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镇海卫城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967
颗粒名称: 漳州镇海卫城钩沉
分类号: K248
页数: 6
页码: 217-224
摘要: 镇海卫位于龙海市隆教镇“五星山”,西南临海,地势险要。卫城面海处有浯屿、东碇、西碇、铜山等岛屿环布,扼闽海一隅,控东南航道,海防地位重要。镇海卫在打击倭寇、荷夷侵扰,平靖海氛起了很大作用,在武备之余也重视文教事业,办义学、书院,培养人才,故有“武功慑海疆,文教冠闽中”之誉。而今城墙大部尚存,城门基本完好。南门建筑颇为独特,设双重城门,内门城墙呈半月形,称“月眉城”。同期建置还有45个巡检司,约200个烽堠。镇海卫有辉煌的功绩,但也有惨痛的经历。它与周边的南太武山、南炮台、古火山口、郑成功铳城、隆教海湾、浯屿八景、南太武海滨浴场等,将成为热门的旅游胜地。
关键词: 史料 明代 漳州

内容

镇海卫位于龙海市隆教镇“五星山”,西南临海,地势险要。卫城面海处有浯屿、东碇、西碇、铜山等岛屿环布,扼闽海一隅,控东南航道,海防地位重要。镇海卫在打击倭寇、荷夷侵扰,平靖海氛起了很大作用,在武备之余也重视文教事业,办义学、书院,培养人才,故有“武功慑海疆,文教冠闽中”之誉。
  “海防长城”重要一环
  明初,倭寇、海盗、西方殖民者开始横行海上,剽劫往来船舶,抢掠沿海城乡,海氛不靖。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建置沿海卫所以防“海乱”,是年在镇海建镇海卫城,设卫指挥使司,辖六鳌、铜山、玄钟三个千户所,各筑所城。镇海卫城“全部用石砌成,周围873丈,高2.2丈,恒面广1.3丈,女墙1660垛,窝铺20间,垛口720个,辟东、西、南、北四门,各有城楼。后因东门失险常关,另开一水门,共五个城门。城下倾陡,以海为壕。”[1]城内原有卫署、所署、经历司署、镇抚厅、学宫、义学、文庙、城隍庙等,城外有天后宫、东狱庙、教场、演武场、将台等
  [2]。建制完整。而今城墙大部尚存,城门基本完好。南门建筑颇为独特,设双重城门,内门城墙呈半月形,称“月眉城”。内外城间留有空地,便于藏兵,有利攻御。镇海卫初期有兵员5300多人[3],日常饮用水困难。据说曾开99口水井以汲用,现在院埕中,榕树下、古道边,仍可看到遗存的古井:七星井、罗汉井、国姓井、椰树井等。这些井水甘源长,遇到旱天仍汲而不竭。椰树井石栏,汲绳之痕有20多道,痕深寸许,状似菱花开放,引人深思。从筑建卫城和开井汲水,可看到戍卫初期官兵为捍卫海疆所受的劳累、艰辛与付出的代价。
  在建镇海卫同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福建还建福州、福宁、镇东、平海、永定等五个卫,建崇武、金门、定海、大金、梅花、万安、莆禧、福全、高埔、六鳌、铜山、玄钟等12个守御千户所。同期建置还有45个巡检司,约200个烽堠。不久又增设中左所(今厦门)和南诏两个守御千户所。时福建共建卫、所、司、堠共300余项工程,卫所城短者425丈(中左所),长者880丈(镇东卫)[4]。这是一项巨大防御工程,但福建筑建的卫所等,仅是明代海防长链的一环。此外还有辽东、山东、直隶、浙江、广东等地,也各有其庞大的海防工程,这个“海防长城”如同“万里长城”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不朽的杰作,显示大明官兵抵御外族侵略的决心、力量与英雄气概。
  立下赫赫战功
  镇海卫下设有千户所、水寨、巡司、巡哨、烽堠等。千户所配有战船10艘,每艘编旗兵100[5]铜山水寨是漳郡海滨重镇,拥有福船、哨船、快马船46艘,官兵1140多名[6]。水寨负责海上巡逻、驱逐、追击敌人。巡司、巡哨、烽堠在隐蔽处监视、搜索敌人。卫所则在陆上阻击敌人,陆海配合,组织严密,协同作战。镇海卫还和浯屿水寨、南澳水寨协调行动,联合作战,围歼入侵敌人。镇海卫及属下铜山、六鳌、玄钟等千户所建立后,有力地打击倭寇、荷兰殖民者、海盗的侵扰。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盘踞浙江双屿的倭寇被击败后,南逃占据浯屿为巢,袭扰过往船只,“四月,都指挥使卢镗回师闽南,在闽副使魏一恭等协同下,大败倭寇于浯屿[7]。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仲夏,都司佥事沈有容分守语屿、铜山,是年仲夏,在东碇附近海域,向入侵倭船追击,斩获甚众。后又追倭于闽粤之间,“铜山、南澳相继收功,敌知漳泉有备,严不敢犯”,只得屯据东番(台湾)和澎山洋(澎湖),逾月,沈有容与铜山把总张万纪败倭于澎山洋[8]。是年十二月,沈有容率21艘战船远征东番,途中遇台风袭击,战船漂失7艘。到达后,沈率军与倭作殊死战,全歼倭寇、倭船,救回被抓男女370多人[9]。台湾第一次从倭人侵占下回归中国,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明天启三年(1623年)六月,福建总兵谢隆仪大破荷夷于浯屿,“擒其首,焚其舰,俘60多人,焚溺无数”[10]。十二月,侵据澎湖荷船十多艘,不时出没浯屿、白坑、东碇等地劫掠。翌年,巡抚南居益决计剪除荷夷,多次派镇海卫所水师袭澎湖。七月,“出动战船200多艘,官兵万余人,分三路出击,一路由镇海卫誓师出发,三面围攻澎湖,荷军于七月十三日挂白旗投降,撤出澎湖,逃据台湾”[1]。
  天启初年,荷殖民者占据台湾后,又屡窜至闽南沿海扰劫。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荷船队入侵金门料罗湾,窥视海澄县境。知县梁兆阳率兵夜渡浯屿,突袭荷船,焚毁3艘,缴获9艘,终于击退荷殖民者。[12]
  镇海卫遗存的景观有“七星落地”、“飞娥洞”、“断头罗汉”、“东岳景观”、“文庙碑刻”、“城隍古庙”、“卫城观海”等多处。站在“卫城观海”可看到当年郑成功训练水兵的“定台头”(镇海角)和“定台湾”(隆教湾)。镇海卫是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军之地,也是东征台湾发兵据点之一。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军万船齐发,扬帆直指台湾,将士冒着猛烈炮火,激战荷军,击沉敌舰,攻下“赤嵌城”,最后把侵台38年的荷殖民者赶出台湾……200多年的海疆战争风云,记载着镇海卫的赫赫武功。
  重视耕读人才辈出
  镇海卫既重视武备,也重视耕读。明代兵员都是世袭,兵员给养实施军屯和商屯制。镇海卫于洪武二十四年实施分兵屯田,由朝廷供给种籽、耕牛、农具。兵员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共开荒屯田57顷79亩7分。(每顷100亩)[13]屯田四处,左所屯田在南靖归德里,右所屯田在龙溪县十二三都神仙尾,中所屯田在长泰县石铭里,前所屯田在龙溪十二三都寺国林[14]。商屯是由筹粮商人在卫所地区募民垦荒屯种,粮食交卫所仓库备用[15]。因官方不发兵粮,卫所必须力田自给。军屯制既减轻百姓负担,又锻炼了军队,还可避免出现无所事事的惰兵,用意深远。
  镇海卫因防区安宁,经济发展,文教事业也渐兴起。卫所设立义学、书院、学宫。镇海卫城有东瀛书院,铜山所城有南溟书院、崇文书院、六鳌所城有崇正书院,玄钟所城也设东瀛书院。镇海卫城古街尚存的“父子承恩”牌坊,表彰父子进士周瑛和周大谟。周瑛为官兴文教、绝淫祠、严禁虐杀女婴、广施德政。著有《经世管钥》、《字书纂要》、《金陵》、《金台》等编,还编修《广德志》、《蜀志》、《漳志》、《莆阳拗史》等[16]。镇海卫进士及第还有何楷(户部尚书)、黄日谨(江西按察使)、陈九德(秀水知县)等。陈九德为官以勤政为民,治狱清正,廉洁奉公著名。因“积劳成病,卒于官。百姓哀其贫,为捐赀治其丧”[17]。这些官员有功于民,《镇海卫志》为其立传传世。明清两朝镇海卫城共出进士20人(清代3人),举人59人(清代4人)[18]。科甲联绵,人才辈出,遂有“文教之盛,冠于闽中”之称。
  镇海卫有辉煌的功绩,但也有惨痛的经历。嘉靖四十年(1561年),“饶寇”张琏等乘夜从水门潜入,军民惨遭杀掠[19]。清顺治间又遭“迁界”厄运。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修筑为金门水师“汛防城””,五十七年(1718年)再修,添设炮台四座,安大炮20门[20]。沧海桑田,历史硝烟已散尽,但镇海卫尚存的军事遗址,人文景观,依然诉说着昨日的光荣与梦想。它与周边的南太武山、南炮台、古火山口、郑成功铳城、隆教海湾、浯屿八景、南太武海滨浴场等,将成为热门的旅游胜地。
  注:
  [1]《镇海卫志·建置》
  [2][3][4][5][6]《镇海卫志校注》5页、6页
  [7][10][11][12]《龙海县志》770页、769页
  [8][9]屠隆《平东番记》
  [13][14][15]《镇海卫志校注》4页
  [16][17][18]《镇海卫志·人物》
  [19]《镇海卫志·寇乱》
  [20]《镇海卫志·城池》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