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会亲”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962
颗粒名称: 海峡两岸“会亲”记
其他题名: 三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随笔
分类号: D618
页数: 9
页码: 208-216
摘要: 歌仔戏与芗剧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戏剧,文人墨客把她们比喻成一对并蒂花,其实她俩更是维系两岸人民心里的一座无形的桥梁。1995年10月19日至21日由台湾财团法人民俗艺术基金会承办“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会议假台湾大学思亮馆国际会议厅举行,会议厅悬挂着“同根同气论谈乡土剧,共生共荣开启艺术花”的对联。大陆派去9位专家学者,带去10篇论文参加研讨。这说明她父亲是漳州市漳浦县人氏,与开发宜兰第一人的吴沙公是老乡。这次研讨会收获颇丰,两岸学者达成共识,对漳州的锦歌有所认识,她与台湾歌仔无非是异地异名的同一种艺术品种而已。
关键词: 海峡两岸 问题 漳州

内容

歌仔戏与芗剧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戏剧,文人墨客把她们比喻成一对并蒂花,其实她俩更是维系两岸人民心里的一座无形的桥梁。
  自从1995年以来,海峡两岸的有心人积极地建造一座确实可行的桥梁,使那座抽象的心里桥梁变成现实的桥梁,这就是经过海峡两岸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协力单位的辛勤努力,筹办了三次两岸歌仔戏的学术研讨会,让与会的专家、学者、资深的演艺人员从这座桥上走过去,走到对岸一起共同研讨,互相观摩,使这对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孪生姐妹共聚一堂,叙述离别五十年之情。
  我有幸从这座桥上走过去三次,去会彼岸的歌仔戏的创作、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去听台湾资深演艺人员用本嗓悠扬自得、侃侃而唱的[七字调]和既熟悉而又有点古板的[都马调];去亲近宝岛的山山水水、风俗民情和那似曾相见而又没有见过的故乡人。一、首次“会亲”于台北
  1995年10月19日至21日由台湾财团法人民俗艺术基金会承办“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会议假台湾大学思亮馆国际会议厅举行,会议厅悬挂着“同根同气论谈乡土剧,共生共荣开启艺术花”的对联。大陆派去9位专家学者,带去10篇论文参加研讨。这次会议就歌仔戏历史源流、艺术特色、文化生态、薪传教育、经营策略及至剧本比较进行了研讨。
  我从事过芗剧的学习、创作、研究、教学工作30年,梦寐以求想到彼岸去看看歌仔戏发源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去听听台湾的专家学者谈谈歌仔戏发祥的情况,去看一看现在台湾歌仔戏演出的场景。当我第一次要踏上宝岛的土地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内心默默地诉说着:思念中的宝岛,思念中的歌仔戏的同仁,我们可以见面了。但是两岸50年来未曾坐在一起当面交流感情,初次见面要坐在一起交流毕竟有些拘谨,虽然我对论文做了充分的论证准备,但还担心不相识的专家学者或记者给我节外生枝。通过论文宣读,由彼岸专家学者讲评和面对所有的听众、记者解答疑惑,通过这样5场论文交流和三场主题座谈会,我们终于从陌生到熟悉,从公开研讨会的发言到会后私下交谈..,只有几天的功夫,我们成为朋友,真正成为歌仔戏的同仁!这大概因为我们血脉里流的都是炎黄子孙的血液,是地缘、人缘所决定,是歌仔戏与芗剧同根同源之原故。
  会议期间组织参访宜兰歌仔戏中心,看了老歌仔的表演,那“吃饭配卤蛋”、“面黄黄,脚手酸酸软软”的宜兰话,听起来十分亲切。我想这就是未曾相见而似相识的缘故。记得有一天中午在歌仔戏中心对面的一家农舍里用自助餐,那墙上挂的斗笠和蓑衣,那桌上摆的炒米粉、五香卷,那些水果蜜饯和香蕉,..无一样不像漳州,我几乎忘记了这是在台湾宜兰吃午餐,好像在漳州市郊某个农村家里做客一样。我有一位大陆同事的亲戚在宜兰当牙科医生,她问我,她父亲的墓碑上刻有“金浦”二字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她,金浦是漳浦县的雅称。这说明她父亲是漳州市漳浦县人氏,与开发宜兰第一人的吴沙公是老乡。
  这次会议还观看了由台湾剧作家整理的传统戏《李娃传》,由大陆音乐家配曲,主鼓领奏,大陆的各导演参与导演的演出,这场精致歌仔戏的演出是比较成功的。两岸的艺术家能如此默契地配合,更说明歌仔戏与芗剧本是同根生。
  这次研讨会收获颇丰,两岸学者达成共识,对漳州的锦歌有所认识,她与台湾歌仔无非是异地异名的同一种艺术品种而已。歌仔戏是由大陆传到台湾的歌仔加上车鼓、采茶再吸收四平、乱弹等的表演而形成,然后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传回大陆厦门,再传到九龙江畔的漳州,并在芗江流域生根蔓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歌仔戏与芗剧分别在两地根据各自的社会环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所以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在薪传教育也因土壤不同其栽培方法也有所区别。这些种种的差异通过学术会议互相交流,互相碰撞,点燃了“共生共荣”的火花。
  时间老人是公正地迈着他的步伐,但这几天总觉得他走得特别快,当我们走进桃园机场时,好像一场喜梦初醒,我们即刻要离开宝岛。风在啸着,树在摇着,那候机室窗外橡皮树与我家庭院那棵一样,在风中摇晃着那厚实的阔叶,犹如亲人摇晃着手掌向我频频招手示意:再见,歌仔戏的同仁!
  二、鹭岛再相逢
  事隔两年,于1997年5月27日至29日,由台北市现代戏曲文教协会、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厦门中华文化联谊会、漳州歌仔戏艺术中心承办第二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创作研讨会”,会议假厦门市万寿宾馆会议厅举行,会议期间对歌仔戏的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的创作举行了五场研讨会,交流了16篇学术论文,开了一场综合性座谈会,一场歌仔戏舞台美术专题报告会,还分别在厦门、漳州各举行一场清唱、一场观摩演出,在会议厅里还展示了歌仔戏的海报及图片。
  会议期间,两岸的专家、学者和歌仔戏的实务工作者,介绍了歌仔戏在两岸不同环境中的生态、剧本、音乐创作的情况。使大陆的同行比较深入地了解到歌仔戏在台湾80年代以来野台歌仔戏、电视歌仔戏、剧场歌仔戏的发展,和大陆闽南歌仔戏50年来走过了戏改、文革、整顿复兴、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四个阶段的情况。在剧本创作上介绍了台湾电视歌仔戏剧本写作与大陆现代戏创作的历史与现状。在导演上除介绍台湾精致化歌仔戏的导演经验外,还以台湾的明华园为例,重点介绍公演时期以编导为创作中心、以观众反应为创作目标,多元化表现形式和生活化的表演方式的导演手段;大陆介绍了从戏师傅教戏发展到加入话剧导演理论的新的导演方法。在音乐上台湾介绍了歌仔戏文场伴奏及安歌和新调创作之探讨;大陆介绍了现代戏对歌仔戏音乐创作的影响。双方还交流了民族管弦乐加入歌仔戏乐队的创作经验,在舞台美术座谈会上双方交流了五十年台湾与大陆双方舞台美术设计所走过的路程。
  总之,这次研讨会比起第一次更深入更具体更务实,双方交流了各自50年来在歌仔戏各个领域的经验与得失。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就是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之处。
  研讨会期间的两场清唱和两场的观摩演出,展示了两岸歌仔戏艺人的演技和风采,其实也是更好地诠释两岸的学术观点,把理论观点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更加生动,更加具体,让人回味无穷。
  研讨会期间,从“桥”上走过来很多两年前的老朋友,同时也来了一批新朋友。老朋友一回生二回熟,新朋友也跟着一起熟,双方交谈得更加投机。
  三、再次渡海去宜兰
  再隔四年,于2001年8月30日至9月4日第一阶段在台湾宜兰,第二阶段于9月9日至9月15日在漳州、厦门,由台湾财团法人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承办第三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发展交流研讨会,时值歌仔戏诞生百年之庆,研究探讨百年来歌仔戏的后50年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如何生存、发展,有哪些经验可以推广,有哪些问题可以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研讨会扩大范围延伸交流,组织大批歌仔戏艺术精英在“桥”上走来走去,分别在海峡两岸三地做交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态环境必然会把同一剧种的戏剧培植成不同的风格。扩大交流从艺术的摇篮——艺术学校的教育开始,直到中青年演员、优秀老一辈演员;从优秀唱段的清唱到折子戏、大戏;从野台戏到内台精致歌仔戏,甚至有人情风土的采访,收获颇丰。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戏剧是一个已经开化的民族的生活产品。”歌仔戏是诞生于宜兰,东道主带我们去看一棵大树公,并介绍说当年歌仔戏初始的时候就在这棵大树附近搭歌仔寮,传授歌仔戏,大树就是当年的见证人物。还带我们访问了这座海边幽静富饶的农业城市,美丽的冬山河从她身旁汩汩流过。浮出近海那只“神龟”缓缓向她游来,美丽极了!漳州这座城市与宜兰极相似,讲的是同一腔调的话,也是一座富饶的农业城市,曾被誉为福建的“乌克兰”,九龙江从她身旁潺潺流过。难怪乎在宜兰发祥的歌仔戏那幽婉动听迷人的[七字调]能醉倒芗城人民,并在那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里头应该有戏剧人文的内涵在左右着这座城市人们的灵魂,大家才能如此共同爱好这个“民族的生活产品”——歌仔戏。
  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后,我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两岸的歌仔戏毕竟是在两岸的不同土壤中生长的剧种,对对岸的“异”不该给予苛求和指责。比如歌仔戏在台湾经过广播歌仔戏的电视歌仔阶段,歌仔戏在生存过程中,寻求到新的载体,通过电台广播和电视传媒把歌仔戏继承发展下来,为了适应广播和电视艺术手段的需要,必定要创新。一位艺术名家谈过:“创新是犯规,即对传统和惯例的违反。”我曾经三次被邀请做台湾歌仔戏音乐的讲评人,也曾经发表了过多的指责台湾歌仔戏新调的文章,现在检视我的论点是有偏颇之处,既然歌仔戏在台湾特殊阶段创作很多新曲(据说有200—300首)配合广播和电视能被台湾人民所接受,那就应该承认,不好的新曲也会逐步被淘汰。当然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新曲,如果在音乐旋律风格靠近歌仔戏传统音乐的那就更好。如果把广东音乐或黄梅戏音乐不经改动原样搬到歌仔戏来,虽然曲子好听,但与歌仔戏音乐风马牛不相及,也会慢慢地被优秀歌仔戏音乐所替代。新曲的创作是“犯规”,是“违反”,但当被人民所喜爱、认可,不断重复运用,那就会成为新的、经典的东西。当然这些新曲要在大陆被承认,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现阶段的同中有异。同样的道理,台湾方面也不应该苛求指责大陆歌仔戏歌剧化、京剧化,身段中夹杂芭蕾舞、民族舞,“歌仔戏纯朴之美荡然无存”。因为歌仔戏在大陆所处的位置与台湾的位置不一样,在大陆的戏剧百花园中有三百来个剧种在竞争,歌仔戏要在福建生存得好,必须到省里去汇演去竞争,要在全国被重视,要到北京去演出,要让全国东南西北、南腔北调的所有人赞赏,那必须进行戏剧的横向吸收,把其它剧种的优秀部分吸收来,融化为自己所有。不断地“犯规”,不断地革新,不断地丰富自己。其实台湾本土的歌仔戏也是在不断创新,从这次观摩到的廖琼枝《薛平贵与王宝钏·别窑》的表演与河洛剧团演出的《秋风辞》和在宜兰员山看壮三新凉乐园演《山伯英台·入王婆店》的表演一样吗?如果把老歌仔戏的表演看成纯朴之美,那这种表演在现在台湾精致歌仔戏表演中也是“荡然无存”了。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在这种特殊历史成因下,“一剧两制”的特殊表现形式。
  这次研讨会闭幕式是在厦门环岛路旁的一家酒店举行,这家酒店挨着海边的沙滩而建,记得那天天空晴朗,风平浪静,坐在我身旁的台湾李教授兴叹地指着前方告诉我:“我的家就在肉眼看得见的前方岛屿——金门,现在手机信号已显示金门的信号,要能直航的话,半小时我就可到家了!”
  近在咫尺,却要绕道千里。而台湾歌仔戏与大陆芗剧本是同根生,现在却同中有异。面对现状,我们多么需要有一座桥梁,一座互相沟通、永不阻隔的桥梁。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松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