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竭力 履行职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932
颗粒名称: 尽心竭力 履行职责
其他题名: 记原漳州民进主委包堃
分类号: K825.2
页数: 5
页码: 141-145
摘要: 包堃,1921年5月出生,福建漳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劳动模范,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会委员、漳州市工委会主委,政协福建省第四、五届委员和漳州市七、八届委员、常委。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包堃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87年,包堃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漳州市工委会以后,尽心竭力开展海外联谊工作,以音乐为桥,为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而积极努力。当时,包堃在福建省立龙溪工业职业学校读书,思想进步,胸中有一腔爱国热忱,抗日救亡歌咏队一成立,他就马上和10多名校友一起加入抗日救亡歌咏队第五队。程力夫同志于当月16日在民进省委会议之后,将这件事转托民进漳州市工委会主委包堃办理。
关键词: 包堃 传记 漳州

内容

包堃,1921年5月出生,福建漳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劳动模范,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会委员、漳州市工委会主委,政协福建省第四、五届委员和漳州市七、八届委员、常委。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包堃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87年,包堃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漳州市工委会以后,尽心竭力开展海外联谊工作,以音乐为桥,为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而积极努力。
  抗日宣传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不久,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学生李英到漳州组织抗日救亡歌咏队,宣传抗日精神。当时,包堃在福建省立龙溪工业职业学校读书,思想进步,胸中有一腔爱国热忱,抗日救亡歌咏队一成立,他就马上和10多名校友一起加入抗日救亡歌咏队第五队。
  抗日救亡歌咏队的主要成员是学生,他们利用学校放假的时间,三天两头下乡宣传,足迹踏遍浦南、天宝、靖城、郭坑、长泰、石码、水头、九湖、古县等地。下乡之前,队友们都聚集在包堃家里,自己动手油印一二百份歌曲单作为宣传材料。第二天,天蒙蒙亮就骑自行车出发,你载累了轮到我载你。到达目的地后,他们挨家挨户与人们交流,然后,集中一批老人、妇女,向他们宣传为什么要抗日,不抗日会怎么样,教他们唱《卖报歌》、《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激发抗日热情。歌咏队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浦南。刚开始的时候,歌咏队利用北庙等地的墟日宣传,一般有三四十名听众,后来慢慢增至七八十人,影响越来越大。去浦南必定要经过又陡又长的浮山亭陡坡,队员们总是爬得很吃力。有一次,为了鼓劲,队长罗经龙对大家说,谁能第一个爬上去,晚上他请客,队员们都坚持爬上去了。当天晚上,罗队长果然请大家吃热乎乎的菜头米果。”除了罗队长以外,浦南汽车站站长胡大徐也经常为队员们打气,歌咏队每次到浦南,他都为队员们准备可口的午餐,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继续宣传。
  1940年7月,包堃到永安的福建省立音专读书,仍不忘宣传抗日。他继续利用寒暑假时间,回到漳州为市区的街道举办妇女班、成人班,教她们唱抗日歌曲,提高抗日意识。
  海外联谊
  多年来,中国民主促进会漳州市工委多次通过工委扩大会议,要求各支部抓住机遇开展海外联谊工作,号召会员利用各种机会向海外“三胞”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动员亲友回乡投资,兴办有益于繁荣家乡经济的各种事业,或与海外开展文化交流,或力所能及地为“三胞”办点实事,互相增进了解,激发“三胞”的爱国爱乡之情。几年来,中国民主促进会漳州市工委共接待回乡探亲访友、寻根问祖和参加“水仙花节”及建漳1300年活动的“三胞”数百人次。其中,1990年春,民进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宝珠、姚荣松夫妇在漳州找到了失散四十多年的亲人林宝珍、汤火烈夫妇,包堃居间奔波,功不可没。
  闽台之间,仅一水之隔,由于人为的阻隔,两岸亲人无法互通音信。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姚荣松先生的岳母黄惠兰女士,于1946年和丈夫子女回台湾时,其生父与长兄仍留在漳州,女儿宝贞则由人领养;黄女士现年已七十有六,希望了解在大陆亲人的下落,找机会回来探亲,以了却心愿。因此,姚荣松先生于1988年12月1日从台湾致函我省语文教学学会会长、民进福建省委副主委程力夫先生,委托他设法帮助寻找在漳州的亲属。程力夫同志于当月16日在民进省委会议之后,将这件事转托民进漳州市工委会主委包堃办理。包堃回漳后,立即将姚荣松来函的内容复印多份,分别向市委统战部、市公安局、台盟漳州分会、民革等有关部门及许多老友求助。1988年12月底,包堃与民革漳州市委会原主委汤涛都参加中共在市委召开的迎春座谈会,两人在交谈中得知,汤先生远房侄儿汤火烈的妻子潘宝珍,正是黄惠兰女士和丈夫林明钟临走时送给潘协卿先生做养女的黄宝贞。1989年1月5日,潘宝珍女士和包堃分别致书托香港友人转达台湾台北师范大学和云林县黄惠兰女士,并敬请在台亲人早日返漳探亲,以享天伦之乐。同年2月14日,姚荣松教授从台湾寄来一信,表达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包堃与台湾教育家柯逊添的长期交往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柯逊添先生祖籍漳州,是包堃的童年朋友。1990年,柯逊添先生返漳时,将他在台湾出版的有关推行普及“国语”(普通话)的专著《国语正音特殊教本》和《注音符号儿歌》(七十一首)等赠送给包堃,并商定请大陆作曲家为《注音符号儿歌》谱曲。经过包堃二年多的努力,大陆12位音乐家、作曲家和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的同志为《注音符号儿歌》谱曲,并配上钢琴伴奏。包堃还为《中国现代儿歌歌曲》作序,并为书中的《吃荔枝》等17首儿歌谱曲。后来,《注音符号儿歌》与《中国现代儿歌歌曲》配套,于1993年4月底在台北出版发行,现在,这一套歌曲已发行到美国、菲律宾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语学校。
  音乐为桥
  从抗日宣传到海外联谊,包堃都是以音乐为桥开展各种活动的,这与他的爱好息息相关。
  包堃从小爱好音乐,又得到中国现代音乐家蔡继琨的栽培,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1937年9月,福建省政府教育厅指导员、音乐师资训练班主任蔡继琨带领省战地歌咏团到漳州宣传抗日。在漳籍音乐家的介绍下,包堃与慕名已久的蔡继琨相识了。后来,包堃考入福建省立音专,蔡继琨正好是该校的校长,并教作曲、指挥等音乐课。包堃从小爱好音乐,钢琴弹得不错,受蔡继琨器重。那时候,学校人多琴少,蔡继琨总是想方设法为包堃等得意学生安排好钢琴课,增加锻炼机会。1987年10月,蔡继琨从菲律宾回来,到福州、厦门、漳州等为创办福建音乐学院的情况摸底,蔡继琨向包堃了解办学、生源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准备,蔡继琨于1989年在福州创办了国立福建音专,并牵头成立国立福建音专校友会,由包堃当校友会的第一届常务理事。1991年,蔡继琨想在漳州办福建音乐学院分校,准备请包堃当负责人,最终由于资金不足难于如愿。近几年,包堃仍与蔡继琨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只要到福州就会找蔡继琨叙叙,而蔡继琨每年都会向包堃寄音乐材料和贺卡等,两人从师生关系发展到无所不谈的知心朋友。
  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包堃虽然退休了,但是他仍然与台湾音乐家苏森塘、颜廷陛、黄清俊等校友保持联系,偶尔也为他们写词的歌谱曲,一如既往地推动两岸的音乐文化交流。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美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包堃
相关人物
漳州市
相关地名