕山石”,南朝梁徐悱《古意酬郑长史溉登琅琊城》诗:“怀纪燕山石,思开函谷丸”。“墳”,这里指水边高地。《诗·周南·汝坟》:“遵波汝坟,伐其条枚”。或可谓之“大”。《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二义均可通。所以,从字面上解“燕山墳石”即为“燕山大石”。是谓抗御外敌,建立边功的大型纪石。
  既然是抗御外敌,建立边功的纪石,就有必要考察纪石所在地(港尾打石坑至屿仔尾一带)历史上有何抗御外敌的战事。
  稽文献、核文物、辨口碑,可知地处海隅的打石坑、屿仔尾一带历史上共有三场抗御外敌的战事发生,兹略述之:
  (一)明代沈有容等的抗倭。明代中后,海疆不靖,倭寇时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所经之处黎民百姓惨遭荼毒。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四月间,屯浯屿的倭寇在漳州海盗林三显、谢万贵的引领下,陷浯洲(大金门)、海沧、月港,袭镇海、屿仔尾等地。万历间,倭患又起,福建“沿海郡邑戒严,(倭)贼扬帆海上,出没岛屿间,纵横无敌”。(王在吾《皇明海防纂要》卷十“漳泉之捷”)二十九年(1601年)驻守浯屿、铜山的泉州都司事沈有容(1557-1628)率战船自浯屿出发,直捣敌巢,败倭于彭山洋。三十年冬(1603年1月)又亲率战船,直薄东番(台湾),“穷追两战”,共焚、沉倭船六艘,“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此后,倭寇退出台湾海峡两岸,“东番(台湾)海上息肩十年”(《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传有容传”)。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侵略者手中收复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沈有容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洗海将军”。
  沈有容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曾与好友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游击将军陈第同登南太武山,并各题七律诗一首,均有纪年、署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秋,沈有容又为浯屿天妃宫撰写了《重建天妃宫记》。三位爱国将领的题诗处(即“三杰诗壁”)距“燕山墳石”刻石约十五公里;浯屿至屿仔尾水路约十公里。
  (二)鸦片战争期间邓廷桢等的抗击英舰。1839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查禁鸦片活动,特别是林则徐、邓廷桢虎门销烟、穿鼻洋痛击英军后,中英战争一触即发。道光十九年底(1840年一月二十六日)道光帝调邓廷桢为闽浙总督。邓廷桢到任后即饬令在屿仔尾镜台山修筑炮台,积极奋战。炮台建成后名“南炮台”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相倚,扼守海口,时称“天南锁钥”。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廿四日(8月21日)傍晚,英三桅船、二桅船各一艘侵抵青礁屿(位于厦门岛之南、浯屿之西,时属海澄县)窥视。翌日清晨,“该夷船悬挂红旗,驶进青屿,直趋水操台”,南炮台与鼓浪屿炮台
  “即行开炮”,“炮中敌船,毁舢板一只,毙敌多人”。廿六日、廿七日英寇又连续入侵,均被炮台击退。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初九日(8月25日)晚,由璞鼎查率领的英舰队,(军舰10艘、汽船4艘、运输船22艘,载兵3500余人,炮336门)驶抵青屿口集结,下“最后通牒”。翌日晨,英舰数艘向鼓浪屿、厦门沿岸实施火力侦察。接着,英舰队列阵攻击进港。南炮台与白石头、鼓浪屿等炮台守军在总督颜伯焘的指挥下以猛烈炮火三面环击,击伤敌舰船6艘。英军集中舰炮逐一轰击诸炮台,南炮台受创严重。下午,英军攻占鼓浪屿,傍晚占领厦门。(参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九、卷廿九、卷四十;《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
  自1840年8月至1841年8月一年时间内,南炮台二次轰击英舰,建立功勋。镜台山南炮台距“燕山墳石”镌刻处约2公里。
  (三)1937年9月南炮台抗击日寇。闽南抗战的第一炮是由南炮台打响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步步进逼,险象环生,海疆告急。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对南炮台进行了整修扩建,装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德国造克虏伯炮,计有主炮1门,副炮3门,炮台还设有弹药库、练兵场等。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军舰在闽南沿海麋集游弋,觊觎厦门。9月3日凌晨4时3分,敌驱逐舰“羽风”、“若竹”号等3艘,突然驶到大担山灯塔前,列成阵势,首先向白石头炮台及曾厝垵海军飞机场发炮轰击,同时猛攻胡里山总炮台。驻守南炮台的部队在主台官何荣冠的指挥下,立即开炮迎击,支援总台。开炮三发,两中“若竹”号艏艉,使其丧失战斗力。其余二艘惊慌急转舵,以密集的排炮向南炮台反击。一时,镜台山上弹片横飞,硝烟弥漫。南炮台与胡里山、白石头炮台发炮夹击日舰。双方激战半小时,“若竹”号右舷冒烟,呈倾斜下沉之势。“羽风”等2舰见此情形,仓皇地拖着“若竹”号掉头驶离厦门港海域。白石头炮台急发炮追击,惜未命中。泊于青屿海域的日军巡洋舰,起飞了3架水上飞机,向胡里山炮台及飞机场分头俯冲投弹,以掩护撤退。据目击者云,至10时许,厦门港海域内的日舰全都遁逃,丢下“若竹”号舰体,慢慢沉入海中。
  此后,日舰惧于诸炮台之威,不敢贸然内犯,仅游弋于大担岛外海域以远程炮盲目轰击各炮台。1938年5月10日厦门被日军占领。5月12日晨起,南炮台受到敌舰敌机猛烈攻击,守台官兵誓死固守,火药库及大炮要件并轨道等,悉被炸毁。坚持至13日下午,该台官兵,才最后退出战斗(参见《海军大事记》下卷)。此后,南炮台被废弃。
  从以上三场抗敌战事看,均有可能在战后刻石纪功。然后2场战事与“燕山墳石”刻石的关系更大。换言之,沈有容等的抗倭记功勒石可能性较小。理由是:一、沈有容所率明军驻地不在这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浯屿水寨(指挥部置浯屿岛,故称),嘉靖十四年(1535年)水寨迁至厦门岛中左所,万历三十年(1602年)再迁晋江石湖。漳、厦、泉海岸线的边防以战船巡逻。二、沈有容、陈第、施德政等将领均为一代儒战,锦绣文华。从尚留南太武山石壁的题诗看,都有上下款识。书法上也与“燕山墳石”不同,较含蓄、婉丽清奇。三,打石坑、屿仔尾一带并非抗倭的主要战场。
  可以断言,“燕山墳石”摩崖石刻与南炮台大有关系。而更有可能的是“燕山墳石”系清道光年间勒石的。其依据是:
  (一)1840年至1841年,南炮台二次发炮轰击英舰,伤敌、退敌,立有功勋。
  (二)南炮台与石刻处距离相当近,石刻处地据隘口,是清代从海边通往内陆的山道要害。从周围的地貌看,有数处人工垒筑的护坡,座西北而面东南,疑为清代驻军的哨所遗址。(三)清人尚好刻石题留。南炮台于1840年置成后,即题刻“播荡烟尘”石匾一方(同样无落款)。且驻扎炮台的部队相对隐定。
  (四)“燕山墳石”刻石虽无款识,但从其笔力、气势看似统兵将领所题。为何不留名,也可能是有难言之隐。中英自1840年开战,经粤、闽、台、浙等数个战场较量,至1842年7月镇江被英军攻占,8月英船80余艘到达南京下关江面,威逼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清廷也由此畏敌避战。南炮台之统兵将领既有感于官兵浴血奋战、立下殊勋,不愿让这一史实湮没无存;又担心过于张扬,得罪朝廷,祸及自身。特以隐晦之典、无款之题铭刻于石。
  (五)从刻石的书法特点看,墨迹刚健雄壮,笔锋峥嵘。“石”字在“口”上多一点,此为汉代刻石所专美,元代书家鲜于去矜也曾如此写过,较鲜见。清代推崇碑学、有复古倾向。故从书法艺术上考稽,“燕山墳石”刻石断在清代似较稳妥。另,刻石工艺较娴熟,刀力充沛,点划分明,能传递书者的风格、墨韵。为镌刻此石,工匠在石头顶部开凿了三孔圆洞(每孔直径约4.5cm,间距约1.2m)以插钎系绳架板。凿孔深约12cm,探之粗砺,非电动机械所为。
  因此,将“燕山墳石”摩崖石刻的年代断在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距今161年)秋似比断在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间(距今64年)更为合理些。当然,这些均为初步考辨,有待于识者指正。
  必须指出的是,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发现的两处摩崖石刻,均具有文物保护价值。“青蛇献瑞”虽为风水刻石,但为我们研究古代堪舆术,揭其神秘面纱,探究其与科学的关系,均有其实例比较意义。而“燕山墳石”且不论是明代、清代抑或是民国刻石,都是历史上我边防军人英勇抗敌的明证,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今开发区所在地历史上曾是海防要塞。这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发该区旅游人文资源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